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我國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指出目前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內部治理結構不盡合理、外部治理市場難以有效發揮作用、法律法規還有待完善等問題,以上問題在市場上暴露的淋漓盡致。建議通過促進上市公司股權分散化,建立合理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完善外部經理人市場,推行股票期權,建立董事及高管人員民事賠償制度等,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關鍵詞:上市公司 治理 現狀 建議
前世界銀行行長吉姆·沃爾芬森曾指出:“對世界經濟而言,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將像健全的國家治理一樣至關重要。”公司治理問題之所以如此重要,根本原因在于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是現代市場經濟和證券市場健康運作的微觀基礎,對經濟和金融的穩定與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公司治理問題不僅關系到單個公司與個人,而且還關系到金融體系的穩定、經濟的增長、資本的配置,從而最終影響到整個社會的財富與福利水平。
當前我國公司治理水平不高已成為影響我國上市公司規范運作和證券市場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公司治理機制存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構造上的缺陷所造成的問題,也有市場機制發育不完善所帶來的問題,還包括有關的法律法規不完善、執法力度不夠等問題。歸納起來,我國公司治理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內部治理結構存在的問題
(1)公司董事會構成和運作規則不合理,造成董事會內在制衡機制不健全,使大股東干預或內部人控制成為可能。
我國上市公司董事會制度雖然既吸收了德日模式在組織控制方面的治理框架,又引入了英美模式獨特的獨立董事制度,但由于董事會構成和運行規則的不盡合理,導致董事會內在制衡機制不能有效運行。一方面,董事會中形成了由代表國家股或政府控制的‘關鍵人’控制的局面;另一方面,在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中,董事會成員大多同時兼任公司經理層要職,董事會中‘內部人’的比例過高。中國證監會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目前在我國的上市公司董事會中,將近50%的董事是由公司的“內部人”擔任,而來自大股東的董事的比例則高達80%。在這種情況下,董事會決策的利益天平無疑會偏向大股東和內部人;在運行規則上,目前獨立董事的提名、決定和津貼等都牢牢掌握在大股東和內部經營者手中,自然很難指望他們為中小股東利益“仗義執言”。
(2)監事會的依附地位和人員素質問題,也影響到監事會有效發揮監督制衡作用。
監事會是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對董事會和經營管理層的日常經營行為和公司財務情況進行監督的重要制度安排。但是,由于董事會和監事會都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相互之間不具備直接任免、控制的權力,尤其是監事會在法律上只被賦予了有限的監督權力,沒有罷免董事的權力,缺乏足夠的制約董事行為的手段,因此在實踐中《公司法》賦予監事會的監督權通常流于形式。監事會的具體監督職能大多沒有得到進一步細化,監事會履行職責所必需的信息渠道、工作條件以及董事會和管理層的配合義務也沒有相應的制度保障,再加上監事會成員往往又受制于股東單位和上市公司的管理層,因此監事會實際上處于一種依附地位。
(3)股權結構不合理,控股股東持股比例過大,難以進行有效制衡。
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一股獨大”,造成股東制衡機制失衡,使大股東極易利用自身的表決權優勢來侵害上市公司和小股東權益。在股權集中的公司,雖然大股東有積極性參與公司治理,有利于監督經營者和維護股東的利益,但如果大股東處于絕對或相對控股地位,而公司內部和外部又缺乏有效的制約機制時,大股東就極有可能通過操縱股東大會和董事會來謀取自身超額利益。當前我國證券市場上普遍存在“一股獨大”、股東大會開成“大股東會”、控股股東與上市公司“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大股東占用上市公司資金與不公平關聯交易等現象,都是股東制衡機制失衡的后果。
(4)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既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勵,又沒有嚴格規范的約束。由于多數董事和經理人員大都不是通過市場機制競爭產生的,其中的許多人不具備必須的素質能力,即使是合格的經理人才,其獲得充分激勵的合理性也常常受到懷疑,難以按市場原則給予充分的激勵,激勵不足與激勵過度現象同時存在。
2、公司外部治理市場難以有效發揮作用
一個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不但要有一個完善的公司內部監督與制衡機制,也應包括一個完善的公司外部治理市場。傳統的英美公司治理機制在公司內部監督與制衡不足的情況下,依靠有效的公司外部治理市場的作用,通過公司控制權市場、經理人才市場的外部壓力,也基本達到了對公司管理層的激勵與約束的目的。而我國由于目前資本市場、經理人才市場等都還沒有發育健全,因此公司的外部治理市場對公司“內部人”的約束力有限,難以有效發揮作用。
根據中國證監會最近的調查,我國的上市公司自上市以來,有接近30%的公司控股股東發生過變動。單純從統計數字來看,我國的公司控制權市場不可謂不活躍。然而,由于控股股東的變動大多數是國家股和法人股的轉讓,不是通過二級市場的競爭完成的。也就是說,二級市場對上市公司控制權轉移的作用很小。此外,大多數上市公司控制權轉移的原因也不是出于收購者通過收購經營不善、或股價低于實際價值的公司股票,在取得公司的控制權后改善經營,提高公司價值的考慮,而純粹是為了利用上市公司的“殼”資源,達到通過證券市場融資的目的。因此,活躍的公司控制權市場存在著嚴重的扭曲,對改進上市公司治理的作用很小。
我國目前公司控制權市場難以有效發揮作用的另一個原因是由于社會誠信意識不強、失信追究機制不健全,使部分證券公司、會計師、律師、資產評估師在利益驅使下,伙同一些上市公司共同造假、包裝上市,欺騙投資者,從而喪失了中介機構應有的“經濟警察”作用,并對投資者信心造成嚴重打擊。而新聞媒體往往只能在事后進行監督,也難以進行有效監督。
經理人才市場對公司管理層約束的機理是:由于一個活躍的經理人才市場存在,一旦現任的經理層不能有效地經營公司,導致公司業績下降,股東和董事會就會通過經理人才市場,聘請能力更強、更勤勉盡責的人才取代現任的經理層,以改善公司經營業績。由于這種壓力的存在,導致現任的經理層必須勤奮努力地工作,以實現公司及股東利益最大化。但是,由于我國目前經理人才市場還不發達,尤其是通過市場競爭機制選拔公司經理層的方式還未得到普遍接受,因此,經理人才市場對公司治理的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3、有關公司治理的法律法規還有待完善
目前我國證券市場法制建設還不健全,法律責任取證難、追究難、起訴難等問題也一直困擾著證券司法實踐,這些都制約了司法機制對上市公司的外部制衡作用。
公司治理機制存在的問題必然會從各方面表現出來。
首先,大股東將上市公司當作自己的“提款機”,不但不給廣大股東以實實在在紅利分配,反而不斷通過配股增發等形式進一步要投資者掏錢。不分紅幾乎成了我國上市公司的一道獨特景觀。
其次,內部人搞垮上市公司。由于董事會中“內部人”比例較大,而大多數上市公司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不健全,特別是缺乏對執行董事和經理層的長期激勵機制,導致公司的業績與執行董事和經理層的利益脫節。部分上市公司的經理層為了追求自我利益,在通過上市募集到資金以后,大肆進行惡意投資,損了公司,肥了自己,個別上市公司由于內部人的肆意妄為,已經走到了破產的邊緣。近年來,中國創業板出現“董監高辭職套現潮”,截至今年9月30日,創業板高管離職公告超過170份,其中2011年前三季度就超過120份。雖然辭職理由多為“因個人原因”,但辭職為了減持可謂“司馬昭之心”。擁有優勢信息的高管急著辭職套現,清晰地發出這樣一個信號:當前股價嚴重高估,跑得越快越好。
再次,大股東通過關聯交易“掏空”上市公司。具體表現為:上市公司為控股股東提供貸款擔保、控股股東直接或以應收款形式占用上市公司資金、控股股東通過控制上市公司供銷渠道左右上市公司、控股股東迫使上市公司用“天價”購買集團公司商標使用權及其他無形資產等等。2011年10月29日亞星化學公告,經山東監管局現場檢查,發現公司大股東亞星集團存在非經營性占用上市公司資金、與附屬企業經營性占用上市公司資金和財務核算問題,要求亞星化學進行整改。調查結果顯示,亞星集團非經營性占用上市公司合計9900萬元,未履行審議程序,也沒有進行信息披露;截至2011年9月底,亞星集團及其附屬企業拖欠公司租賃費、輔料款等共計7669萬元;2011年1-9月,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對部分銀行借款利息未入賬或記入“待攤費用”,合計2315萬元。
規范的公司治理機制的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政府、監管機構、投資者和經營者的共同努力,采用標本兼治的方法,一方面通過優化股權結構、在上市公司內部建立有效的制衡、激勵與約束機制,另一方面逐步健全法律法規、增加執法力度,培育外部公司治理市場,最終使我國的上市公司治理達到內部治理機制完善、外部治理市場有效、公司治理的法律法規健全的目標。
(1)有效的公司治理必須充分考慮中國文化、經濟因素,而不能是簡單地套用“英美模式”、“德日模式”
中國有幾千年的封建統治,專制統治的歷史根深蒂固,缺少對個人的尊重,缺乏對私人財產的保護,事實上導致更多依靠人治而非法制;經濟上人口多、底子薄,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激烈,導致“只為上,不為實”,缺乏對真理、科學尊重與探索的執著氛圍。
從道理上說,中國是大陸法系,應選擇“德日模式”。中國目前選擇的是“英美模式”為主,輔以“德日模式”,效果如何,還有待時間檢驗。
(2)完善內部治理機制,建立內部制衡、約束與激勵相結合的機制
從長遠來看,為了建立有效的公司內部制衡、激勵與約束機制,首先需要采取措施,促進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合理化;其次是增強董事會的功能;第三是在公司內部建立合理的激勵與約束機制。
(a)加大產權改革力度,進一步完善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和所有者結構,夯實上市公司股權制衡基礎。加快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積極推進國有股減持,鼓勵引入民營、外資戰略投資者或實行MBO,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b)增強董事會的功能
切實有效地增強董事會的獨立性和有效性。通過改革獨立董事的提名方式和津貼決定方式,來提高獨立董事的“獨立性”。同時,為了保證董事會決策的科學性和效率,保證董事以誠信、勤勉的態度履行職責,維護股東的整體利益,積極推進董事問責制。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加強董事會內部審計委員會的建設十分必要,解決委托代理問題的關鍵是解決信息不對稱,內部審計委員會在確保公司信息的及時準確完整方面,大有作為。
(c)建立合理的激勵與約束機制
完善的公司內部治理機制還包括建立市場化的、動態的、長期的激勵機制。在激勵方式鼓勵采取短期激勵與長期激勵相結合的方式,研究有效方案,給予管理層股票期權,以股權激勵的方式使其自身利益與公司股東利益結合起來,與企業的長期發展結合起來。
激勵機制對中國目前的上市公司特別重要。由于中國多數行業競爭十分激烈,超過行業平均利潤已十分不易,經營者與員工應該分享超過平均利潤的部分。我們十分欣賞喬家大院里“喬致庸的治理模式”,特別是“頂身股”的激勵方式,符合“利益相關者”理論,把所有者、經營者、員工利益的利益“捆綁”在一起,值得中國目前的公司治理借鑒。
(3)公司外部治理市場的培育
(a)股票全流通問題解決以后,積極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強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完善證券市場收購兼并功能。同時,要建立有利于機構投資者征集股東投票權的制度,充分發揮在促進公司治理和引導投資理念中的積極作用,強化證券市場對上市公司的制衡約束作用。
(b)要積極推進經理市場建設,完善上市公司領導人員的聘任制度,充分尊重公司董事會對經營管理者的選擇權和經營管理者的用人權,建立市場化的選拔評價機制。因為經理層作為公司的實際管理者,行使著處置公司財產、管理公司日常經營活動的實際職能,若沒有充分效率的經理人市場機制,很容易產生經營權的壟斷并導致內部人控制,衍生經營者道德風險。一個市場化運作的經理人才市場是科學的選聘機制建立并發揮作用的前提。
(c)是要提高中介機構執業素質
近年來,我國的證券中介機構在客觀、公正、獨立和盡責方面雖然有一定進步,但少數證券中介機構存在惡意違規行為,與部分上市公司同流合污,成為證券市場的害群之馬。因此,當前中國證券市場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從法律上、制度上和利益機制上規范和約束中介機構的行為。因為公正的市場秩序,依靠公正的中介機構才能維系。
(4)公司治理法律法規的完善
(a)建立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民事賠償制度
針對上市公司個別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對中小股東的利益侵害,應通過法律途徑,追究公司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的責任,并進行必要的民事賠償,這對于建立健全上市公司治理,強化董事會的外部約束機制,保障投資者利益,提高董事會的決策效率具有積極意義。
(b)加大證券執法力度
完善監管手段,轉變監管理念,充分發揮自律組織的服務和一線監管作用,加強與其他金融監管機關、有關部委和地方政府的協調配合,構建分工明確、協調順暢的綜合監管體系。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應加強稽查力量,加大監管力度,通過立案稽查、巡查、配股增發審核等多種形式,規范上市公司行為,保護廣大投資者利益。同時,應作好投訴和舉報的調查、處理工作,針對所發現的違法違規行為,對有關責任人予以嚴厲查處,絕不姑息遷就,對其中構成犯罪的,應堅決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參考文獻:
[1] 青木昌彥,錢穎一.轉軌經濟中的公司治理結構.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年
[2] 馮根福.西方主要國家公司股權結構與股東監控機制比較研究. 當代經濟科學.1997(6)
[3] 李維安等著:《現代公司治理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4
[4]劉圣軍.中國股市創業板的淪落 英 金融時報,2011年11月
(作者單位:北京東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