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對寧夏2000年-2009年10年間的經濟發展數據進行分析,運用統計學及計量經濟學的方法,證明了寧夏經濟發展正向資源導向型經濟轉變,并提出要盡早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結論。
關鍵詞:資源型經濟;產業結構;寧夏資源
一、引言
煤炭是寧夏最重要的自然資源,同時也是支撐寧夏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柱。統計數據表明寧夏煤炭已探明儲量位居全國第6位,遠景儲量達到2027億噸,含煤面積占寧夏總面積的25%。自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寧夏的經濟發展就離不開煤炭這種自然資源,2009年,寧夏舉全區之力建設的“一號工程”現已發展初具規模,煤炭開采與深加工一條龍行業已經形成,2010年,國家發改委批準國家重點能源“金三角”建立,在此組合之中,寧夏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資源稟賦優勢、國家經濟政策和產業投資政策傾斜的雙重推動下,寧夏經濟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資源型經濟病癥尚未凸顯,但是隨著工業化進程和政策面的傾斜,以煤炭開采深加工為主的資源型經濟已經初露頭角,資源型經濟病癥也會成為制約未來寧夏經濟發展的主要阻力。對于資源較為豐富的區域而言,在面臨驟然降臨的資源繁榮和財富時,都會由于缺乏相應的制度準備和有效的監管體系,而使得其他生產要素成為資源這單一生產要素的附庸,長時間的壘砌情況下,經濟原有平衡將會打破,形成以資源開發為主要動力、以資源為主導的低技術含量、高浪費、高污染的新的經濟平衡。所以現在研究探索寧夏資源型經濟的產生和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寧夏資源型經濟的發展趨勢
資源型經濟的形成有著固定的模式,主要是由資源的發現、資源的開采、資源的價格的變動組成,歸根結底,資源型經濟的出現還是需要自然資源稟賦優勢為基礎。在第二輪西部大開發戰略中以及能源金三角的確立,使得寧夏經濟發展步入工業化快速發展時期,根據國內外經驗判斷,在工業化的初級階段是資源型經濟發展壯大的原點,所以,要遏制資源型經濟對寧夏未來經濟發展造成的危害,就必須提前為寧夏的資源開發利用做好合理規劃,以防資源的浪費和流失以及減少未來產業結構轉型的壓力。但從目前的形式及統計數據來看,寧夏資源型經濟已經出現苗頭。下面將從四個方面來分析寧夏資源型經濟發展趨勢。
(一)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轉變是衡量工業化發展的主要特征,他是區域經濟未來發展能力和水平的標志。在資源稟賦優勢和資源部門繁榮的情況下,形成以礦業發展為主導,縱向深加工為前沿的一系列產業結構,這種專業化的產業結構會約束其他非資源部門的發展。由于生產要素的流動具有趨利性,其調控主要受到市場的制約,加上近年來國家對寧夏資源開發的支持使得生產資料極度聚集在資源部門,但這些產業往往是對技術要素需求不大,依托于資源開采的單一的產業鏈,究其原因是由于資源型產業屬于基礎工業產業,是一種資金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其產業鏈延伸較短,后向聯系和側向聯系都比較弱,另外,由于資源產業的所形成生產要素積聚效應會對技術密集型產業產生抵制作用,間接制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這就表現出產業結構初級化的特征。
從表3-1中可以看出,寧夏資源型企業在政策背景下正迅速崛起,資源型部門比重由2003年的58.33%上升到2009年的63.61%,這表明寧夏資源導向型經濟正在萌芽,其中發展最快的行業是煤炭采選業,從2003年的6.19%上升到2009年的11.24%,正是由于資源型產業強大的吸附力,從而使得這7年當中形成了以煤炭采掘為基礎的一批圍繞煤炭運輸、深加工的產業。另外由于2010年國家發改委批準的能源金三角的實施,會更加放大這種效應,從而使得寧夏經濟進入資源導向型經濟,這無疑會為寧夏的這種發展方式加入助推劑,繼續強化產業結構剛性,加大產業層次升級和產業結構轉換的難度。
資料來源:《2005寧夏統計年鑒》、《2010寧夏統計年鑒》
(二)對外進出口貿易
寧夏現處于工業化初級階段,能源、原材料等資源性產品需求大幅增長,這將影響著寧夏地區貿易結構的變化。由于近期能源價格不斷攀升,交易規模不斷擴大,資源型經濟產業又走出了2008年經濟危機的波瀾,成為眾多生產要素追逐的目標,這又將強化寧夏地區資源型產業優勢,從而形成以資源型產品為主導的進出口貿易體系。從長期來看,能源永遠是一個國家或區域不斷追逐的目標,也是主導世界經濟發展的主線,所以,資源的優勢在未來經濟發展中會被加強而不是削弱。
目前,寧夏主要出口的16種商品中有9種直接與資源有聯系,這9種全部是資源的深加工產品,這說明寧夏資源優勢已經轉化為區內加工,而不僅僅是原材料的出口方,但出口比重最大的3類商品,仍然是以礦產資源為主的商品,其中蘊含的技術含量較低,這無疑會使得企業創新發展能力減弱。另外,由于寧夏出口貿易多依賴于礦產的加工產品,其進出口貿易多受制于世界經濟以及資源價格的波動,特別是在2008年經濟危機之時,寧夏進出口貿易遭受重創,2009年出口額下降42.4%,其波動幅度較大,其中以煤炭開采、化工為主的石嘴山市對外出口下降38.82%,以鋁業生產為主的青銅峽市對外出口下降65.2%。這些波動都對區內經濟造成重大負面影響。
(三)科技創新投入
科技創新是一個企業提高競爭力的主要表現,企業自主創新的意識和能力決定著產品、企業和產業發展的未來水平。從目前的統計資料來看寧夏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從2000年到2008年一直在0.5%-0.8%之間徘徊,而1%是國際公認的企業生存臨界點,這說明寧大大多數企業缺乏創新的動力和能力,科技活動投入不足,技術進步緩慢,未能形成有活力的技術創新體系,妨礙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整體提升,另外寧夏地區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噸標準煤/萬元)為3.686,是全國所有省份最后一名,這說明寧夏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能源產業,自主創新及高新產業發展不足。
由于寧夏地處西部,對人才的吸引能力較弱,再加上科技創新經費投入較少,使得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社會進步的引領作用和支撐能力明顯偏弱,科技創業驅動產業發展的格局尚未形成,核心技術難以掌握,使得企業活力不足,造成了技術密集型產業發育遲緩;另外由于能源產業的一軍突起,使得資源流向低技術含量的采選業,造成未來產業轉型壓力增大,妨礙區域的后續發展能力,出現資源優勢陷阱和資源型經濟問題。對于寧夏這樣一個地處西部的省份,技術要素和人力資本的聚集本來就十分困難,外加資源對技術有很強的“排斥力”,使得寧夏需要更加重視科技經費投入,提早進行產業轉型和升級。
(四)煤炭產業波動引起經濟增長波動
資源型經濟的突出特征就是受資源價格產量影響較大。與加工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相比,資源型產業投資的技術門檻,特別是人力資源門檻較低,一旦外部需求擴張而出現資源產品價格上漲趨勢,社會資源將以極高的強度向資源型產業積聚,形成投資高漲的局面,并通過加速-乘數原理立刻拉動經濟高漲,從而出現資源型經濟波動幅度較大的特點;另外資源型經濟往往伴隨著產業結構單一化問題,一旦資源型產品外部需求減少,不但新的投資會減少,原有投資也會因此限制。在這兩個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資源型經濟波動偏大的特點,為進一步檢驗寧夏已經處于資源型經濟之中,下面通過計量的方法計算寧夏煤炭工業波動對GDP波動的影響程度。
從2000-2009年經濟數據來看,寧夏煤炭工業出場價格指數的絕對波動強度為13.88,是同期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絕對波動強度的2.53倍,可見,煤炭工業價格波動幅度遠大于工業產品價格波動幅度。資源型經濟體的產業結構單一化特征突出,其經濟增長對某以資源型產品的價格波動依賴性很強。
為定量研究煤炭產業波動,即產量和價格波動對經濟增長波動的影響,下面采用WIOP(煤炭產量價格波動指數)進行評價。計算公式為:WIOP=WIP*GIO/100.式中,WIP為煤炭價格指數,GIO為煤炭產量增長指數。
數據來源:《2010寧夏統計年鑒》
為驗證煤炭產量價格波動對GDP波動具有因果關系,這里采用格蘭杰因果檢驗模型進行分析。格蘭杰因果檢驗模型是分析兩個變量間因果關系的重要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Yt=ao+■aiYt-i+■βjXt-j+εt
式中,ai和βj是常數,εt是白噪聲。X的變化不是Y變化的原因,相當于對原假設Ho:β1=β2……=βn=0,進行F檢驗。若β1,β2,……,βn同時顯著不為0,就拒絕原假設“X不時引起Y變化的原因”。
為此,采用格蘭杰因果檢驗模型定量分析寧夏GDP波動和煤炭產量價格波動指數之間的關系。檢驗結果如下表3-3所示:
模型檢驗結果現實,煤炭產量價格指數波動不解釋寧夏GDP波動的概率小于6.76%。也就是說,煤炭產量價格波動是導致寧夏經濟波動的重要原因。根據模型檢驗,寧夏經濟正往資源型經濟轉變,這對寧夏區域經濟良性發展會產生不利影響。
三、小結
寧夏經濟發展依托資源稟賦優勢在短期內是正確的選擇,依托資源稟賦優勢,建立相應的專門化產業,在短期內對于經濟發展是有利的。他可以為工業化發展積累資金及其他經濟要素,但是,資源稟賦并不意味著天然的產業集聚或者依照資源分工,更不是一勞永逸的經濟分工。寧夏地區走資源開發的道路不能簡單地將資源賦存=比較優勢=競爭優勢=區域分工=開發模式=產業結構。因為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不是一個行業的擴張與發展,更何況資源產業的技術附加值較低,對人才的吸引力較低,企業的競爭力較弱。經濟發展是需要向前的動力,但動力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寧夏在這一時期選擇以煤炭資源為經濟前進的動力,與此同時也要找到更多的動力共同推動區域經濟良性循環發展。
參考文獻:
[1]A.Lewis:經濟增長理論[M],上海三聯出版社.
[2]保羅·克魯格曼:發展、地理學與經濟理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曼昆:經濟學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版.
[4]牛仁亮,張復明:資源型經濟現象及其主要癥結[J],管理世界,2006(12).
[5]王青云: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研究[M],中國經濟出版社.
[6]張復明:資源的陷阱效應和資源型經濟轉型的途徑[J],中國人口資源環境,2007(2).
[7]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M],華夏出版社,1997版.
[8]何風雋,張錦文:寧夏工業改革與發展問題研究[J],寧夏大學學報,2010(7).
[9]何風雋:寧夏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研究[J],寧夏社會科學,2005(6).
[10]杰弗里·伍德里奇:計量經濟學導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寧夏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