





摘要:本文通過對河北省主要農村地區的走訪及問卷調查的方式,將回收的數據進行統計學整理及分析,試分析出河北省農村金融的供需現狀及問題,并進一步分析導致農村金融供需差異的根本原因,為解決我國農村金融供需差異問題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金融;農村金融供給; 農村金融需求; 差異分析
中圖分類號:F8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1)08-0066-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8.19
一、樣本與調查說明
本次調查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對農戶的借貸行為調查;二是對當地金融機構的走訪調查。共發放問卷700份,回收674份。樣本分布較廣,主要集中在邢臺、滄州、石家莊和張家口,樣本具有代表性。同時本次調查對金融機構發放了120份問卷,收回91份。主要調查對象是上述地區的農村信用社、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填寫問卷者為金融機構的員工。本次調查樣本的主要變量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
二、當前農村金融需求調查結果分析
(一)農戶借貸資金來源結構
如表2所示,樣本中自2009年以來向正規金融機構發生過借貸的有560戶,向親戚朋友農戶發生借貸行為的有512戶,即以上兩者發生過資金借貸的農戶在總調查戶數中所占的比例分別為92.58和94.36%。其中128戶農戶曾經向農村信用社貸款,借貸發生比率僅為18.99%。由于農戶來自農村信用社借貸發生比率較低,所以可以判斷農村信用社支農貸款覆蓋面較狹窄,農戶借貸資金的可獲得性不強。而來自民間私人處的借貸不只是資金規模要大,而且借貸發生比率較高,農戶的資金可獲得性更強。在滿足農戶資金借貸需求程度上,民間私人借貸具有明顯的優勢。
(二)農戶借貸信用額度
表3為自2009年以來被調查農戶向正規金融機構和向親戚朋友累計借貸額度的分布表。由表3數據可見,農戶累計借貸金額的上限以不超過10000元的居多,借貸金額越小的統計上發生的概率越大,這不但意味著農戶的資金需求主要依靠小額信貸的方式獲得滿足,而且充分說明了正規金融機構很少為農戶提供大額貸款。而農戶向親戚朋友的私人貸款額度在10000元以下的較平均,1000元額度以下的比例遠遠小于向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的比例,累計金額在10000元以上的農戶多于向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的比例,這也說明了當農戶需要較大額度的貸款時更傾向于向親戚朋友借款,當借款額度較小時則傾向于向正規金融機構借款。
(三)農戶借貸信用形式
調查顯示,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方式以抵押貸款方式居多,共有191戶,比例占到調查者的28.33%。其次為信用保證形式,有145戶選擇信用保證形式,比例占被調查者的21.51%。選擇五戶聯保小額信用貸款方式及質押方式的分別為109戶和46戶,比例分別占被調查者的16.17%和6.8%。如表4所示,農戶從正規金融渠道貸款的主要困難按主次順序排列依次為沒有熟人、沒有抵押、沒有擔保、貸款用途不當、以前貸款沒還等,這使得許多農戶被排斥在正規金融融資渠道之外。在調查過程中發現,盡管有很多農戶愿意以田地或房屋作為抵押,但在我國以土地作為抵押物貸款是被禁止的,使得農戶因缺少抵押物而無法從金融機構得到貸款。農戶在進行非正規金融借貸行為時采用借款協議(民間俗稱借據)的信用形式的較多,占被調查者的31.3%比例,并且采用口頭約定信用形式的比例高達65.2%。采用口頭約定的信用形式是河北省農村非正規金融融資的主要形式。
(四)農戶借貸的期限以及利率
被調查者中選擇借貸期限在6個月至一年的農戶最多,有211戶,占31.30%。其次是選擇一年至三年期限的有170戶,占25.22%。可見,農戶所要求的借貸期限還是比較長的。但農村信用社出于其季節性生產的支農金融服務目的,為農戶提供小額貸款的還款期限嚴格規定為一年。相比之下,民間借貸的還款期限比較靈活,農戶一般根據自己和貸款人的需要來確定還款日期,這也是農戶傾向于民間私人借貸的一個主要原因。所調查農戶中大多農戶認為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有些偏高,但他們關心的仍是能否借到錢,可見資金缺失成本給農戶帶來的損失較大,農村金融供給規模不足仍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
(五)農戶借貸意愿
調查顯示,農戶獲得貸款的主要途徑是向親戚朋友借款,向親戚朋友借過款的被調查者有512戶,占被調查者的75.96%;向農村資金互助、小額貸款公司、農村信用社貸過款的農戶數相近,分別占到被調查者的22.25%、19.88%和18.91%。向村鎮銀行、農業銀行、私人錢莊等貸過款的頻率較小,分別占到被調查者的5.93%、12.75%和3.26%。
但是,對于調查問卷中“如果需要借款最希望獲得借款的順序排在前三位是什么?”問題,本文用賦分值方法統計,即排在第一位的賦15分;第二位賦10分;第三位賦5分,統計出被調查者的回答總得分結果如表5所示。
綜合調查結果可發現,農戶現實中向親戚朋友貸款的頻率最高,但是意愿更傾向于向正規金融機構貸款。向農村信用社貸款意愿排在第一位,這說明正規金融機構對農戶的金融滿足率獲得了很大的提高。向農業銀行貸款的意愿排到第二位,說明雖然我國農業銀行從農村撤出,但是農民對其依賴性依然很強。向親朋好友借款的意愿排在向農村信用社和農業銀行貸款之后,處于第三位。
三、農村金融供給調查結果分析
(一)正規金融供給情況
在對金融機構的走訪調查中有55人回答了所在金融機構的貸款對象問題(可多選),調查結果顯示,選擇城鎮中小企業為其主要貸款對象的金融機構最多,有40人,占到被調查者的72.72%;其次是選擇農戶的有26人,占到被調查者的47.27%;較少的是各級政府貸款和對農業大戶的貸款,分別占到被調查者的20%和14.54%。
可以看出,河北省正規金融貸款對象以城鎮中小企業和農戶為主,分別占到貸款對象的72.72%和47.27%。但是在走訪過程中大量農戶反映貸款得不到滿足,說明正規金融供給與需求之間仍存在較大差距。在對金融機構對農戶批準貸款的決定因素中,農戶是否有抵押擔保的條件最重要,其次是個人信用因素,第三是家庭還款能力因素,分別占到了45%,38.46%和36.26%。同時,農戶對金融機構滿意度的調查能從側面反映出農村金融的供給情況(見表6)。
從表6數據可以看出,農戶對金融機構服務態度較滿意,對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提供的貸款額度、期限、利率表示不滿意的達到35.6%,表示滿意的僅占4.8%。本文在農戶對正規金融滿意度的基礎上對沒有向農村信用社申請貸款的主要原因作了進一步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農戶沒有選擇向農村信用社申請貸款最主要的原因是無抵押擔保或保護費,比例高達36.94%;其次是因為向農村信用社貸款沒有向親戚朋友借款方便。此類因為貸款額度小、不能滿足需求而沒有向農村信用社貸款的農戶數排在第三位。
(二)非正規金融供給情況
本文主要研究的非正規金融組織包括親戚朋友借款和民間金融組織,民間金融組織包括民間集資、合會、私人錢莊等形式的非正規金融。調查顯示有13.79%的被調查者經常通過民間金融組織借貸,有33.67%的被調查者偶爾通過民間金融組織借貸,近五成的人不曾通過民間組織借貸。向非正規金融借款的原因如表7所示。
(三)新型農村金融供給情況
我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主要包括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本文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者中所在的村或鄉、鎮有村鎮銀行的有81人,占12.01%;有小額貸款公司(包括租賃公司、信托投資公司、財務公司等)的有43人,占6.37%;有農村資金互助社的有25人,占3.71%。可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在河北省發展較慢。在農戶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了解程度的調查結果中,選擇對新型金融機構根本不了解的有270人,占40.05%;只是聽說過的有365人,占54.15%;選擇很了解的只有21人,僅占3.11%。
四、農村金融供給存在的問題
(一)正規金融供給失衡,導致農戶從正規金融借貸意愿相對較低
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第一,貸款金額、還款期限不靈活。因為農業的生產周期不能與銀行的會計年度相吻合,農戶希望期限上放寬,有一個靈活的還款區間。第二,辦理貸款手續繁瑣,貸款形式死板。這一問題使得平均學歷較低的農戶對正規金融機構借貸產生抵觸心理。第三,貸款利率偏高。這也是農戶傾向于向親戚朋友借款的主要原因,因為民間的借款利率較低或是為零。同時,這也是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在河北省地區發展較慢的原因。
(二)正規金融供給規模不足,導致非正規金融供給空間大
非正規金融組織的蓬勃發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正規金融機構沒有發揮出作用和職能,而非正規金融組織的方便、快捷的借貸形式卻存在著很多諸如借款規模較小、借款人風險大、借款信用形式單一、大量不和諧的潛在因素等等,所以,規范正規金融供給才是解決農村金融供需問題的主要途徑[1]。
(三)新型農村金融作用不突出,導致供給結構失衡
新型農村金融吸收了非正規金融組織小成本運作、簡單快捷服務優勢,但是由于我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存在著融資困難、組織制度不健全、功能異化等大量問題,導致新型農村金融在我國廣大農村覆蓋率低。通過本文的調查顯示,河北農村中在新型農村金融借貸的農戶幾乎沒有,甚至有很多被調查者對新型農村金融一無所知,由此可看出新型農村金融并沒有發揮出其設立初衷的作用。
(四)農村金融其他輔助功能缺乏,導致供給形式單一
對農戶閑散資金用途的調查中,表示有閑散資金愿意購買理財產品的農戶占被調查者的50.74%。在農戶目前需要的金融業務中,除了存取款業務外,對金融咨詢、信托、保險、信用卡以及證券交易等業務都有較高的需求。然而我國農村金融機構針對服務農戶的理財業務非常少,滿足不了農戶需求[2]。
五、對策建議
(一)協調主體加快金融創新,發展新型農村金融
作為協調主體的政府等部門首先應放寬農村地區金融機構準入標準,廣泛建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進而完善正規金融供給結構。其次應發展貸款擔保機構,提高借款人信用風險,解決借款人抵押貸款問題[3]。此外,發展各種農業保險互助社,完善農村金融服務。
(二)借貸主體積極參與,實現金融供需信息對稱
作為借貸主體的農戶首先應積極參與、廣泛收集農村金融信息和國家支農政策信息,努力提高受教育水平及自身素質水平。其次應及時將自己的融資需求及建議提供給相關部門村委會及農村信息金融服務信息平臺等,努力實現農戶與金融機構信息對稱,達到供需平衡[4]。
(三)供給主體自身發展,規范正規金融供給
作為主要供給主體的正規金融機構應從自身角度出發,完善公司內部治理、風險管理、內控管理,加強服務質量,使服務形式多樣化。尤其是農村信用社,其網點分布范圍最廣泛,應該充分發揮其網絡優勢[5]。其次,積極引導其他正規金融機構進入農村金融市場,使農村金融市場有效市場化、競爭化。
(責任編輯:陳薇)
參考文獻:
[1]文衛.論新農村建設下的金融供需失衡及成因分析[J].金融與經濟,2009(2).
[2]張次蘭.從農村金融供需角度談我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J].南方金融,2008(5).
[3]曹力群.當前應該建立怎樣的涉農信貸擔保體系[J].中國農村金融,2010(5).
[4]孟憲玲.農村金融供需失衡及對策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09.
[5]梁春艷.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路徑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0.
Analysis of Differe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Rural Finance
——Based from Hebei Province
WANG Nan,YANG Hai-fen,LI Yan-chu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quertionnaire in Hebei province,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situation and issues of supply and demand of rural finance and anaylsed the roots which lea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rural financial, provided reference for address the issue of difference in supply and demand of rural finance.
Key words: Rural finance;Supply of rural finance;Demand of rural 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