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與國際金融市場接軌,積極參與金融全球化進程,是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必由之路。能否根除體制上的弊病,并從容應對外來挑戰,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成敗。堅持貫徹中央政府確立的“積極參與,趨利避害,為我所用”基本方針,集思廣益,科學地制訂實施各項具體政策,積極穩妥地將中國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推向深入,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本文主要闡述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融資制約因素,金融發展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機制,科學決策積極應對金融風險。
關鍵詞:金融發展 區域經濟 中小企業
一、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
1.中小企業的融資通道過窄。由于證券市場門檻高,創業投資體制不健全,公司債發行的準入障礙,中小企業難以通過資本市場公開籌集資金。由于我國創業投資體制不健全,缺乏完備法律保護體系和政策扶持體系,影響創業投資的退出,中小企業也難以通過股權融資。
2.獲得信貸支持少。因貸款交易和監控成本高等原因,銀行不愿對中小企業放貸。同時,中小企業因資信等級低,缺乏抵押資產,融資成本高等原因,難以得到銀行資金支持。
3.流動負債所占比例較大,而長期負債則占很少的部分。主要由于銀行一般只會為中小企業提供短期貸款,而由于各種原因一般不會提供長期貸款。
4.中小企業之間互相擔保,申請貸款。一旦一家公司因經營不善而蒙受損失,則會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若短期內急需資金,中小企業之間會互相拆借,或通過內部融資的方式解決。
5.自有資金缺乏。我國非公有制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企業發展主要依靠自身積累、內源融資,從而極大地制約了企業的快速發展和做強做大。據國際金融公司研究資料,業主資本和內部留存收益分別占我國私營企業資金來源的30%和26%,公司債券和外部股權融資不足1%。
二、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融資制約因素
關于大中小企業的界定一般可以從從業人員、資本金、總資產、銷售額等級個指標來加以衡量。我國目前的標準主要考察銷售收入和資產總額兩項指標。大型企業標準是年銷售收入和資產總額均達到5億元以上,其中,特大型企業的標準為年銷售收入和資產總額均在50億元以上;中型企業標準定]為年銷售收入和資產總額均在5000萬元及以上;其余的均為小型企業。按照這一標準,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占到企業總數的99.79%。
大量的文獻表明,大力發展中小企業是促進我國經濟快速穩定增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最佳途徑。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重大意義。(1)發展中小企業能為該區域提供眾多的就業機會。目前我國就業人口中的75%和新增加就業人口的80%是由中小企業提供的。尤其目前我國就業形勢比較嚴峻,而中西部落后地區就業壓力更加突出,其過剩的勞動力將主要依靠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中小企業來吸收。(2)發展中小企業能促進區域的技術進步。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具有較高的創新效率。美國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小企業對技術創新總量的貢獻為70%左右,中小企業人均技術創新率為大企業的兩倍左右。目前,在我國轉讓的技術專利中,有一半以上被中小企業購買和使用。(3)中小企業的發展,能夠為大企業和企業集團的重組和發展提供完整的產業配套體系和改革經驗。中小企業的發展有利于大企業進行合理的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改變“大而全”的生產結構,使大企業更好地發揮專業化生產的優勢和規模經濟。(4)中小企業的發展能夠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直接增加各區域的地方財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從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然而,當前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狀況并不近人如意。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不利因素,既有中小企業自身發育不良、素質低下的內部原因,也有政府產業準入政策和投資環境不健全的外部原因,但融資渠道不暢導致的資金匱乏無疑是制約中小企業尤其是民營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在1997年進行固定資產投資的630家企業中,只有54家獲得了銀行的貸款,占總體的8.6%。有86.7%的企業自有資金占投資比重的80%以上。調查還發現,認為資金不足是影響企業發展最主要問題的企業占據多數。絕大部分民營中小企業的中長期投資主要依靠非正規、小范圍的借債集資或股權融資。此類融資渠道不僅規模小、成本高、風險大,而且還缺乏穩定性與可持續性。
從資金來源上看,企業既可以靠自身的積累來籌集資金,又可以向企業外部尋求資金。一般而言,現代經濟中的企業僅僅依靠內部積累是難以滿足全部資金需求。外部融資又分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直接融資是資金使用者和資金提供者直接交易的融資方式。由于交易是直接的,資金的提供者必須能對資金的使用和收益有所了解,這就必須要求資金的使用者通過經常性的信息披露以及公正的審計、會計等獨立第三方監督的方式提高經營者的透明度。因此,信息透明度越差,資金供給者要求資金的風險補償的要求就越高,企業外部融資的成本就越高。這樣,在直接融資中,信息透明度較差的中小企業必須支付遠高于大企業的資金成本。直接融資的高成本必然會將區域經濟中多數中小企業驅逐出直接融資市場。
與直接融資不同,間接融資是通過金融中介體進行的融資,金融中介體在事先對資金的使用進行甄別并通過訂立合同對資金使用者的行為加以約束,在事后對資金的使用者進行監督。金融中介體在處理信息上的專業化和規模優勢,對資金使用者信息的要求降低了,所以間接融資成為中小企業外部融資的主要選擇。即便如此,由于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在經營透明度和抵押條件上的差別以及單位貸款處理成本隨著貸款規模上升而下降的原因,金融中介體也會對中小企業和大企業加以區別。在以大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中,中小企業的融資就會特別困難。尤其我國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中小企業,由于發展時間短,沒有或者缺乏完整的信用記錄,管理混亂,財務制度不健全、經營不穩定等問題十分突出, 使得中小企業的信息透明度很低,銀企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盡管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量很大,但由于企業數量多而單項貸款額小,規模小而交易成本大的中小企業融資對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而言缺乏規模經濟,再加上“所有制歧視”,國有商業銀行更愿意為大型企業提供融資服務,而不愿意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這是一個“典型的結果”。
三、金融發展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機制
1.政策性金融機構和民間中小金融機構提供資金幫助
在美國,小企業管理局作為一個永久性的聯邦政府機構,其主要任務是幫助小企業發展,尤其是幫助小企業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經過國會授權撥款,可通過直接貸款、協調貸款和擔保貸款等多種形式,給小企業以資金幫助。自1953年成立以來, 小企業管理局共為2000萬個小企業提供了間接和直接融資,貸款余額近450億美元。僅2000一年,小企業管理局就為123億美元貸款提供擔保,8000家貸款機構參加SBA(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計劃。在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和政府出資設立的中小企業貸款“擔保銀行”和參股公司是執行中小企業金融支持的專門機構。KFW每年用于促進國內經濟的款項就達400億馬克,其中一半用于中小企業,主要是以優惠的利率向中小企業發放長期貸款。同時,德國政府本身還可以直接通過“馬歇爾計劃援助對等基金”直接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日本于1949年成立了設有為個體經營者提供開業資金而建立的國民金融公庫;1953年成立為解決籌集長期資本困難的中企業小金融公庫和信用保證協會;1958年成立中小企業信用保險庫等。
2.建立和健全對中小企業融資的信用擔保體系
Berger and Udell(1996)的研究發現,通過銀行籌集資金仍然是中小企業最重要的融資渠道。而信用保證制度是發達國家使用率最高且效果最好的一種金融支持制度,它直接促進了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美國小企業管理局對中小企業最主要的資金幫助就是擔保貸款,凡申請擔保并獲準的小企業在逾期不能歸還商業銀行貸款時,它保證支付不低于90%的未償還部分,但擔保總額不能超過75萬美元,且擔保部分不超過貸款的90%。近年來,小企業管理局還制定和實施了“債券擔保計劃”、“擔保開發公司計劃”、“微型貸款援助計劃”等多種援助計劃,使按照正常渠道無法獲得貸款的小企業得到了資金上的支持(孫英雋,2000) 。
四、科學決策積極應對金融風險
面對金融全球化的趨勢和利弊,中國政府確立了“積極參與,趨利避害,為我所用”的基本方針。無疑,這一指導思想是黨中央和中央政府審時度勢作出的正確決策,非常穩健。
國際經驗表明,中國能夠抵御投機性金融攻擊的最根本之處,在于國內宏觀經濟的相對穩定和持續增長勢頭不減。這不僅是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我們值得吸取的經驗,也是今后一段時期迎接金融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的最基本的出發點。
首先,我國的經濟規模決定了宏觀經濟的持續可增長是在資本浪潮中保持相對穩定的關鍵。和泰國、印尼、韓國等不同的是,我國現實和潛在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內需市場潛力,使得我國能夠吸納規模較大的國際金融資本,并取得較高的資本回報率。如果我國宏觀經濟是基本穩定的,那么除了少部分短期投機資本之外,其余的國際金融資本將保持相對穩定。如果我國經濟能夠保持在適度穩定增長的軌跡之上,那么就能夠保證我們不是依附于和受制于金融全球化,而是在得益的同時推進著金融全球化。
其次,以宏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來迎接金融全球化的現實意義,是已經經過亞洲金融危機所考驗的。我國的金融體系和金融監管能力都未見得比遭受危機的國家更健全,但是從1994年以來中國成功地實現了經濟的軟著陸,宏觀經濟狀況急劇惡化的勢頭在1996年就得到了初步遏制,國內通貨膨脹顯著下降,經常項目持續順差,短期外債保持在全部外債的15%以內,國家財政收入止住滑坡開始回升,金融風險自律意識開始加強,資本市場積累的泡沫基本消除,呆壞賬發生率出現降低跡象。所有這些是在亞洲金融危機前后,中國仍然能夠活躍于國際金融市場的堅強基石。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大國經濟特征及其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宏觀經濟的持續增長,是參與金融全球化這一進程的最有力保障,正視中國宏觀經濟的基本面及其深層次問題,堅定地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在金融全球化進程中逐步解決金融和經濟方面存在的隱患,是一種富有遠見的政策選擇。
參考文獻:
[1] 于茜虹. 中小科技企業融資策略研究[D]吉林大學, 2005.
[2] 張娟. 論中小企業融資[D]武漢大學, 2005.
[3] 文朝暉. 中小企業創業期融資策略研究[D]中南大學, 2005.
[4] 唐志祥. 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分析及對策建議[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4,(03).
[5] 蕭芍芳,王蓮. 民間金融規范化發展的路徑選擇[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 2005,(05).
[6] 黃立佳. 我國中小型企業直接融資方式效率研究[A]2008年國際會計與商業會議論文集[C], 2008.
[7] 陳曉紅,張琦. 縣域中小企業融資行為特征及信貸風險控制——基于湖南省長沙縣調研數據研究[A]首屆湖湘三農論壇論文集(中)[C], 2008.
[8] 李惠敏. 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解析[A]吉林省行政管理學會“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建設服務型政府”研討會論文集(《吉林政報》2008·理論專刊)[C], 2008.
[9] 郭田勇. 中國中小企業融資支持體系構建分析[A]第三屆中國金融論壇論文集[C], 2004.
(作者單位:遼寧省阜新市清河門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