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有一部專門反映農村民兵生活的電影紅遍大江南北,那就是由河南省京劇團演出、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的《傳槍記》。這部電影講述了河南某地農村薛爺爺一家祖孫三代民兵傳槍、接槍的故事。劇中的薛爺爺在戰爭年代當過民兵班長,殺過敵、立過功,孫子、孫女是在和平年代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民兵,電影通過祖孫間傳槍和接槍的動人場景,表現了老一代民兵向青年一代民兵先傳思想后傳槍的心路歷程。
說起這部至今仍不失為民兵政治教育好教材的電影,就不得不提起“英雄民兵營”——河南省濟源留莊民兵營;就不得不提起“特等民兵戰斗英雄”——留莊民兵薛平華,因為這部電影就是根據留莊民兵的真實素材創作而成的。
“薛爺爺”原型薛平華
的傳奇人生
在《傳槍記》中,薛爺爺當年只是當過民兵班長,可在現實生活中薛爺爺的原型薛平華卻是個英雄的傳奇人物,他曾被譽為“民兵的旗幟”,被太岳軍區授予“特等民兵戰斗英雄”稱號。他還于1949年10月1日應邀參加開國大典,1958年3月應邀參加了毛主席親自主持召開的第二次鄭州會議,1960年4月出席全國首屆民兵代表大會……這一連串的榮譽告訴我們,薛平華有一個不平凡的人生。
薛平華1916年出生于河南濟源留莊村的一個貧苦家庭,早在1937年11月,他就參加了共產黨人在濟源成立的抗日組織“杜八聯抗日自衛團”,走上了血與火的革命道路。
在抗日戰爭中,他和抗日自衛團一道同日軍作戰百余次,給敵以重創,其中,與日本鬼子斗智斗勇的“人頭計”和“魚餌宴”還被傳為美談。1942年冬,由于叛徒出賣,薛平華等3名同志被日本鬼子抓住,面對日本鬼子的屠刀,他臨危不懼,與同志們巧設“人頭計”,用漢奸的頭冒充我共產黨人的頭,安全脫險。1944年8月29日,為攻克敵人碉堡,他和自衛團的戰友們設下“魚餌宴”,以摔杯為號,活捉了4名日本兵,端掉了敵人的碉堡。
在解放戰爭中,薛平華出任留莊民兵輪戰連連長,帶領民兵“一手拿槍、一手拿鋤”,大擺“地雷陣”,構筑“圪針墻”,同進犯“杜八聯”的國民黨軍作戰200多次,使其始終未能占領“杜八聯”一寸土地。其中,火焚敵機、為陳(賡)謝(富治)兵團強渡黃河天險開路護航,更是為人們所稱道。1946年8月17日,國民黨軍隊5架飛機因迷航迫降在留莊附近的黃河灘上,薛平華帶領民兵經過2次戰斗成功燒毀了2架敵機;1947年8月下旬,陳謝兵團奉命挺進豫西,主力從留莊以西15公里的關陽、長泉村一帶強渡黃河,薛平華主動請戰,組織葫蘆隊為部隊渡河領航開路,渡河的“葫蘆舟”現今收藏于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
1946年8月23日,《新華日報》發表長篇通訊《河防堡壘杜八聯》,其中,“一群英雄”一段文字寫道:“杜八聯的指揮員、留莊英雄薛平華,這是眾人共同愛戴的……他31歲了,是一位有名的忠誠勇敢、機智沉著的英雄。他從沒在戰斗中驚慌失措過。他常說,‘怕什么,犧牲就犧牲,越慌越不行。’這是將生命獻給群眾的人才能沉著、才能堅定的勇敢表現。他也常常脫下衣服赤著膀子打仗,進攻在前,退卻在后……他很會指揮戰斗,在數百次進攻中,總是常打勝仗,吃虧是非常少的。”
1946年4月,太岳武委總會授予薛平華“土地革命和游擊戰爭結合進行的兩位一體的英雄”榮譽稱號,并被譽為“民兵的旗幟”;同年8月,太岳武委總會又授予薛平華“特等民兵戰斗英雄”稱號;1947年11月,在太岳武委總會評選中,薛平華又被授予“戰斗英雄”稱號。
劇中鋼槍的原型是
毛主席授予的鋼槍
《傳槍記》中有這樣的故事情節:薛爺爺從公社領回來一把嶄新的五六式半自動步槍,經過一番嚴格的考核,爺爺最后把鋼槍傳給了孫女小纓。戲中這把鋼槍的原型實際上是薛平華1960年4月出席全國首屆民兵代表大會時,毛主席頒發給他的五六式半自動步槍。
全國解放后,留莊民兵連面臨著新老民兵交接的問題,可許多老民兵都不愿把手中的槍交給青年民兵,原因是交給青年民兵他們不放心。
在工作中,薛平華也覺察到有的年輕人受和平生活的影響,武裝斗爭觀念開始淡化。如組織民兵護場,有的年輕人就說:“這是‘6個指頭撓癢,多這一道’。”召開民兵會議,有的年輕人說:“這多耽誤生產,開民兵會干啥?”這種在和平環境下“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思想,別說令老民兵們把槍交給他們不放心,就是薛平華自己也不放心!
面對這種情況,薛平華意識到,要使老民兵把槍桿子放心地傳給年輕一代,就必須解決青年民兵和平時期的麻痹思想。1960年4月薛平華光榮出席全國首屆民兵代表大會,毛主席親自給他頒發了一支嶄新的五六式半自動步槍及100發子彈。授槍儀式后,毛主席說:“全國雖然解放了,但蔣介石還在臺灣,世界上還存在著帝國主義,要提高警惕,不敢麻痹。這支槍要好好地保存著,把它傳下去,教育后代繼續革命。”每當想到毛主席的叮囑,就更堅定了薛平華抓好民兵建設,先傳思想后傳槍的決心。
為把革命思想先傳下去,從北京回來后,薛平華先后10多次組織召開支部會、干部會、民兵會和社員會,反復傳達學習黨中央、毛主席關于保持和發揚光榮傳統、加強民兵建設的指示。在具體工作中,他把經歷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39位老民兵組織起來,成立老民兵排,根據他們的居住位置,分片包班、包排,對青年民兵進行“傳、幫、帶”。他還在全村范圍內展開“講村史、講家史”活動,用解放前后村里發生的變化教育青年民兵。特別是他充分利用毛主席頒發的鋼槍對青年民兵進行教育,他把槍帶到基干民兵大會上,講毛主席為什么給咱們發槍;他把槍帶到民兵干部會議上,講如何把槍傳下去,搞好民兵工作;他把槍帶到田間地頭,讓民兵們練習瞄準射擊;他把槍帶到當年戰斗過的地方,給青年民兵講槍桿子的重要性;要是讓他給參觀者作報告,他一定要給槍戴上大紅花放在講臺上;在訓練中,要是哪一排的民兵訓練得好,他就把槍放在哪個排,讓民兵們用一用毛主席發的槍;要是哪個民兵打靶不及格,他也會讓他用幾天這桿槍,來鼓勵鼓勵他……
1962年夏天,蔣介石大肆叫囂著要反攻大陸,薛平華根據自己多年對敵斗爭的經驗,認為這是培養鍛煉青年民兵的大好時機。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嘀嘀嗒嗒”的緊急集合號吹響了,全村民兵不到30分鐘就集合完畢。薛平華立即下達戰斗命令,帶領大家向幾公里外的方谷嘴高地沖去。剛到高地下,山頂上“砰砰叭叭”響起了槍聲,不少青年民兵頓時緊張起來,不知如何是好。幾個老民兵迎著槍聲沖了上去,青年民兵一看,也壯著膽子跟著越溝爬坎一氣沖到山頂。這時,薛平華才宣布是一場演習。
在薛平華的帶領下,留莊民兵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青年民兵的軍政素質得到極大提高,都能鄭重接過老一輩民兵手中的槍。全體民兵還堅持勞武結合,常把槍帶到田間地頭,利用休息時間練瞄準、刺殺。一時間,在留莊村的街頭上、家門口貼的都是靶紙,田頭上、院子里、打麥場都成了練兵場。1964年7月10日,中共中央中南局、武漢軍區領導機關授予留莊民兵營“英雄民兵營”光榮稱號。
英雄民兵營的故事
感動了全體演員
留莊英雄民兵營的事跡經《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媒體廣泛宣傳后,吸引了大批文藝工作者深入留莊村進行挖掘創作。
1964年春季,河南省戲劇工作者所云平、王景中兩位同志來到了留莊,專程采訪薛平華,了解有關留莊三代民兵傳槍習武的事情。采訪后,他們很受感動,決定以留莊三代民兵的故事為原型,創作一部反映民兵工作中先交思想后交槍的戲曲劇目。經過半年努力,他們寫成了豫劇《傳家寶》。
1964年秋天,河南省豫劇一、二、三團分別抽調李仕忠、劉蘭芳等著名演員根據《傳家寶》的劇情,來留莊體驗生活。
李仕忠飾演薛爺爺,劉蘭芳飾演小纓。李仕忠為演好爺爺這個角色,每天跟著薛平華,學他說話、走路并和他一起參加勞動。一次,他主動要求挑60斤重的紅薯往薛平華家送,當到家時,被院子里一根晾衣服用的鐵絲掛住脖子,連人帶擔子差點兒摔倒,引得在場的人哈哈大笑。劉蘭芳為演好小纓,每天和青年女民兵一塊勞動。在和青年女民兵一塊拾羊糞時,剛開始她有點怕臟,戴著手套拾。后來見女民兵們不怕臟,用手拾,她也脫去了手套;在練習瞄準時,女民兵全都趴在雪地上練習瞄準,她又被女民兵們不怕嚴寒、不怕臟的苦練精神所感動,主動脫去外套,去掉口罩,和女民兵們一樣在雪地里進行練習,并且第一次實彈射擊就打出了好成績。
1965年初,河南省京劇團看到了《傳家寶》劇本,京劇團的副團長高嘉麟帶著演員到留莊體驗生活1個多月,排演了京劇《傳家寶》。同年2月12日,赴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更名為《傳槍記》。
京劇團的閻滌華同志扮演薛爺爺,他在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時在日記中寫道:“雖說今天放假,我的心卻沒有放假,默默在想,我扮演的老民兵薛爺爺,無論唱腔或念白,都還存在著一堆問題。出去散散心,腦子一清亮,也許會想出一點辦法。于是,我顧不得這幾天練功所引起的腰酸腿疼,徑直向街上走去。走著走著,忽然想起了留莊民兵營,想起了那些朝氣勃勃的青年民兵和那些英姿不減當年的老民兵,還想起了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的民兵英雄薛平華同志……頓時全身是勁,增強了克服困難的勇氣。”
在劇中扮演薛媽媽的演員吳曉琳說:“我扮演的是熱愛武裝的薛媽媽,在留莊有多少這樣的薛媽媽呀!使我們難忘的有這樣一件事,青年民兵劉世英,平時槍法很好,卻在一次打靶時,有1槍打脫了靶。她的媽媽一聽,就難受得掉下了眼淚,說:‘這就像沒打中敵人一樣,心里咋能不難受!’像這樣的老人在留莊還有很多很多。”
張學敏在劇中扮演小纓,在留莊體驗生活時,她就住在女民兵、優秀射手王安芬家,她覺得王安芬和小纓特別相似,王安芬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槍。她問王安芬為啥這樣愛槍,王安芬說:“不愛槍,槍生了銹,怎么打敵人!”后來,她在文章中寫道:“在深入生活的過程中,我們提高了思想覺悟,找到了表現小纓這個人物的現實依據。”
薛爺爺后人續寫“傳槍記”
1960年,薛平華從北京參加完全國首屆民兵代表大會一回到家鄉,就把幾個孩子叫到一塊,拿著毛主席頒發給他的半自動步槍,語重心長地說:“這支槍是毛主席發給咱的,他是咱家的‘傳家寶’,你們要好好保管它!”幾個孩子在薛平華的指導下,很快學會了槍支的拆卸與保養;為了便于保管,薛平華的愛人王聚英還專門用布做了個槍套。
為了把槍傳下去,薛平華不但經常帶領孩子們到當年戰斗過的地方,用這支槍練瞄準、練刺殺、練實彈射擊,而且還注意從思想上培養孩子們的民兵意識。薛景祥是薛平華3個男孩中的老大,1963年秋天的一天中午,天氣特別悶熱,薛平華從外邊回到家里,急匆匆地對薛景祥說:“有人去北地偷隊里的玉米穗了,你去看一下!”薛景祥立刻滿頭大汗跑到地里,他先是蹲在地里聽,沒有動靜,后又在地里來回找也沒發現什么。薛景祥納悶地跑回家向父親報告情況,薛平華一聽滿意地說:“好!孩子,這就行!”這時,薛景祥才知道父親是在測試自己的警惕性和膽量。
1976年,在毛主席逝世的日子里,薛平華天天拿著這支槍坐在窯洞前,細心地一遍一遍擦拭著。有人問他為什么要天天擦槍,他說:“這是毛主席親手發給俺的槍呀!毛主席逝世了,我心里難受,拿它出來擦一擦。我要聽毛主席的話,好好保存它,把它代代傳下去。”
1988年,全國對民兵槍支進行集中整頓,一生聽黨話、跟黨走的薛平華二話不說,依依不舍地把這支槍交給了來收槍的武裝部人員。1989年2月,薛平華病重彌留之際,口中仍不停地念叨著“槍、槍、槍”,此時,守在病床前的薛景祥兄弟才真正知道,這支槍已成為父親生命的一部分,分也分不開,割也割不離。父親去世后,他們找到武裝部,依照著五六式半自動步槍的樣子,用木頭雕刻了一桿槍,隨父親一起下葬。
薛景祥兄弟3人或上學、或當兵,都走出了留莊村,沒能成為留莊民兵,但他們在父親的影響下,骨子里都有著留莊民兵所具有的“英勇頑強、艱苦奮斗、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
薛景祥長年奮戰在濟源衛生系統,2001年他退居二線后,立馬投入到留莊民兵史的研究中,他采訪老民兵,走訪知情人,一點一滴收集有關留莊民兵和父親的歷史。可由于時光荏苒、日月穿梭,好多看似還是昨天的東西,當他真正去尋找時卻沒了蹤影。
1964年7月10日,中共中央中南局、武漢軍區授予留莊民兵營“英雄民兵營”榮譽稱號。薛景祥清楚地記得,當年在人山人海的命名大會上,父親親手從武漢軍區司令員陳再道上將手中接過了獎狀,可如今這張獎狀哪里去了?薛景祥四處打聽,終于有一天,有位朋友被他的執著所感動,說出了自己埋藏很久的小秘密,他說:“老薛,我們在搬家時,發現了你村被授予稱號的證書,當時有人已把它扔到紙簍里了,我心想留著肯定有用,就又把它拾了出來。”薛景祥借來一看,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那張命名獎狀的原件,只是已被揉成一團,爛得不成樣子了。
為了復原這張獎狀,薛景祥跑遍了濟源城里所有的裝裱店,可面對又脆又爛的獎狀誰也不敢接手。沒辦法,薛景祥回到家里,在愛人的幫助下,小心翼翼地用熱毛巾把紙團濕潤壓平,再一點一點用專用漿糊粘貼,每粘貼出一點就壓在玻璃板下。當整個獎狀完整復原時,薛景祥哭了,他的心血沒有白費,終于又還原了一段留莊民兵營的歷史。
在薛景祥的帶動下,弟弟景文、景勇也都加入進來,這么多年來,他們在留莊村支部書記李東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出版了《留莊英雄民兵營圖集》、《英雄民兵營的激情歲月》、《黃河之子薛平華》3本有關留莊民兵營史料的書籍。然而,令他們弟兄3人遺憾的是,那支讓父親魂牽夢繞的五六式半自動步槍自上交以后就再也沒有了蹤影。2004年,為了編書需要,他們在有關部門的幫助下,找到一支五六式半自動步槍,照了個相,權當做那支“傳家寶”收入書中。
2010年深秋,“狼牙山五壯士”之一宋學義的兒子宋大保,來拜訪薛景祥。宋學義當年與薛平華一道赴京參加全國首屆民兵代表大會,一道接受毛主席頒發的鋼槍,兩位英雄的后人相見,自然談起了鋼槍,這又勾起了薛景祥的無限惆悵:宋老英雄的鋼槍如今還有著落,自己父親的鋼槍到底在哪兒呢?
2011年“七一”前夕,《濟源日報》社主動介入,開始了“尋槍”行動,并用大版面進行連續報道。在有識之士的幫助下,那支“傳家寶”在薛景祥的腦海里越來越清晰,他甚至想起了槍托上那個代表這支槍特殊身份的“贈”字的具體形狀。
現在,“尋槍”行動仍在進行,薛景祥說:“這支鋼槍很可能已作為報廢武器進行了銷毀,但槍也是有名字的,那就是槍號。我們一定要查找到這支留莊民兵‘傳家寶’的槍號,寫入史書,把它世世代代傳下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