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回顧商業銀行經營模式變遷的基礎上,分析了危機下美國傳統投行轉型為全能銀行的原因和從中獲得的啟示,結合次貸危機對我國金融體系的影響,并根據我國特殊的國情提出了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現階段應繼續維持分業經營的格局,逐步向混業經營轉變。
關鍵詞:次貸危機;銀行業;經營模式
中圖分類號:F8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1)08-0063-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8.18
一、國際銀行業經營模式發展歷程
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主要是指分業經營和混業經營,實質上是指金融業內部的分工與協作關系。國際銀行業的發展歷程大致分為三階段。
第一個階段,1929年之前世界各國金融業大都實行混業經營。這種模式與當時的經濟發展、社會背景、金融體系發展不健全等因素相對應,更是對金融企業追逐利益的本性反應。巨額利潤驅動商業銀行憑借著雄厚的資金實力躋身于證券市場,開展投資銀行業務,同時投資銀行也在不斷向商業銀行業務滲入,以擴大資金來源。兩者在業務經營方面的界限模糊不清,最終成為金融業“萬能”機構。
第二個階段,20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末,以1933年美國通過《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為標志,分業經營成為這一時期主流。1929年至1933年經濟危機的爆發使美國股市崩潰和經濟大蕭條,并引起全社會恐慌。人們把危機的原因歸罪為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交叉經營。為了防范銀行業混業所導致的金融危機,美國國會于 1933年通過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從立法的高度確立了美國金融業長達66年的分業經營制度格局。
第三個階段,1999年美國通過《金融服務現代法案》,揭開了金融業又一次走向混業經營的序幕。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金融自由化,商業銀行受到分業經營的限制,競爭力日益下降。各國出臺一系列放松管制的規定,同時金融創新推動了分業經營走向混業經營,尤其是1999年《金融服務現代法案》的通過和實施,美國金融業從此進入了混業經營階段。同時英、法、日等國也允許投資銀行從事部分商業銀行的業務,國際金融業進入混業經營時代[1]。
二、危機下美國傳統投行模式向全能銀行轉型原因分析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使得美國獨立投行模式難以持續下去,排名前五名的投資銀行紛紛在危機中倒下。雷曼宣布破產、貝爾斯登和美林被銀行控股公司收購、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轉為銀行控股公司都宣告了美國獨立投資銀行模式的終結,這是國際金融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危機下出現這種轉型,其根本原因在于全能銀行(混業經營)相對于傳統投行模式在經營模式上的優勢。
(一)全能銀行較傳統投行模式的范圍經濟優勢
全能銀行可以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降低服務成本,有利于形成范圍經濟。全能銀行通過其內部機構和外部持股等方式,發揮總體優勢,在滿足客戶多元化的產品需求的同時,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傳統投行模式只能為客戶提供單一的服務,或者是提供多樣化服務成本較高。規模較大的銀行在擴大經營范圍時較易獲得范圍經濟效應。
(二)全能銀行較傳統投行模式的規模經濟優勢
全能銀行轉傳統投行模式的規模優勢體現在當銀行業務規模發展、人員數量增多和機構網點擴大時,發生的單位運營成本下降以及單位收益上升的現象。金融資產的強相關性與弱專用性決定了金融業比其他行業更容易形成規模經濟。全能銀行往往是由不同金融機構合并而成,具有較大的規模,有助于降低經營成本,提升規模經濟效益和競爭優勢[2]。
(三)全能銀行較傳統投行模式風險處理的優勢
1.從分散和識別風險的角度。根據資產組合理論,通過投資金融資產的多元化組合能有效分散風險(非系統風險)。全能銀行多元化經營業務,將不同的業務進行組合可以實現風險分散。多元化經營使得全能銀行風險識別能力較強,從而更有效地分散風險或隔離風險。而獨立投資銀行業務單一,容易受到市場、市場參與者信心和商業銀行利率變化的影響,風險相對集中。在資產高度證券化的條件下,其信息極其不對稱與不透明,因此獨立投資銀行風險識別相對滯后[3]。
2.全能銀行具有“內在穩定”的特征。發展風險較小的存貸業務、金融零售業務以及其收入渠道多元化決定了全能銀行風險防范能力較強。由于全能銀行的業務多樣化,銀行一部分業務的虧損可由其他部分業務活動的盈利補償,收入相對穩定。而獨立投資銀行主要受制于資本市場景氣狀況,收入變化大。獨立的投資銀行在資本市場繁榮、資產泡沫化時盈利率較高,反之亦然,這些都決定了獨立投資銀行在資本市場蕭條時容易受到沖擊。
3.全能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相對合理,杠桿比率低。首先與投資銀行不同,全能銀行必須嚴格遵守《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所規定的8%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而投資銀行運行高杠桿比例經營,因此全能銀行相對于投資銀行在危機發生后資產受危機的沖擊要小得多。
4.全能銀行可向中央銀行的融資。全能銀行可以通過其控股的商業銀行機構吸納大量低成本存款,增加其流動性,為銀行風險提供較高的準備金,增加銀行的安全性。而投資銀行是沒有資格向中央銀行的貼現窗口拆借資金的,只能通過在資本市場上變賣金融債券資產或者通過同業拆借來緩解流動性不足的問題。因此,相對于全能銀行,投資銀行的融資成本相對較高,應對風險能力較差。
三、美國投行轉型的啟示
2008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并引起全球金融海嘯,理論界將危機發生的原因歸咎于金融業過度創新和混業經營。因為金融過度創新、混業經營推動了銀行業務多元化,全面參與保險、證券等跨市場特性的資產證券化產品的多個業務環節和市場環節,導致風險循環回歸銀行系統,從而引發了全面市場風險。筆者認為,持這種觀點的人偏頗之處在于沒有認識到監管漏洞的存在直接導致金融危機出現,并非混業經營。
首先,金融創新是真正推進金融業發展進步的根本原因,同時金融創新推出的金融衍生品如CDS(信用違約掉期)本身并無好壞之分。其次,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因這次危機倒閉和破產或被重組的金融機構皆是專業化程度高業務單一的中小銀行和投資銀行。但同時歐洲國家混業經營的大型金融機構,如巴克萊銀行、匯豐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也遭遇擠兌,只是受到的打擊相對較小[4]。
任何成功的制度變遷都依賴于一個支持目標制度的相關制度環境,包括相應的經濟環境、文化環境、法律環境等。在金融市場最發達、金融創新最活躍的美國所爆發的次貸危機,深刻地暴露出美國監管體制存在的問題。任何一個國家的監管體系必須與金融發展的程度相適應,在金融產品的提供與創新鏈條上不能有絲毫的監管空白和真空,否則最終將導致金融風險以危機的形式爆發。從國際金融業經營體制演變歷程和最新國際金融市場變化形勢來看,特別是在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的形勢下,對于我國金融業來說,實現混業經營制度不宜操之過急,必須根據自身的情況和條件,選擇合適的混業經營模式,逐步實施,做好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過渡。
四、我國銀行業經營模式的發展趨勢
(一)次貸危機對我國金融體系的影響
目前我國金融體系受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相對較小。一方面得益于監管部門的有效監管;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國金融機構創新能力不足、資本市場還未完全開放,無法更加深入地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的競爭,從而影響有限。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就銀行業而言,美國金融危機的誘因與我國銀行業存在著相同問題:房價虛高、房地產泡沫的不斷膨大、利率的不斷調高[5]。而且,由于房地產貸款在我國銀行信貸資產中比重較大,房地產信貸風險情況不明且風險相對集中在銀行體系內,我國證券業機構的QDII在國外的巨額虧損再一次說明了國內金融市場發展相對滯后所付出的沉重代價,這都說明了金融業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因而此次金融危機為我國金融體系的改革提供了難得的機會,有助于理性地重新思考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的選擇。
(二)我國銀行業經營模式的未來展望
結合我國特殊的國情和當前金融體系的發展,特別是金融危機的影響,現階段選擇分業經營模式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隨著我國經濟金融市場的發展和監管水平的提高,從長遠來看,混業經營才是我國金融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1.我國現階段應堅持分業經營制度。次貸危機未對我國金融體系造成重大沖擊,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現行的分業經營體制。因此,我國銀行業選擇分業經營模式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第一,能防范和降低風險。分業經營模式有助于在銀行、證券、保險、信托之間建立“防火墻”,避免不同金融業務之間的風險傳遞,降低了非系統風險。第二,有利于金融機構專業化發展。在分業經營模式下,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業務各自分開不得混合,有利于專業化金融機構在各自的領域得到更好的發展[6]。第三,有助于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我國證券市場尚處于起步階段,法規和監管不健全是突出特點,市場存在著巨大的風險。面對不成熟的非理性市場,實行銀行業、證券分業經營實屬必要。第四,有助于金融市場體系監管的完善。我國金融監管體系不完善、法制基礎薄弱、信用環境較差等潛在的風險不斷放大,一行三會按照不同的監管標準、從不同的角度監管和評價金融機構產生的風險,因此選擇分業經營與我國當前的監管模式相適應,有利于金融業的監管[7]。
2.從長遠看,混業經營是我國金融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從國內來看,發展全能銀行有助于降低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長期以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資產結構單一、資產比例失衡。由于全能銀行的業務多樣化,使其具有內在穩定的特征,可利用內部補償機制來穩定銀行的利潤收入,因而發展全能銀行對于改善我國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的資產收入狀況、減少我國金融風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客戶的需求逐漸向多元化發展,一站式服務的需求也在不斷上升,只有實現綜合經營才能穩定客戶群。
從國際上來看,隨著全球金融一體化的不斷推進,混業經營已成為國際金融業發展的主導趨向。特別是加入WTO過渡期后,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加強,所面臨的金融業競爭也更加激烈。我國的商業銀行業務范圍過于狹小制約了盈利能力提高,限制了市場競爭力。進入我國市場的外資銀行大部分是著名的全能銀行,它們在資金、技術、管理、本身經營的多元化方面都有很大的優勢。在與外國混業經營的金融主體競爭的過程中,我國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顯得競爭力不足。因此打破分業限制有助于國內銀行在與外資銀行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在此背景條件下,要求我國金融業緊跟國際金融業的發展步伐,適應混業經營的發展趨勢[8]。
從銀行經營模式變遷中可以看出,分業模式與混業模式實際上體現了金融安全和效率的取向差別。分業模式側重于金融體系的安全,混業模式則側重于金融體系的效率。從以上分析可知,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首要追求的是金融體系的穩定,然后才是低成本和高效率。因此應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在分業經營基礎上摸索出一種既可以將混業經營制與分業經營制有機結合,又能揚長避短的金融業經營模式是我國金融業改革的當務之急,也是我國金融立法的重中之重。
(責任編輯:陳薇)
參考文獻:
[1]周曄.我國金融業經營模式發展趨勢之探討[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7(3):24-28.
[2]趙燕.金融危機下美國投行業轉型對我國金融業的啟示——對混業經營趨勢的再思考[J].浙江金融,2009(1):21-22.
[3]李璐彤.關于我國金融業經營模式的思考——由分業經營與綜合經營的利弊看中國金融經營模式的發展[J].中國商界,2009(1):32-34.
[4]王大慶.從國際金融危機看我國金融業混業經營[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0(4):87-90.
[5]曾旭.次貸危機形勢下我國商業銀行混業經營模式的思考[J].華北金融.2009(6):42-44.
[6]許運凱.21世紀中國銀行業經營模式的選擇[J].新金融,2000(5):3-5.
[7]劉毅,于薇.美中商業銀行分業及混業經營的經驗教訓與我國未來經營模式的理性選擇[J].現代財經,2010(5):21-24.
[8]馬莉.金融危機下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模式探討[J].金融經濟,2010(5):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