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使人們的網宅生活轉變為網宅經濟,在家里辦公成為新的歷史潮流。
提到網宅生活,人們很容易想到“宅男”“宅女”這兩個新興的詞匯,“宅男”“宅女”是指那些喜歡上網,整天待在家里不出門,玩網絡游戲、上網購物、聊天、泡論壇的人。其中以年輕人居多,他們崇尚個人自由,喜歡過無拘無束的生活,互聯網給了他們自由的空間。然而“宅男”“宅女”的價值觀多少都與社會的主流價值偏離。多數“宅男”“宅女”希望憑借互聯網回避日益繁重的學習、工作壓力,在如今高房價、競爭激烈的社會現實之下,找到自己的一片自由天空。“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宅男”“宅女”都有著自己的無奈。
然而單純從回避現實的角度來理解網宅生活是非常片面的。網宅生活蘊含了更加豐富的內容,這其中透露出的技術變遷、生活方式的回歸乃至生產方式的革命,才是真正具有價值然而卻被人們忽略的方面。
技術的力量
互聯網的真正價值在于其對個人權利的彰顯。
每個生活在社會中的個體都要接受社會的安排,這種安排更多的是站在社會利益的角度進行考量,個人需要服從。“亂世出英雄”的意思就是指社會崩潰之后才更容易出現具有強大力量和個人魅力的人。只有個人的犧牲才能形成社會的和諧被視為人類歷史所證明的一條真理,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也是基于這樣的論斷。
其實社會與個人的矛盾之所以無法消解,是因為技術的力量還沒有足夠強大。
互聯網已經昭示出一種趨勢,這就是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日益趨同,人們利用互聯網能夠獲得更大程度的自由,另一方面還能夠促成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財富、權力與自由越來越重疊在一起。
互聯網每一步發展都是這一結論的最好證明。
1987-1994年是中國互聯網的探索階段,這個階段互聯網開始逐漸進入中國,四大Internet主干網相繼開工,開啟了中國信息高速公路的發展歷程。此時互聯網的主導者是政府和科研機構,個人互聯網還沒有開啟。直到1995年1月,郵電部電信總局分別在北京、上海開通64K專線,開始向社會提供Internet接入服務,中國互聯網進入商用化階段。網民群體逐漸發展。
1996-2004年,互聯網的各種內容和應用蓬勃發展。四大門戶網站崛起,人們通過門戶網站可以了解到各種各樣的信息。互聯網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啟發了人們的智慧,同時也催生了一股互聯網創業和發展浪潮。
這一時期,電子商務開始起步,網上銀行、支付寶等新型支付業務逐漸發展,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購買到各種款式和價格的消費品。互聯網不再只是消費平臺,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電子商務獲得創業的機會,網商群體崛起。
寬帶互聯網也開始發展,2000年5月17日,中國移動正式推出“全球通WAP(無線應用協議)”服務。同年11月10日,中國移動宣布“移動夢網計劃”,打造開放、合作、共贏的產業價值鏈。2002年5月17日,中國電信在廣州啟動“互聯星空”計劃,標志著ISP和ICP開始聯合打造寬帶互聯網產業。寬帶互聯網使人們通過手機可以上網、玩游戲、聽音樂、訂閱信息,而且促生了大批SP、CP,成為新的造富源泉。
2000年4月13日,新浪網宣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第一只真正來自中國大陸的網絡股登上納斯達克。三大門戶網站的相繼上市,掀起了對中國互聯網的第一輪投資熱潮。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互聯網的創業之中,全民互聯網初現端倪。
2003年以后,以Blog、TAG、SNS、RSS、wiki等應用為核心,Web2.0快速發展。這超越了廣播式的Web1.0業務如門戶網站,廣大網民能夠在互聯網上發表意見,創造內容,于是論壇、社區等各種群體溝通共享的平臺紛紛建立,人們通過互聯網拓展了自己的社交網絡,獲得了更多有價值、可靠度更高的信息。
2005年8月,百度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搜索業務成為中國互聯網新的增長點。搜索超越了門戶網站,不僅可以為人們提供信息,還可以幫助人們篩選信息,以搜索服務為載體,網絡廣告產業獲得飛躍式的發展。
2009年,中國進入3G時代,各種傳統上只能在PC上獲得的業務,紛紛往移動終端遷移。移動電子商務、手機閱讀、手機游戲、LBS、手機視頻等業務逐漸興起,人們在出行之中就可以獲得各種信息和服務,手機讓個人能力大幅擴展。
2010、2011年中國互聯網掀起新一輪的海外上市潮,包括優酷、當當等網站經過多年的發展之后,邁出了上市融資的步伐。
回首互聯網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互聯網的發展本質上是滿足網民需求的歷程,而且以免費經濟為特征的中國互聯網產業在為網民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的同時,卻沒有給他們帶來多大的成本。所以互聯網經濟是網民利益的代表者。
正是在互聯網的驅動下,中國的草根階層崛起,廣大的底層人民獲得了更多的機會。權力和財富資源也被更加平均和公平地分布到廣大的網民群體之中,民智開啟,民主生根,財富也不再被少數人所壟斷。財富、權力和個人自由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這一切都要歸功于互聯網技術,它彌合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巨大鴻溝,溝通了個人娛樂與社會財富之間的關聯,創造了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互聯網服務產業。所以網宅生活背后,其實是一場巨大的技術革命。
或許互聯網技術使人們變得更懶,但是技術本質上就是為了便利人們的生活。如果有一天互聯網變得足夠強大,我們就可以通過互聯網輕松獲得各種財富,不再為生計擔憂,不再為壓力所迫。網宅生活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人們的所有的生產活動都可以在住宅中進行。人們的外出不再是為了上班,更不是加班,而是吸收新鮮空氣,鍛煉身體,或者進行社會交往。
所以技術的強大,其實就是個人能力的強大。
生活方式的回歸
歷史總是呈現出螺旋式發展的特征。在原始社會,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結合在一起,生產即是生活,生活也不能離開生產。那個時候,人們不用上班,在自己的群落領域之內,即可完成所有的事務,包括工作、社交、娛樂等。
進入奴隸社會,財富分化,生產規模擴大。為了更好地進行社會生產,出現了自由與財富的交換。奴隸主剝奪了奴隸的自由,讓他們為自己勞動,并給予他們微薄的回報。對于奴隸來說,他們雖然不用再承受原始社會時那樣惡劣危險的生活,但是他們沒有個人自由,只能通過不斷的出賣勞動力來換得生存。此時奴隸的生產與生活已經被隔離開來。
封建社會有了新的進步,農民獲得了土地,可以自主進行農業生產。雖然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但是相比于奴隸社會,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相當程度上又結合在一起。人們在家里即可從事部分農業生產活動,而在田地里也可以實現個人娛樂。
不過歷史發展到工業時代,人們的生產與生活又被隔離開來。社會化大生產驅散了家庭作坊式的個人手工業,冒著煙囪的大工廠成為人們獲得財富的唯一途徑。于是出現了資產階級和勞工階級,勞工階級必須出賣自己的自由,到工廠里工作,忍受資本家的剝削。
信息技術的革命重新使局面倒轉。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又重新結合在一起。人們在家中即可進行創業,獲取各種各樣的信息資源,能夠與商業伙伴進行溝通,可以學習各種專業課程,還能銷售自己的產品,享受各種各樣的娛樂服務。足不出戶,鼠標輕點,即可完成一切。
信息革命可能是彌合生產與生活關系的終極革命。雖然歷史上財富、權力和自由呈現分割的狀態,但是技術的發展始終致力于三者的融合。只是不同階段的技術水平還不足于彌合三者的裂痕,不是偏向這一方,就是倒向那一方,天平總是傾斜。
信息技術使人們長出了“三頭六臂”,借用網絡通信和人工智能技術,人們可以在家里指揮機器的運作,讓它們幫助我們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從而免去人們自身的勞作之苦,同時還能提高生產的效率,減少資源的消耗。
著眼當前的現實,這還只是一種理想狀態,但是趨勢已經很明顯。未來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在家里工作、創業,而不是外出打工。網宅生活正是這一趨勢的證明。
生產方式的革命
回顧人類的發展歷程,一條清晰的脈絡會呈現出來,那就是工具對人力的替代。歷史上每一次工具的革命,都會帶來一次生產的革命,并改變人們的生活狀態。這也是馬克思得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原因所在。而當前的網宅生活不只是生活方式的變化,更是生產方式的革命。
在原始社會,人們的需求停留在最低層次,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也是“刀耕火種”,工具雖然在其中扮演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人力相對于工具,更加重要。
在之后相當長的歷史發展階段,人力在生產中都是主導性的因素。奴隸社會自不必說,即使到了農業社會,人們有了各種鐵質工具,耕作也是相當繁重的。而那時的生產還相當程度上依賴自然,“靠天吃飯”。大部分農民不會考慮自我實現這一類的需求,似乎自出生起,一生的命運已然定格。
工業時代有了各種開展大規模生產的工具,社會的物質產品極大豐富,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明顯提高,但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目標還在于創造財富,而不是享受自由。人們為了追求物質利益進行繁重的勞作,并被迫改造自己的思想,適應社會的安排。這一時期,工具的大量發展非但沒有減輕人們的負擔,相反卻激發了人們的欲望,然后不幸淪為欲望的奴隸。
新一輪的技術革命產生了機器人等可替代人類進行生產的工具,人在生產中的作用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信息技術的發展在相當程度上將人們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很多人通過在家里敲擊鍵盤即可獲得大筆的收入。人不再是工具的奴隸,而是發揮智力資源的創造者。
以沙集模式為例,江蘇省睢寧縣沙集鎮通過將生產活動與互聯網技術結合起來,開辟了一條網宅經濟的獨特道路。
2006年,沙集鎮東風村年輕人孫寒從縣移動公司辭職,開起了第一家網店,從事簡易拼裝家具的網絡銷售和加工工作。之后的沙集鎮在其影響下,在短短的四年時間內,網店生意越來越壯大。以東風村為例,全村1180戶,約有一半的農民在網上開店,整個沙集鎮網店的銷售收入超過3億元。農民通過開設網店,不僅提高了收入,還解決了就業和創業難題。曾經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也紛紛返鄉,結束“漂流”生活,在家里展開了創業。
可以看出,信息化時代,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技術使人們的網宅生活轉變為網宅經濟,在家里辦公成為新的歷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