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互聯網股有點熱鬧,有人又認為是泡沫,互聯網股出現泡沫是難免的,但這不等于互聯網泡沫。互聯網的基本面是好的。中國概念股近期全面下挫,納斯達克中國指數單周下跌近9%,大部分的中國概念股全線下跌。其中,新浪股價由每股120美元下跌至90美元,累計跌幅近30%。而除優酷、奇虎等少數公司外,在2010年和2011年的上市的所有中國互聯網公司幾乎全部破發。
一時之間,人們又開始流傳互聯網泡沫的說法。正如中國的股市很難反映中國產業的基本面狀態一樣,美國的納斯達克中國概念網絡股,也很難準確反映中國互聯網基本面的狀態。
我們看到,造成這次互聯網股泡沫的東西,大多來自互聯網的基本面之外。
首先是美國經濟影響股市普遍下跌,這與中國互聯網的好壞,沒有直接的關系。美國就業數據、制造業數據、房地產數據等重要經濟指標不佳,美聯儲的救市計劃將要結束,都是近期美股下跌的因素。這些因素既不是中國互聯網造成的,對中國互聯網也沒什么影響。但由于中國互聯網股是美國股市的一部分,隨著美股的起伏而起伏是難免的。
實際上,從長期表現來看,美國人對中國的互聯網并不太了解。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到美國上市,一般要說成是中國的Facebook,或中國的Groupon,美國人才理解,其實八桿子打不著。反過來說,中國互聯網真有什么問題,在美國股市上也很難有反映。
第二是一些不代表中國互聯網基本面的企業蜂擁上市,扭曲了信息。搞互聯網的人都知道誰做得好,誰做得一般。現在情況是,許多做得好的沒上市,做得不怎么樣的上市了。現在我看到一個不好的現象,一些企業不是為了做事而上市,而是為了上市而上市,個別的還不擇手段,為了上市而不惜使出流氓招數。比如一家被央視315節目曝光并被工信部點名的企業,居然大搖大擺上市。反過來說,這樣的企業,它們的股價掉下去,并不說明中國互聯網的基本面在往下掉。
第三是由于信息不透明而產生短線波動。今年3月以來,20多家中國概念股被曝光財務審計問題,個別互聯網明星企業也出現令美國股市不解的信息,引起美國股市上的心理波動。其中,支付寶的問題,并不是“契約精神”出了問題,而是中國有關政策法規發生了變化,準確說是以往契約根本沒考慮到后來中國法規的規定。而一些公司的財務審計問題,多數是互聯網以外的。互聯網股只是跟著受連累。
如果硬要找跟基本面有關的因素,可以認為美國資本市場前段時間對中國互聯網股的追捧,不完全是沖著互聯網,主要是盲目追捧中國概念股,現在冷靜冷靜是正常的。只怕過不了多久,他們又要頭腦發熱。不過,不管美國人頭腦發熱還是不發熱,中國互聯網都會照常發展,很少受美國經濟冷熱的影響,現在要比十年前成熟多了。
記得十年前,2000年7月,互聯網股泡沫的高潮中,我經過計算,在報上預言,贏利將會在2004年2月出現。中國互聯網上市公司果然是在2004年開始轉向贏利的。這十年來,互聯網股的風風雨雨見得多了。我怎么看這回的股市波動呢?我想還是拋開短線因素看基本面,主要是看用戶和市場規模。上次網絡股泡沫,中國用戶27萬,投入50億,換回今天的1300億美元市值;現在中國用戶近5億,未來五年可能再出1000多億美元市值。算算你今天才投入多少就可以知道,投入產出是劃算的。所以沒必要大呼小叫,自尋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