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6年2月,財政部頒布了新會計準則,與商業銀行業務相關的一些準則發生了很大的變動,這對銀行風險管理帶來很大的影響,同時對監管部門的風險監管工作帶來挑戰。本文分析了新會計準則實施五年來給商業銀行產生的影響和效果,研究了這些變動給銀行風險監管的主要影響,并對完善新會計準則下銀行風險監管提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會計準則;商業銀行;風險監管
中圖分類號:F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1)08-0040-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8.11
一、引言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頒布了包括1項基本準則、38項具體準則的新會計準則體系,并于2007年1月1日率先在上市公司執行,同時鼓勵其他企業執行,2009年,新會計準則在所有金融機構實施。新會計準則中《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企業會計準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企業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保值》、《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等四項金融會計準則對金融資產的分類、會計確認、會計核算、財務報告等方面進行了重新界定。新會計準則的實施也對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帶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對商業銀行經營風險進行有效監管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
二、國內外文獻綜述
(一)國內文獻綜述
楊樹潤(2006)認為新會計準則對銀行監管的主要影響是監管資本數量的計算、增加銀行收入和損失真實性判斷的難度、影響加權風險資產的計算以及對監管人員的素質的要求提高[1]。程麗麗,許莉(2008)從會計目標與監管目標的差異性、會計口徑與監管口徑的差異性、資產減值準備計提與貸款風險管理的沖突方面分析了會計準則對銀行監管的影響[2]。李珍珍等(2008)認為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加大了非現場監管信息的采集難度、增加了對單一機構非現場監管信息的分析難度、增加了橫向評價銀行機構的難度[3]。施其武(2006)認為新會計準則實行后,衍生工具從表外轉向表內披露,會改變資產負債表的結構,突出了衍生工具的地位;公允價值計量的引入增加商業銀行資本的波動性;金融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方法改變與銀行業監管的審慎要求不一致等[4]。梁小冰(2009)指出應從會計信息的披露、國家的監管和銀行內部監管等方面加強銀行抵御風險的能力[5]。范珍珍(2010)選取風險抵補指標為研究對象,分析了新準則對銀行風險的監管的影響,并指出要重點監管公允價值的運用[6]。可以看出,國內學者對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對銀行的影響主要有衍生工具表內核算、公允價值計量、減值準備計提三個方面,并認為這三方面也是對監管的主要挑戰。
(二)國外文獻綜述
新會計準則基本是與國際接軌,與商業銀行相關的部分,在國際上稱為IAS39金融工具會計準則。國外學者對IAS39對銀行的影響也進行了相關研究。Yiannis An-
agnostopoulos and Roger Buckland研究表明在公允價值計量下,銀行收益波動明顯增加。同時增加了銀行的會計處理難度,表現在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計量需要很多假設,其中的某個條件變化,將會對銀行資本、損益的計算結果產生很大影響[7]。甘培根(1992)指出在公允價值會計下,銀行更難以達到資本充足性的監管要求,因為IAS39使一些衍生工具按照公允價值計量,隨著衍生工具公允價值的變化,其資本會出現波動[8]。Katrina and Strausz研究表明公允價值會計準則會促使銀行采取更為冒險的投資行為,這種行為將會導致較高的違約概率,降低銀行的價值,因此公允價值會計加大了監管者和銀行之間的分歧[9]。
三、新會計準則對商業銀行風險監管帶來的不利影響
新會計準則的實施給我國商業銀行帶來了積極的影響:一是公允價值的引入,資產和交易得到了公允反映;二是衍生金融工具表內核算,充分、及時地反映銀行的衍生工具業務所隱含的風險及其對銀行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三是新準則對金融資產分類增強了銀行管理風險的能力,有助于利益相關方對銀行風險管理作出判斷;四是金融資產減值準備的規定縮小了金融企業利潤操縱的空間,增強了財務報告的真實性。但另一方面,新會計準則的實施仍無法解決市場不穩定導致公允價值波動大,并帶來銀行資產價格波動穩定等問題,擴大衍生金融工具表內核算的難度,難以顧及銀行監管的審慎性和前瞻性等要求。
(一)監管難以全部覆蓋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
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引入,對商業銀行防范信用風險提出更高的要求。按照新準則對金融資產減值的規定,銀行對持有至到期投資和貸款及應收款項的后續計量采用實際利率法計算并以攤余成本計量,在期末還要進行減值測試,減值測試要求采用未來現金流量折現法,這樣得到的數據更加真實、具體、準確。但是采取這種方法不僅要求銀行充分了解債務人的財務狀況及債務人所處行業的發展前景,還要了解抵押品市場行情,必然給銀行應對信用風險提出更高的要求。對于資產質量不高、信用風險控制壓力大的銀行來說,金融資產減值準備的規定必然給銀行增加信用風險管理壓力[10]。另外,套期會計要求銀行對套期行為的有效性進行持續評價,要求提供每筆業務的風險管理書面要求,對銀行管理信用風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會計準則實施五年來,我國商業信用風險監管的內外監管方面都取得了很大進步。信用風險、資本充足率監管的規章彌補了審慎監管的不足,《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監測和考核暫行辦法》、《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商業銀行授信工作盡職指引》等法規豐富了監管手段。銀監會積極推動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盈利狀況等信息披露。但我國目前金融監管仍是重市場準入管理和合規性監管,輕持續性監管和風險性監管,信用風險監管的理念和管理技術及監管體制還存在嚴重不足,關聯交易和關聯擔保融資導致的信用風險未能引起商業銀行和監管部門的足夠重視。
(二)可能存在操作風險監管真空
新會計準則要求銀行取得金融資產在初始確認時采用公允價值確認和計量,由于我國資本市場還欠發達,公允價值難以直接從市場上取得,需要依賴財務人員或資產評估機構專業人員利用評估模型進行評估得到,這不僅提高了成本,還可能導致人為操縱,增加了銀行的操作風險。新準則實施五年來,銀行高級管理人員違規操作給銀行造成巨大損失的案件仍居高不下,說明在對操作風險的監管仍存在問題。如重視事后監控,輕視事前防范;重視基層人員防范,輕視高層管理人員監督。
(三)增加對市場風險監管難度
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是受國家宏觀經濟形勢等因素的直接影響,公允價值頻繁的波動增加了銀行資本的波動性,從而導致會計報表項目的波動性。這將銀行會計核算與宏觀經濟環境和復雜的資本市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金融市場環境變化通過會計信息放應出來,對銀行利率風險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銀行的金融衍生工具都在表內反映,要求銀行能夠很好的預測所處的宏觀環境下的市場經濟,這種預測能力體現在銀行對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等市場風險的管理能力上。根據巴塞爾委員會的規定,商業銀行應將交易性業務與傳統的銀行業務分開。交易賬戶按市場價格計價,銀行賬戶按照歷史成本計價。而新準則規定金融資產在取得時采取公允價值計量,還允許持有至到期投資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在滿足一定條件時可以相互轉換,這使得交易賬戶和銀行賬戶更加模糊,增加了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市場風險審慎資本監管的難度,給商業銀行帶來了套利機會。
四、完善商業銀行風險監管的政策建議
(一)健全信用相關法律制度
我國已頒布一些針對信用問題的法律法規,確定了某些失信行為的懲罰措施,但這些法律法規都是零星分布在其他法律框架之下,可執行性不強。針對國內信用問題頻現,必須對信用問題專門立法,使社會信用建設得到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制定出臺《中國商業銀行監管基本法》、《金融信用評級制度》、《金融信息披露管理規定》、《反不正當銀行業競爭法》、《集團公司信用評級制度》等。同時還要加強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嚴懲故意欺詐、違規違約行為,防止道德風險。
(二)完善我國資本市場,確保公允價值公允性和公正性
大力發展資本市場,使會計信息能真正反映資產市場價值,信息更加真實、公允、可靠。還要加強專業人員的培訓,提高其對交易和事項的職業判斷能力,提高公允價值的準確性,提高會計報表的真實性。借鑒國際經驗,推動國內商業銀行按照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要求,對不同商業銀行開發內部評級法,在公允價值計量時實行嚴格“盯市”制度,監督其波動情況[11]。
(三)建立有效的監管法律體系和監管執行機制
建立一套有效的法律體系,完善監管部門的激勵機制,激勵并約束監管人員恪盡職守,使公允價值的使用有一個良好的法律環境。對于商業銀行運用新會計準則進行利潤操縱和風險掩蓋行為,監管部門必須加強監管人員的專業素質以適應新會計準則的需要。監管部門還要加強與司法部門的配合,防止商業銀行和企業串通蓄意作假。
(四)完善商業銀行會計報表體系和信息披露制度
新準則對金融資產的規定和要求增加了商業銀行的主觀性和商業銀行的風險,這會導致商業銀行經營指標巨大波動。而監管部門要求的是金融穩定,為了更有效的監管商業銀行,必須完善商業銀行的會計報表體系,對商業銀行的主要指標進行改進,讓監管部門更容易分析和監管各項經營指標的變動狀況。通過完善商業銀行會計報表體系,充分披露銀行會計信息,充分揭示商業銀行的風險,從而監管部門可更加有效地對商業銀行的風險進行監管。
(責任編輯:L.Y.)
參考文獻:
[1]楊樹潤.正視新會計準則對銀行經營和銀行監管的挑戰[J].中國金融,2006(11).
[2]程麗麗,許莉.新會計準則對銀行監管的影響[J].會計之友,2008,(12).
[3]李珍珍,陳偉國,談晨,王珍.新會計準則在商業銀行實施中的操作難點與監管對策[J].三江論壇,2008(6).
[4]施其武.銀行業監管如何在新會計準則下謀變[J].銀行家,2006(6).
[5]梁小冰.次貸危機下國內銀行風險監管的反思[J].現代商業,2009(24).
[6]范珍珍.新會計準則對商業銀行風險監管的影響分析——以風險抵補類指標為例[J].經營管理者,2010(13).
[7]Yiannis Anagnostopoulos and Roger Buckland,Historical cost versus fair value accounting in banking:Implications for supervision,provisioning,financial reporting and market discipline[R].Journal of Banking Regulation,109-129.
[8]甘培根.外國金融制度與業務[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
[9]Katrina and Strausz,The impact of hair value accounting on commercial banks and banking regulation[R].Banking reaserch,2006:263-281.
[10]高大兵.新會計準則實施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影響及對策[J].農村金融研究,2007(8).
[11]張莉.新會計準則對銀行業監督的影響及其對策分析[J].財會通訊,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