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網6月28日文章“《互聯網周刊》資不抵債:1元拍賣公司20%股權”(署名記者羅亮)一文,從標題到內容,對企業正常的股份轉讓行為有意錯誤解讀和渲染,對于以網媒“大報”為自身意念的新浪,有失尊敬,甚或相反,尤其遺憾。
新浪網作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網絡媒體之一,得益于多年、數代領導層及廣大媒體員工的努力和積累,得益于公正、客觀、及時地報道資訊的傳統,也說明一定有明確的新聞理念和原則,來之不易。自“新浪體育”開始,新浪網作為我國最早的網絡媒體之一,是很多人心中為數不多的在中國堪稱卓越的信息提供者,為第一批網民帶來了精彩的體驗,至今記憶猶新,也為新浪網絡媒體品牌的發展打下了領先的基礎。
新浪微博之所以在競爭環境已不同當初的情況下,仍可能給新浪帶來一次機會,相信也與新浪多年形成的網絡媒體形象相關,與人們較為普遍地對新浪網作為網絡媒體層面的信任相關,也就是說與媒體公信力和美譽度因素相關。新浪如果特別想做網絡大眾媒體中的“大報”,想做網絡媒體中的某某某,那么像6月28日此類報道之從標題到內容的思維模式、操作手法,同時也必然傷及新浪自身。新浪網長期以來形成的美好形象受損、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是我們不愿看到的。微博之微,微博之飛,乃至微博之分,也在于新浪網絡媒體公眾形象這一寶塔的基座。
新浪網應該是值得期待有可能成為繼續領先的網絡媒體,才對。對于大家常說或公眾心目中的“小報”類現象,如市井化、斷章取義、偷換概念、低俗抓眼球、標題黨等等,不希望出現在我們曾經尊重的企業中,不希望看到我們曾經尊重的企業長期培育的公信力和影響力日漸喪失,不希望看到一個偉大的公司日漸平庸。
新浪對“來之不易”的慎讀,還應該考慮到,一個更完善、更先進的市場競爭環境正在形成,不僅是技術、模式等手段層面的創新抑或領先,越來越多的CEO們正在努力塑造企業文化,管理越來越不再是管理和被管理,一切從良知開始。我們一位老員工到騰訊工作后,曾回來傳達感受,僅以一個故事:當騰訊的銷售部門和產品部門發生意見分歧時,永遠是產品部門的意見最終獲準,上級評判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尊重讀者體驗,這就是典型的價值觀導向。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點點滴滴,滴滴點點。
在稻盛和夫的思維方式乘熱情乘能力的成功方程式中,他是這樣說的“思維方式在要素中占最重要的地位,因為它具有方向性。換句話說,它可以是正的善念,也可以是負的歹念。有些人把它發揮在正面的方向,也有人把熱情與能力用于負面的方向。”如果我們的管理使負向思維得以摒棄,還有什么需要管理嗎?或以為,這就是正。
國人王陽明對此是這樣表述的:“爾那一點良知,正是爾自家底準則,爾意念著處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他一些不得。爾只不要欺他,實實落落依著他去做,善便存,惡便去,他這里何等穩當快樂!”或以為,這就是正。
我們的讀者定位是:各行各業關注互聯網的CEO。我們不僅盼望一個強大的新浪,更盼望強大的企業群體。強大來自得到信任,而且獲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