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系統動力學模型和Vensim軟件為分析工具,對政府引導信貸支持欠發達地區城鎮化模式進行了系統動力仿真研究。結果表明:加大對信貸資源的引導力度,將明顯有利于加快清遠市城鎮化進程。因此,政府應該通過加快建立和完善擔保體系、加快發展縣域保險、加快完善信用體系建設、引入開發性金融、完善激勵機制等手段引導信貸資源服務于欠發達地區從而加快其城鎮化進程。
關鍵詞:城鎮化;政府引導;系統動力仿真
中圖分類號:F832.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1)08-0070-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8.20
一、引言
廣東省欠發達地區由于商業銀行經營戰略的取向、擔保體系不健全、縣域保險體系不完善、市場主體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財政補貼力度不夠、稅收優惠不多等諸多原因,導致了金融機構存貸比低、資金閑置或外流,金融資源沒有更好地服務于當地經濟發展,弱化了金融對欠發達地區城鎮化的推動作用[1-2]。以粵北地區廣東清遠市為例:2003—2009年,清遠市金融機構存貸比呈現逐年下降趨勢,存貸比平均為48%,分別比廣東省和珠三角地區金融機構存貸比低14和16個百分點。與此同時,2009年末清遠市以非農業人口比重表示的城鎮化率僅為29%,位居全省倒數第五①,分別比廣東省、珠三角平均水平低23、42個百分點。
一方面城鎮化背景下基礎設施、中小企業、農業產業化組織、城鎮居民資金需求不斷增大,另一方面欠發達地區的金融資源卻不斷流出本區域。在城鎮化升級為國家重要戰略方針背景下,有必要通過政策引導將更多信貸資源留在本區域內,甚至吸引轄區外金融資源以更好地服務于本地經濟加速城鎮化建設。基于此,本文以下部分將以粵北山區清遠市為例,對政府引導信貸資源支持欠發達地區城鎮化建設模式進行論證,并在此基礎上運用系統動力分析這一工具②,從動態系統的角度將信貸支持與城鎮化建設結合起來,進行定量的系統仿真研究,以探索不同信貸支持力度下城鎮化率變化的規律,并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
二、引導信貸支持欠發達地區城鎮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引導信貸資源服務清遠市城鎮化的必要性分析③
1.完全市場化會導致市場失靈。逐利性是商業性信貸資金的天然本性,各類金融機構都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法人,必定要按照成本—收益法則對貸款項目進行營利能力分析,這也是保證其對城鎮化資金可持續性投入的內在要求。清遠市屬于欠發達地區,城鎮化過程中的基礎設施、企業、個人會產生巨大的資金需求,完全依靠市場化手段,會出現“市場失靈”行為,金融資源會源源不斷流向發達地區,出現“納克斯”惡性循環。解決這些問題,不能依靠市場自發方式,而要立足主動的建設,因此為更好發揮金融對城鎮化的推動作用,加強清遠市城鎮化進程,有必要對金融資源進行引導。
2.城鎮化對地方、國家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長期以來,由于內需不足,我國形成了依靠投資和出口不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模式。城鎮化可以有效的拉動內需,對轉型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央要求要以中小城鎮和小城鎮為發展重點,放開戶籍制度,著力推進城鎮化。地方受制于城鎮化過低的倒逼影響,也在大力通過招商引資,發展工業以促進城鎮化。既然政府層面上如此高度重視城鎮化,政府在招商引資,以工業化促城鎮化的同時,應重視金融對城鎮化的推動作用,有必要對金融資源加以引導。
(二)引導信貸資源服務清遠市城鎮化的可行性分析
1.城鎮化金融與農村金融有所不同。城鎮化進程中所派生出的各種金融需求與農村金融需求相比風險較小。隨著珠三角產業轉移的推進,大城市的工業生產鏈條已經逐漸延伸到縣域、鎮域,產業集群使企業間的相互協作、合作關系更加緊密,這些都在迅速地改變著縣域的經濟結構①。縣域經濟不是風險較大的農業經濟,縣域金融市場也不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弱勢市場。土地流轉速度的加快,規模化、產業化生產方式被大規模采用,形成了“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公司+中介組織+農戶”等聯營化生產模式,這些都有效地降低了農戶生產的風險。
2.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銀監會)等監管部門高度重視縣域金融的發展。央行明確提出“鼓勵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將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當地發放貸款”、銀監會強調“2010年各銀行金融機構小企業信貸投放的增速要確保不低于全部貸款增速,信貸投放的增量要確保不低于全年”、“2010年涉農貸款要努力實現‘三個高于’目標,即各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速高于貸款平均增速,增量和占比均高于上年”。這些都為引導金融資源服務縣域,支持城鎮化進程提供了政策環境。
三、引導信貸支持廣東清遠市城鎮化的系統動力學分析
(一)金融發展促進城鎮化的傳導機制分析
金融發展主要通過三個渠道作用于城鎮化進程。
1.金融發展為城鎮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城鎮化的實質是農村居民進入城鎮、落戶城鎮,因此伴隨著城鎮化進程發展,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如交通、市政等需求會越來越大。城鎮基礎設施的建設資金,除了來源于財政撥款外,主要來源于銀行信貸、市政債券等。而金融部門的職能正是通過聚集社會閑資金,積少成多,將個人和企業盈余配置到城鎮基礎設施的建設中去,因此金融發展可以為農村居民進入城鎮提供“安居”的環境。
2.金融發展為非農業產業提供資金支持。城鎮化的實質是要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中去,而吸納規模龐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有發達的非農產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因此,金融發展可以通過支持鄉鎮企業、民營企業等勞動密集型企業,提高非農就業人口比例,為農村居民進入城鎮提供“樂業”的環境。
3.金融發展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支持。城鎮化進程要求在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鎮的同時,還要保證農村能為城鎮化提供足夠的農業剩余(如農產品),即要保持并不斷提高農村的勞動生產率。隨著農村土地流轉速度的加快,農業產業化生產、規模化生產必將取代小農生產成為新的農業生產方式,因此,金融發展可以為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生產提供金融支持,從而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民增收,從而加速城鎮化進程(見圖1)[3]。
(二)引導信貸支持城鎮化的系統動力學仿真
1.系統模型的混合圖
以金融發展作用于城鎮化的傳導機制為基礎(見圖1),運用系統動力學軟件(Vensim5.8),建立系統動力學流程圖(見圖2),以對金融發展推動城鎮化進行仿真。模型中3條回路分別為:(1)城鎮化水平→金融增長率→儲蓄投資轉化率→投資增長率→城鎮化速度→城鎮化水平;(2)城鎮化水平→金融增長率→儲蓄投資轉化率→農業貸款增速→農村GDP增長率→農民收入增速→城鎮化速度→城鎮化水平;(3)城鎮化水平→金融增長率→儲蓄投資轉化率→企業融資增速→二三產業增速→非農就業增速→城鎮化速度→城鎮化水平。
2.系統方程的構造
在系統動力學混合圖建立完成后,要對混合圖中所涉及的所有變量參數賦予初值以及建立函數關系才能運行。本文的參數初值用《清遠統計年鑒》(1998—2009)和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統計監測管理信息系統的原始資料進行回歸分析和指數平滑法初步確定,然后在模型調試中不斷修正,取使模型結果相對穩定且仿真結果與真實值總體誤差水平達最小時的參數,作為模型最終運行的參數。本文系統動力學模型的主要變量及其模型數值關系如下①。
金融規模總量=INTEG(+金融規模總量增加值,金融規模總量初值)(萬元)
金融規模總量增加值=金融增長率×金融規模總量(萬元)
金融增長率=金融歷史增長率×城鎮化水平×1.7
金融歷史增長率=0.05
城鎮化水平=INTEG(+城鎮化速度,城鎮化水平初值)
城鎮化速度=(1+歷史城鎮化速度)0.4×(1+農民收入增速)0.3×(1+非農就業增速)0.2×(1+投資增長率)0.1-1
歷史城鎮化增速=0.006
農民收入增速=(1+農村GDP增長率)0.5×(1+農民收入歷史增速)0.5-1
歷史農民收入增速=0.03
農民收入水平=INTEG(+農民收入增量,農民收入初值)(元)
農民收入增量=農民收入水平×農民收入增速(元)
農村GDP總量=INTEG(+農村GDP增量,農村GDP初值)(萬元)
農村GDP總量=農村GDP總量×農村GDP增長率(萬元)
農村GDP增長率=(1+農業貸款增速)0.8×(1+農村歷史GDP增長率)0.2-1
農村歷史GDP增長率=0.05
農業貸款規模=INTEG(+農業貸款增量,農業貸款初值)(萬元)
農業貸款增量=農業貸款規模×農業貸款增速(萬元)
農業貸款增速=(1+儲蓄投資轉化率)0.8×(1+農業貸款歷史增速)0.2-1
農業貸款歷史增速=0.05
儲蓄投資轉化率=金融增長率×對金融資源的引導力度×1.6
對金融資源的引導力度=1
城鎮基礎設施投資=INTEG(+城鎮基礎設施投資增加額,城鎮基礎設施投資初值)(萬元)
城鎮基礎設施投資增加額=城鎮基礎設施投資×投資增長率(萬元)
投資增長率=(1+儲蓄投資轉化率)0.7×(1+固定資產投資歷史增速)0.3-1
固定資產投資歷史增速=0.04
非農就業規模=INTEG(+非農就業增量,非農就業初值)(萬人)
非農就業增量=非農就業規模×非農就業增速
非農就業增速=(1+二二產業增速)0.8×(1+非農就業歷史增速)0.2-1
非農就業歷史增速=0.04
二三產業增速=(1+企業融資增速)0.6×(1+二三產業增速)0.4-1
企業融資規模=INTEG(+融資增量,企業融資水平初值)(萬元)
融資增量=企業融資規模×企業融資增速
企業融資增速=(1+儲蓄投資轉化率)0.7×(1+企業融資歷史增速)0.3-1
企業融資歷史增速=0.05
3.政策變化對城鎮化影響的仿真與結果分析
以2006年為基期,仿真時期為2006—2018年,分別給出當引導力度為1和引導力度為1.2、1.4時各主要變量的動態變化情況(見圖3~圖7)。引導力度為1表明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門對金融資源保持當前的態度,引導力度為1.2表明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門出臺措施,對金融資源引導力度加大20%;引導力度為1.4表示對金融資源引導力度加大40%。仿真結果表明,如果加大對清遠市金融資源的引導力度,非就業規模、企業融資規模、農業貸款規模、城鎮基礎設施投資、城鎮化水平等將會上升(見表1、圖3~圖7)。加大對金融資源的引導力度,將有利于提高清遠市城鎮化率。當引導力度為1時,到2018年清遠市城鎮化率為65.57%;當引導力度為1.2時,到2018年清遠市城鎮化率為67.90%;當引導力度為1.4時,2018年清遠市城鎮化率為70.29%[4]。
四、結論及啟示
本文在探討了金融支持城鎮化建設的作用機制基礎上,建立了系統動力仿真模型并分析了不同政府引導力度下信貸對清遠城鎮化率變化的影響。仿真結果表明:加大對信貸資源的引導力度,將顯著提高清遠市城鎮化率。因此,作為欠發達地區的政府部門(地方政府、國家金融監督管理機構),應通過優化本區域內政策環境以誘導更多的信貸資源服務城鎮化建設,從而加快城鎮化進程。具體有以下幾點:
1.完善激勵機制,引導商業性金融支持城鎮化建設。一是政府和金融管理機構通過放寬市場準入、培育市場主體、實現機構多元化、促進市場競爭的同時,利用稅收優惠措施保障金融機構的資金收益和獲利水平,吸引更多的本地資金、外部資金和金融機構進入清遠市轄區內,激勵各類金融主體提高服務于城鎮化的功效。二是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門按各金融機構對城鎮化的支持力度給予物質和非物質獎勵,如:可根據轄區內各銀行類金融機構對本地經濟發展的貢獻給予相應的稅費減免優惠、優先給予其政府性質投資項目融資的機會、央行給予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率、再貸款利率等方面的優惠。對積極參與轄區城鎮化建設的金融機構給予明確的褒揚和宣傳,從而對其產生良好的正面效果和社會聲譽,提高其信用水平和公眾形象,節約其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
2.發揮政府作用,引入開發性金融支持城鎮化建設。一是加強政府與國家開發銀行的合作,組建綜合性融資平臺,包括城建平臺和中小企業融資平臺,賦予融資平臺整合各種資源以建立償債機制。二是由地方政府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地區的戰略規劃需要,整合內部資源,選擇確定項目,推薦申請開發銀行借款[5]。
3.加快建立和完善擔保體系。一是各級政府可通過積極推進和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推動對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為企業融資創造條件。二是可建立擔保基金補償機制,增強擔保公司資金實力,可在財政支出中按比例提取啟動資金,建立市、縣、鄉多層次的信用擔保機構,由財政、銀行、企業、社會共同出資建立中小企業擔保基金。三是大力發展企業間互助性和民營商業性擔保機構,擴大擔保覆蓋面,分散和化解風險的貸款信用擔保體系。
4.加快發展縣域保險,深化銀保合作。一是積極推進“三農”保險,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在能繁母豬保險、農村住房保險、森林火災保險試點基礎上,可推動農民工意外傷害保險發展。積極發展農村小額保險,適時擴大試點區域和參與機構。二是在銀保合作中創新金融產品。可在傳統保險產品的基礎上,深化銀保合作,根據城鎮化進程中企業、居民的金融需求變化,推出針對企業擴大生產貸款、居民消費貸款和經營性貸款的信貸保險產品,探索建立保險與信貸的聯動機制,緩解城鎮化進程中企業、居民的“融資難”問題。
5.加快完善信用體系建設,加強金融產品創新。一是人民銀行在個人征信系統、企業征信系統的基礎上,借鑒“茂名模式”、“郁南模式”引入農戶征信系統,著力打造覆蓋城鄉的信用體系。二是鼓勵金融機構加快金融產品創新,弱化抵押物在信貸中的作用,強化擔保、信用的作用,同時要大力推廣新型的信貸方式(如農信社的“金搖籃”信貸、工行的供應鏈融資等),為城鎮化進程中企業、居民提供更貼心的服務。
(責任編輯:張恩娟)
參考文獻:
[1]范兆斌,左正強.區域金融發展與廣東省城鎮化問題研究[J].經濟縱橫,2004(12).
[2]中國人民銀行中山市中心支行貨幣信貸管理科.廣東城鎮化發展與金融支持[J].廣東金融統計與分析,2010(12).
[3]李新星.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4]李旭.社會系統動力學:政策研究的原理、方法和應用[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5]陳元.開發性金融與中國城市化發展[J].經濟研究,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