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顏真卿為唐代著名的書法家,與歐陽詢、褚遂良、柳公權并稱為唐代“四大書法家”。中國書法從漢朝開始發展,到了隋唐時代已達到了巔峰。因此之故,顏真卿的書法集常成為學習書法者的臨摹范本。
顏真卿除了以書法聞名于世以外,他的節操也為天下人所敬重。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造反,這是唐朝由盛而衰的關鍵。當時的唐朝由于經過100多年的太平盛世,所以朝野上下對國防的觀念產生重大的改變,簡而言之,即為重外而輕內。在邊鎮,駐防著精兵猛將;在內地,歌舞升平。所以安祿山只花了34天,就從范陽一直打到了東都洛陽。在安祿山與部將史思明的進軍路線上,所過州、郡,唐朝的官吏、將領紛紛投降或逃亡,所以唐玄宗曾哀嘆“河北二十四郡,豈無一忠臣乎!”雖然如此,效忠唐朝的忠臣義士還是有的。在河北以顏杲卿、顏真卿兄弟為代表。
顏杲卿當時為常山太守,顏真卿為平原太守。洛陽淪陷后,河北忠義之士共推顏真卿為盟主。顏真卿和顏杲卿切斷安祿山從范陽到洛陽的聯絡線,使安祿山的后方受到威脅。后安祿山為解決這個威脅,便集中兵力圍攻常山,城破后顏杲卿壯烈成仁,表現了寧死不屈的節操。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正氣歌》中有“為顏常山舌”,就是描寫顏杲卿因罵安祿山被割舌而死的悲壯事件。
顏杲卿犧牲后,顏真卿發兵攻克魏郡。還和北海太守賀蘭進明共同抗敵,造成安祿山后方地區的不穩,對“安史之亂”的平定有非常大的貢獻。
“安史之亂”平定之后,唐朝從此陷入藩鎮割據的局面,擁有武力的藩鎮不聽朝廷詔令,不但互相攻伐廝殺、占掠州縣,甚至時而起兵對抗中央。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背叛,唐德宗問計于宰相盧杞。當時顏真卿任太子太師,負天下重望,也因此而受到盧杞的忌恨。盧杞向唐德宗建議派顏真卿去勸說李希烈重新效忠唐朝。此令一出,文武百官皆失色,均知顏真卿此行等于送死。顏真卿此時已80多歲,但不以年老為由而逃避皇命。但同時也知道此行兇險無比,因此在出發前寫了一封訣別信給他兒子,希望他能為國盡忠、為家盡孝。
顏真卿到李希烈軍中,李希烈勸顏真卿擁戴他稱帝,并承諾將任命顏真卿為宰相。顏真卿聽后怒罵道:“何謂宰相?汝知有罵安祿山而死者顏杲卿乎?乃吾兄也,吾年八十,知守節而死耳,豈受汝輩誘脅乎!”李希烈被顏真卿視死如歸的精神所震懾,反而不敢立刻加以殺害。直到德宗興元元年(公元784年),李希烈稱帝后,才將顏真卿縊殺。
欣賞顏真卿在書法上的藝術成就之外,對于他這種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為國家視死如歸的高尚節操,也會由衷感到敬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