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有一條最為重要的主干道,它的兩旁栽著上千株郁郁蔥蔥的高大梧桐,路面上車水馬龍、熙熙攘攘,這條道路便是南京著名的中山路。中山路全長12公里,從城西北長江邊上的下關直通城東南的中山門,然后接陵園路到中山陵,貫通了南京最為繁華的鼓樓、新街口、大行宮等處。從長度上來講,它在全世界是數一數二的。
中山路建于1928年,80多年來,它一直是南京的標志性道路,它對南京交通和建設的特殊貢獻,或許任何一個南京市民都有切身的體會。然而在最初,中山路的開辟卻引發了南京市民與政府的對立。
1928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那時的南京,經濟落后,殘破不堪,即便是市區,也到處荒草叢生,甚至還有大片的菜地和莊稼,交通狀況尤其惡劣,按市政專家劉紀文的說法,“原有道路,即窄狹,又惡劣,車過則灰塵蔽目,雨至則泥濘載道”;加以南京多丘陵,道路高低起伏很大。這種狀況,與南京的首都地位是極不相符的。因此,國民政府于1928年7月成立了規劃首都圖案委員會,準備集中財力、人力,對南京城進行全新設計,將其建設成為全國數一數二的大都市。劉紀文出任南京市市長后,南京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便開始了,而首要的第一步,就是建設一條橫貫全城的主干道,然后以其為中心構建全城的交通網,于是中山路的建設便被提上了日程。
中山路的建設還有一個重要的契機,即孫中山的奉安大典定于1929年3月12日舉行。孫中山在1925年去世之前,囑咐將其葬于南京紫金山。1926年,在孫傳芳主政南京時,中山陵工程就開始興工建設,1928年,中山陵也已完工,國民黨于是計劃將孫中山的遺體從北京西山碧云寺遷葬至中山陵。然而從北京到南京有鐵路可走,又有水路可行,都很平坦,但從南京的下關碼頭到中山陵有十幾公里的路程,既無馬路,又無鐵路,也無水路。為了使孫中山遺體免于顛簸,國民黨遂決定興建中山大道和陵園大道,作為迎櫬道,連通下關和中山陵。
1928年8月8日,首都道路工程處成立,劉紀文親任處長,全權負責中山路的建設。在此之前,南京特別市政府發布公告,要求沿線商民、地主從8月1日起至8月10日止,將地契、房契呈交市政府,以備拆遷及補償之用。8月12日,中山路舉行破土典禮,劉紀文在發言中豪情萬丈地表示要在2個月之內建成這一長達10多公里的現代化柏油公路,并說寬度也將達到國內獨一無二的40米。因為奉安大典定于1929年3月12日舉行,道路必須在此之前完工,時間緊迫,劉紀文決定先建中間10米的汽車道,兩旁的人行道和慢車道留待后期再建。
南京中山路的建設經費為挪用愛國華僑為中國購買飛機的捐款150萬元,專款專用,資金充裕。破土典禮后,中山路的建設隨后展開,全路被分為6段,市工務局自建1段,其他5段采用公開投標的方式承包給5個大公司。路基土方則直接由軍隊工程兵建設。
由于原本計劃在2個月內建完全路,但準備工作不充分,劉紀文在沒有明確公布全部補償措施的情況下,即要求市民在5日之內全部搬遷完畢,當時只公布每間房屋補償3元,而土地補償費、青苗補償費等卻未提及。據市政府調查,那時的南京,所有45個工種的普通成年男性工人的最低月工資是6元、最高45元,與此相比,中山路的房屋補償費實在太低,遠遠不夠建設新房之用,一旦房屋被拆遷,普通百姓只能流離失所。因此,正是這一個命令,引發了市民的強烈反應。
19日下午,城北的住戶首先開始了請愿運動。他們分成3股,分赴中央黨部、國民政府和馮玉祥行轅,并發表宣言,要求在人煙稀少之區建筑新路。他們在國民政府和中央黨部的請愿都沒有結果,惟獨在馮玉祥處得到了一個有利的表示。馮玉祥那時是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并在南京擔任行政院副院長兼軍政部部長,因此,馮玉祥的話具有很大的分量。同時,他也是出名的“平民代言人”,經常走家串戶,與民眾打成一片。馮玉祥表示:“拆去民房,使百姓無法生活,真是‘民死主義’實現了,迎櫬道再好有什么用?”21日,在國民政府常務會議上,馮玉祥又提出:“首都建設應照顧民情國力。”會議最后達成了一項籠統的決議,認為“中山路為首都之主要干道,亦為恭迎總理靈櫬之要道,限期完竣,事理宜然,惟筑路之方法及應用之材料,亦宜斟酌,總理為平民之首領,吾黨之精神,固宜隨時隨事,有所表現也。”民眾的請愿“似乎”發生了一定的作用
21日,中山路兩旁的房主再次組織請愿團赴國民政府請愿,請求改定路線,以維民業,國民政府派參事吳醒漢、高震龍會同市政府代表,前往中山路進行調查勘驗。23日,經過調查,吳、高二人基本肯定了民眾所述說的內容,并制訂了5條變通辦法,準備提交國民政府,一是將中山路原定40米的寬度縮為20米;二是拆屋期限延長;三是增加拆遷補償;四是增加地皮補償;五是由政府早日指定地點,由拆遷戶建房。
同日,南京市商協、農協兩團體,有感于市民連日請愿,與政府糾紛很大,于是約集官民兩界各團體代表在中正街商協大禮堂舉行協商會議,市政府土地局、財政局、公安局、工務局、市黨部等政府部門都派人參加,因市民代表過多,恐人多口雜,于是推出4人為代表。會議中,市民代表在敘述被拆房屋市民流落街頭的慘狀時,聲淚俱下,會場氣氛極為悲涼。最后市民代表拿出了事前繪制好的一張地圖,上面畫有經市民商議后的中山路新路線,會議決定將地圖呈交給市政府請求考慮,并向市政府提出2個最低要求:一是增加地皮補償;二是拆遷時間從寬。如果市政府不同意改定路線,這2條則必須接受。
然而,8月24日,馮玉祥以陜甘有事為由,離開南京,馮玉祥一走,拆遷戶便失去了一個很有力的內援。
27日,劉紀文在南京市第六次總理紀念周上發表講話,針對拆遷問題,他明確表示,路線不可變,但同時也作出一些緩和的表示。他說:“近因開辟中山路之問題,外面以為大背總理的民生主義,其實與民生并無妨礙。”“我已關照土地局,于拆屋的時候,隨即估價補償,使一般被拆之人,一點兒不感覺到痛苦,至于限期短促,是因為要在2個月內完工。”劉紀文還表示,自己得到了中央的支持。
同一日,《南京特別市市政府土地征收章程》公布,對于補償問題作出了明確的說明。第四條規定,被征收土地上建有房屋者,每方丈給予拆遷補償費5元。而最初的補償標準是3元,提高了2元。第六條規定,草屋、木棚、泥房、廁所每方丈給予拆卸費1元,遷移費5角。第七條規定,被征收土地上如有墳墓,每柩給予遷移費5元,青苗每方丈補償1角。第八條規定,市民建筑經市政府公告通知拆遷的,逾期不自行拆除,由市政府雇傭工人強制拆遷,并不給拆遷補償費,拆卸下來的材料也要被變賣充工人拆卸費,多退少補。第九條規定,土地補償費標準由一到兩名政府代表和三到四名市民團體代表組成的土地審查委員會確定。這一章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被拆房屋的補償標準,然而仍屬偏低,第八條關于強制拆遷的規定,更是如同懸在百姓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迅速瓦解了市民斗爭的激情。此后,市民便不得不屈服,大規模的請愿也停止了。
8月31日,國民政府第九十次常務會議通過了《建設首都委員會組織大綱》,并指定蔣介石、張靜江、劉紀文等7人為委員,以蔣介石為主席。建設首都委員會正式成立,直屬于國民政府。建首會的成立從表面上來看,是中央從市政府手中收回了建設南京的大權,但實際上,7位委員之中,除了劉紀文實際負責外,其他幾人,包括蔣介石、張靜江,都是虛職,并不任事。劉紀文建設南京的權力不僅未見消減,反而因為有了建設首都委員會這個更高的平臺,少了很多的牽制。所以,建設首都委員會的成立,可以看為中央對劉紀文建設中山路一些做法的肯定,包括對他準備強制拆遷民居的支持。
同樣是31日,劉紀文發表了《為興筑中山大道告首都民眾》,算是一個勝利者的“獲獎”感言。他說,“南京市的補償標準是按照中央土地征收法的要求制定的”;“中山路變更路線太不經濟”;“建設中山路,解決了總理民生主義中‘行’的問題”;“建中山大道,實秉承總理遺志”;“不忍一時之痛苦,斷不能享永久之幸福,而謀多數人之福利,尤不能不犧牲少數人之利益”;“其有益于全市者,決不愿以浮言而遂變初旨”。最后,劉紀文還表示政府會興建平民住宅來安置被拆遷者。
這場斗爭,以政府和市民之間的妥協而結束。對市民來說,雖然他們沒有達到變更路線的目的(實際上,如果路線變更,雖然一部分人的房屋可以免于被拆,但另一部分人的房屋卻會被拆,如果路線全走荒蕪人煙的地方,也達不到服務市民的目的,這就是劉紀文所說的“太不經濟”),但迫使政府提高了補償標準并答應建設平民住宅,也算是一個勝利。而政府方面,原本計劃在5日之內拆遷完畢,在2個月內建成中山路,因為市民的抵制,工期被大大拖延,最后被拖到冬季,因為雨雪冰凍交加,工程無法進行。直到1929年4月2日,才舉行開路典禮,進行試通行。1個月后,中山路的一期工程,也就是中間的汽車道,才算完全建成,奉安大典因此也被迫改期,直到6月1日才舉行。
最后的結果,截止1929年4月,440戶百姓,共得拆遷補償費17679元。至于征收土地的補償價格,則由政府指派一到兩名代表,由市民團體指派三到四名代表,共同組成土地審查委員會,參考市價進行確定。平民住宅則在1929年4月已經建成乙級住宅100間,丙級住宅200間,住宅平均造價每間300元。毫無疑問,這種住宅比普通百姓的住宅要豪華得多。但平民住宅并非免費提供給拆遷戶,而是采用租賃的方式,按政府部門人員的說法,要收取“極低之租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