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城市商業銀行保持著快速發展,對外擴張步伐明顯加快,異地分行數量迅速增加。在規模迅速擴張的同時,其經營管理風險也在不斷積聚。由于城市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方式較為粗放、盈利手段相對單一、對政府依賴較重,伴隨著管理半徑的不斷增大、同業競爭的日益激烈、宏觀調控政策的逐步落實,未來持續經營將面臨嚴峻的挑戰。本文試圖從城市商業銀行異地擴張的現狀著手,分析其經營管理中隱藏的風險,針對性地提出維護城市商業銀行穩步發展的政策建議,以期為城市商業銀行走上良性發展道路提供有益探索。
關鍵詞:城市商業銀行;擴張;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F8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1)08-0054-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8.15
截至2010年末,我國共成立城市商業銀行(以下簡稱城商行)147家,資產總額7.85萬億,同比增長38.2%,占全部金融機構的比重由2005年的5.9%提高至2010年的8.3%。城商行成立至今共設立異地分支機構300多家,其中2010年新開設100多家①。城商行的快速擴張,雖然有利于搶占市場、擴大份額,但在業務經營同質化的背景下,經營風險卻在不斷積聚,目前以規模代替質量的發展模式亟需轉變。
一、城商行保持快速發展,異地擴張熱情持續上漲
1.異地機構數量迅速增加。2005—2010年城商行經歷了6年的發展,數量由2005年的112家增加至2010年的147家。其中2010年共成立異地分支機構103家,占成立以來異地分支機構總量的34.33%,擴張速度迅猛。
2.資產規模急劇擴張。截至2010年末,我國城商行資產總額7.85萬億,同比增長38.2%,增幅比全國金融機構高出18.5個百分點。負債總額7.37萬億,同比增長38.5%,增幅比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高出19.5個百分點。
已上市的三家城商行年報顯示,截至2010年末,北京銀行資產總額7332.10億元,同比增長37.44%;南京銀行資產總額2214.93億元,同比增長48.09%;寧波銀行資產總額2632.74億元,同比增長61.17%。分別比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增速高出17.74、28.39和41.47個百分點。
3.網點布局向二線城市延伸。成立初期,城商行異地設立分行主要以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一線城市為主,而近年來重慶、成都、南京、大連等發達經濟區域的二線城市逐漸成為城商行異地設立分支機構的新選擇。目前,城商行的營業機構已基本輻射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大經濟圈。
4.擴張熱情持續升溫。城商行異地擴張熱情不減,上市融資的積極性一直很高[1]。江蘇銀行、東莞銀行、杭州銀行、上海銀行、重慶銀行均有上市計劃,并已在積極籌備。江蘇銀行已于2010年三季度末向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提交IPO申請材料,融資額大約為100億元。重慶銀行也將全力推進上市、補充資本金,確保資本充足率不低于12%。上海銀行也擬發行A股不超過12億股,募集資金大約180億元。
5.經營手段較為粗放。城商行主要以規模取勝,經營的質量尚未得到根本改善,利息收入在營業收入中占絕對地位。3家上市的城商行年報顯示,凈利息收入占其營業收入的93%,比國有上市銀行高出8個百分點,比股份制商業銀行高出13個百分點。在宏觀調控政策收緊的情況下,未來城商行持續盈利能力充滿變數,由于管理水平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經營手段仍舊粗放,異地擴張的經營風險正在不斷積聚,很可能造成業務發展與風險控制脫節,引發嚴重的經營風險。
二、城商行快速擴張中存在的問題
2011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提出警告,目前我國銀行的布局不均衡,要警惕同質化,城商行的發展要注重服務能力的提升,不應盲目求大①。隨后,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助理閻慶民也明確表示,將審慎推進城商行跨區域經營,對內控制度不健全的城商行新設網點申請“暫停審批”②。在此背景下,城商行不顧自身經營特點,盲目擴張的行為得到了抑制,城商行在迅速擴張中暴露的問題和隱藏的風險也逐漸浮出水面。
1.業務發展遭受瓶頸。2011年,我國貨幣政策發生轉向,傳統以擴大存貸款規模增加盈利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從貸款上看,由于受貸款規模的約束,未來貸款的增加將受到明顯的限制,再加上政府清理融資平臺和房地產調控效果的逐步顯現,城商行在此類項目的貸款勢必會受到壓縮。從存款上看,受調控影響,土地出讓金、財政存款、房地產企業存款也將出現明顯下滑;同時由于貸款的大幅下降,企業的派生存款迅速回落。兩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將造成未來城商行資產負債業務的急劇萎縮,對業務拓展帶來一定的困難。2011年1季度,3家上市城商行存款余額8704.58億元,較年初增長3.63%;貸款余額5461.86億元,較年初增長6.31%;存貸款增速較2010年同期均大幅下降,其中存款增速比貸款增速低2.68個百分點,存款持續增加的阻力較大。
2.盈利手段過于單一。城商行的發展過度依賴信貸業務,利息收入在收入構成中占據了絕對的地位,與國有、股份制和外資銀行相比有明顯差距。3家上市城商行季報顯示,2011年1季度共計實現手續費及傭金收入7.71億元,占營業收入的9.62%,比2010年提高0.6個百分點,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增長緩慢。過度依賴利息收入給城商行的業務結構調整帶來壓力,同時也不利于城商行的持續經營,特別是在銀行信貸業務擴張受阻的情況下,城商行未來的盈利狀況堪憂。
3.管理難度不斷加大。城商行異地快速擴張,使自身的管理半徑不斷擴大,問題也逐漸暴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經營優勢不復存在。城商行的發展與政府的支持有著密切關系,而實行異地擴張后,由于面臨著陌生的市場和激烈的競爭環境,以前政府得天獨厚的支持將無以為繼。二是管理模式恐難復制。城商行原有的總支行兩級管理架構要變為總分支行三級管理架構,管理鏈條拉長,存在管理失控風險。三是對金融人才的強烈需求短期內難以滿足。異地分支機構對人才的渴求主要以挖掘其他金融機構的人才來滿足,這種簡單的人才引進模式很可能誘發惡性競爭,加劇人才的流動,不利于人才隊伍的穩定,甚至會破壞當地的金融秩序和金融環境。
4.同業競爭日趨激烈。一是從金融機構數量上看,近年來各類法人機構不斷涌現,異地分支機構的數量也不斷增多,金融機構數量的快速增加使銀行業競爭更加激烈。二是從規模上看,城商行在銀行類金融機構中所占的比重較低,規模較小,相對處于劣勢。三是從市場定位上看,城商銀將其主要經營目標定位于中小企業與城市居民,這與股份制銀行和外資銀行的目標市場存在重疊,而城商行無論是在風險控制還是在公司治理上與其相比都存在明顯差距。城商行在激烈的銀行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很可能以犧牲自身利益、降低貸款標準和增加信用風險來擴大市場份額、搶占客戶,這會大大增加城商行的經營風險。
5.對政府的依賴有增無減。城商行的發展與地方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勢必會受到政府的干預。一是大部分城商行的發起人是當地財政或有政府背景的企業,其經營和發展勢必會受控制人的制約和影響。二是城商行在經營上明顯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財政存款、土地出讓金、保證金存款,是城商行資金的主要來源,而融資平臺貸款、房地產貸款、地方國有企業貸款又是城商行資金運用的主要投向,因此受政府的影響較重。銀行以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為自己的經營目標,而政府可能更多考慮政府投資、各種項目的融資需求,對風險的關注相對較小,這將導致城商行的信用風險不斷增加。同時,由于城商行受政府的影響過大,監管部門只是在業務上對其進行監管,這將造成對城商行的監管尺度和執行力度都大打折扣。
三、城商行應對擴張風險的政策建議
1.轉粗放的規模擴張為精細化的差別經營。傳統以貸款規模取勝的粗放式發展方式將難以為繼,為此城商行必須提高管理水平,走差異化發展道路。一是要控制異地擴張的速度。城商行異地分行的設立,必須要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管理半徑同步,堅持穩扎穩打的原則。在確保盈利的前提下,穩步推進異地分支機構的設立。二是要明確定位,實行差異化發展。要堅持服務中小企業和市民的定位,深挖客戶的潛在需求,提供差異化金融服務。三是要切實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形成鮮明的經營特色,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經營優勢。四是要加強對人才的培養。城商行的發展不能簡單的依靠人才引進來滿足,而是要建立一套高效的人才培養機制,靠制度培養人才、憑品牌吸引人才、重激勵留住人才,營造良好的人才成長環境,謀劃廣闊的人才發展空間,為城商行的持續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持。
2.實現管理模式由政府干預向現代企業制度過渡。城商行應在支持地方經濟發展與滿足政府融資需要的同時,完善內部管理體系,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形成董事會、監事會、管理層相互配合和高效運行的管理模式。要靠制度決策、靠組織運轉,減少人為因素和政府的干預,使自身能夠按照現代企業的經營模式運行。
3.以創新為手段提高核心競爭力。從市場環境來看,隨著利率市場化的不斷深入,利差收緊是大勢所趨,以往單純依靠信貸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難以持續。從金融機構競爭來看,由于金融機構數量的不斷增加,競爭日趨激烈,沒有經營特色,競爭優勢不明顯的金融機構很難在未來的競爭中站穩腳跟。因此,城商行需要根據自身的優勢,不斷進行產品服務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實現從以利差獲利占主導的模式向以利差收入與中間業務收入均衡發展獲利模式的轉變、從同質化業務競爭向差異化競爭的轉變,通過提高創新能力、提供高效金融服務提升核心競爭力。
4.建立嚴格的風險控制體系。城商行要吸收國內外銀行風險管理的經驗和模式,建立符合自身經營特點的風險控制體系,加強對風險的研究,分析風險因素,通過相應的制度安排以完善業務流程,提高風險管理水平[2]。
(責任編輯:陳薇)
參考文獻:
[1]朱科敏.城市商業銀行上市與公司治理結構優化[J].上海金融,2008(1).
[2]王新宇.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及其防范對策研究[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