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確切評估對外貿易對地區經濟發展的促進與推動效應,本文從貢獻度核心特征出發,在多個層次和維度上選取評價指標,建立對外貿易貢獻度評價指標體系,以全面、系統、簡潔地反映對外貿易與經濟發展的聯動關系。
關鍵詞:對外貿易 經濟發展 指標體系
一、對外貿易對經濟發展貢獻度指標體系的構建
本文把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為“系統-目標-指標”三個層次的框架結構。其中,第一層次為區域對外貿易貢獻度評價系統;第二層次為經濟增長貢獻度、就業貢獻度、產業結構貢獻度、財政收入貢獻度等四個目標層;第三層次為各個目標層的具體評價指標。在各層次評價指標中,上級指標規定和制約下級指標的內容與范圍,而下級指標的完成則對上級指標起到保證作用。
1、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
“消費、投資和凈出口”是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即拉動和推動經濟增長的三大動力。從國民收入恒等式中可以看出,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要素,出口增長必然能夠帶動總產出的增加,即出口對經濟增長的短期貢獻。從長期看,經濟理論各流派對出口對經濟增長的長期貢獻也普遍持肯定態度,并就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與作用機制進行了詳細闡述。如貿易乘數理論、增長發動機理論認為,出口有促進資本在比較優勢領域配置、提高產品質量、鼓勵國內外投資、刺激交通運輸部門發展等動態效應。新增長理論認為,出口能加快國家資本積累的速度,提高專業化和技術水平,并且提高一個國家對優勢資源的配置效率。新貿易理論強調,規模遞增是貿易的基礎,認為從出口擴張中獲得的擴大市場規模能夠獲取規模經濟利益。
從以上的作用機制看,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一是體現在總量上,二是體現在出口產品結構上。因此,在總量指標選取方面,我們選取出口依存度、市場份額、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度、出口對經濟增長拉動度等指標,對出口貢獻度進行測算。在出口產品結構方面,我們用工業制品對工業增長貢獻度、初級產品出口對農業增長貢獻度等指標進行測算。其中:
C11出口依存度=當年出口額/當年GDP;
C12市場份額=地區出口貿易額/全國出口貿易額*100%
由于出口是GDP的組成部分之一,可以用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度、拉動度等指標對出口貢獻進行估算。在實際應用中,必須注意貢獻率和拉動度分析具有局限性,主要適用于短期分析。
C13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當年出口額-上一年出口額)/(當年GDP-上一年GDP);
C14 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度= 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GDP增長率
從出口產品結構對經濟增長貢獻度看,我們選擇工業制品出口對工業增長貢獻度、初級產品出口對農業增長貢獻度兩個指標進行分析。
C15 工業制品出口對工業增長貢獻度=(當年工業產品出口額-上一年工業制品出口額)/(當年工業總產值-上一年工業總產值)
C16 初級產品出口對農業增長的貢獻度=(當年初級產品出口額-上一年初級產品出口額)/(當年農業總產值-上一年農業總產值)
在進口對經濟增長貢獻度方面存在一些不同的認識。如統計年鑒中計算了作為三大需求之一的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其中進口因素作為對國外產品的最終需求從國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中完全減去。這等同于進口越多,凈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度越低,也就導致外貿整體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
事實上,進口產品不僅可直接用作國內最終消費和資本形成,還可以作為中間投入進入國內最終產品的生產過程。此外,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和進口有相互促進作用,發展中國家通過進口貿易可以分享技術外溢效應,從而提高本國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生產競爭能力。因此,有必要單獨考察進口對增長的拉動作用。本文主要從進口初級產品和工業制品兩種不同角度出發估算進口的貢獻度。
進口初級產品意味著中間產品和原材料增加,對GDP增長有正向影響。用進口初級產品中非食用原料產品占初級產品進口比重,也即進口資源性產品效益率表示初級產品進口效益。用初級產品效益度表示對外貿易中初級產品的凈進口情況,凈進口資源越多,越有利于本地區資源保護和經濟增長。
C17進口資源性產品效益率=初級產品中非食用原料產品/進口總額;
C18初級產品效益度=進口初級產品比重/出口初級產品比重;
進口工業制成品中一部分產品是中間產品,還有一部分產品是先進的機械設備和高新技術產品,短期內雖然不會直接對GDP總額產生正向促進作用,但高新設備和技術的進口會促進生產效率和工作效率提高,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并依靠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提高國際競爭力和經濟效益,最終促進GDP增長率提高。因此,這里可用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額占進口總額比重表示高新技術產品進口效益。
C19進口技術效益率=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額/進口總額。
2、對外貿易對就業的貢獻度
貿易理論認為,在一般情況下,出口對擴大就業總量具有直接的影響,原因在于貿易擴張會增加出口部門的產品需求,從而在出口及所有出口相關部門創造新的工作崗位。進口對就業的影響則比較復雜,根據作者整理,它對就業的影響途徑主要有:(1)進口最終產品和服務對相關生產部門的同類產品和服務產生一定程度的替代,降低生產性工作崗位就業,也就是所謂的進口的工作破壞效應。(2)進口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可能會替代一部分低效率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機會,同時淘汰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也會帶來相關行業就業人員失業;(3)進口增強了國內競爭,帶來以產業升級為特征的結構效率,從而促進經濟增長,拉動就業,由此會抵消一部分進口產生的負就業效應。
總之,進口對就業影響具有模糊性。由于進口對就業產生的破壞性和替代性相對來說更為直接,進口對就業的貢獻度可能是不顯著的,這一假設已得到許多學者實證研究的支持。因此,在指標選取上,主要考慮出口對就業的貢獻度,主要指標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出口對就業總量的貢獻度;二是出口對就業結構改進的貢獻度。
目前,外貿行業就業人數缺少具體的統計數據,這里按照產業劃分使用權重方法計算這一就業人數。其計算公式為
C21外貿行業第一產業就業人數=■×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數
C22外貿行業第二產業就業人數=■
其中,第一產業出口額用初級產品出口額代表,第二產業出口額用工業制成品出口額代表,出口額用歷年人民幣匯價折算。由于外貿出口產品是用來滿足最終需求的產品,是總產出的一部分,是總量指標,而工業生產總值度量的是增加值,所以在分母上我們采用產業總產出而非增加值進行計算。
在各類別貿易方式中,加工貿易最主要貢獻之一是增加就業、實現人力資本的快速積累。原本非熟練的工人由于工作培訓逐步提高工作技能,對勞動生產率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我們用加工貿易出口對就業人數貢獻度進行測算。
C23加工貿易就業人數=(加工貿易的出口額/當年工業生產總值)×工業部門就業人數
從出口對就業結構貢獻度看,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出口部門通過利用勞動力低成本的比較優勢,一方面有利于出口部門的積累,另一方面促進農村勞動力向現代工業部門轉移。在指標選取上,我們采用出口結構偏離度指標計算,這一指標可以用來計算出口結構和就業結構之間的對稱關系。從靜態看,出口結構偏離度的絕對值越大,說明兩者越是處在不同步變化和不對稱狀態,出口結構效益就越低;反之則越接近對稱狀態。從動態看,偏離度的絕對值下降,則反映出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趨勢,也即反映出出口部門對就業部門的貢獻。
C24第一產業出口-就業結構偏離度=■-1
C25第二產業出口-就業結構偏離度=■-1
3、對外貿易對產業結構升級的貢獻度
對外貿易對產業結構優化的促進作用,可以通過出口和進口兩方面的結構效應來實現。出口的產業結構效應主要通過產業的前后向關聯發生作用。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需求的拉動下,必然會帶動生產企業增加原料及半成品需求,而原料及半成品需求增加,又將拉動生產此類產品的企業迅速發展。對外貿易對產業結構升級的貢獻度指標,主要包括:
C31貿易商品結構優度、進出口商品結構是產業結構在國際產業鏈中分工地位的主要表現,產業結構升級過程必然伴隨著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和完善的趨勢,也即意味著出口貿易中制成品比例升高而初級產品比例不斷下降;進口貿易中初級產品進口比例逐步上升,而制成品比重逐步下降。因此,可以用貿易商品結構優度指標,測算出進出口對產業結構優化所起的貢獻作用。
C31貿易商品結構優度=
■
其次,高新技術產品貿易是現代國際貿易發展的顯著特征。高新技術商品貿易比重增加,對加強區域間合作和全球經貿聯系、加快科技進步和產品升級換代、改善貿易條件、實現國際貿易優勢轉換與再造等都有積極意義。因此,我們采用以下指標測度高技術產品貿易對地區產業結構的貢獻。
C32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率=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出口比重;
C33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轉換率=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全部工業制成品出口額的比重;
C34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值率=高技術產品出口額/高技術產品進口額×100%。
在以上三個指標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率主要反映地區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其值越大說明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越高。出口轉換率主要反映出口商品結構適時轉換和升級態勢,其值越大說明出口商品結構越趨于優化,產品潛在競爭力越強;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值率主要反映地區高技術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值創造能力,增值率越高,表明高技術產業的競爭力越強。
通過地區出口產品結構與全國平均水平比較,也可以間接反映出口對地區產業結構產生的影響。
C35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差異指數=地區工業制成品出口額/地區出口總額-全國制成品出口額/全國出口總額;
C36高新產品出口比重差異指數=地區高新產品出口額/地區出口總額-全國高新產品出口額/全國出口總額;
在貿易方式中,主要計算加工貿易對地區相關產業的產業鏈的影響,用加工貿易國內配套比率指標衡量加工貿易國內鏈條部分的延伸傾向。其比率越高,意味著加工貿易國內產業鏈越長,對加工貿易產生的增值效應就越大。
C37加工貿易國內配套率=(加工貿易出口-加工貿易進口)/加工貿易總額。
4、對外貿易對財政收入的貢獻度
由于進出口貿易關稅及海關代繳的增值稅和消費稅是中央稅,稅收收入歸中央所有。在地方稅中,外貿企業繳納稅收的主要稅種有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城市房地產稅、車船使用牌照稅、其他各稅等等。由于外向型企業的城市房地產稅、車船使用牌照稅、其他稅等規模較小,因此,本文主要估算外貿企業繳納的增值稅、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等稅負占地方財政收入所占比重。
C41 外貿企業增值稅比重=(出口額-進口額)/GDP*增值稅/地方級一般預算收入
C42 外貿企業營業稅比重=進出口貿易額/三次產業總產出*營業稅/地方級一般預算收入
C43 外貿企業企業所得稅比重=進出口貿易額/三次產業總產出*企業所得稅/地方級一般預算收入
二、對外貿易對經濟發展貢獻度的綜合評價:以福建為例
本文以福建為例采用熵值法計算對外貿易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其基本原理是在對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后, 利用申農“信息熵”計算指標的信息效用價值,構造指標的評價權重,從而得出樣本區域的綜合評價值,即對外貿易貢獻度指數。熵值法是一種根據指標反映信息可靠程度來確定權重的方法,相對層次分析法等其他方法來說具有一定的客觀性。
(一)構建樣本標準化矩陣
在計算之前,為使最終結果判斷有一致的趨勢,首先要對原始數據矩陣進行標準化處理以消除指標量綱的額影響。設X為對應于m個評價指標和n個年份的樣本矩陣,有 X=(xij)n×m。對xij進行歸一化處理,令yij=■得到矩陣Y=(yij)n×m,yij∈[0,1]。使用Z-score法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變換yij″=■,其中yj為第j項指標的均值,σj為第j項指標的標準差。由于進行熵計算時需要取對數,為消除負值,令Zij=yij″+d,其中d=-int(min(yij″))。
(二)確定指標權重和綜合評價
1、將各指標Zij同度量化,計算第j項指標下第i年指標值的比重:pij=■;
2、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ej=■;
3、計算第j項指標的差異性系數dj=1-ej,dj越大,說明第j項指標越重要;
4、確定各指標的權重:wj=■;
5、計算各年度對外貿易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綜合指數,Zi=■,Zj是第i年對外貿易貢獻度的綜合評價值,Zj越大,說明貢獻度越高。
(三)對福建對外貿易貢獻度綜合評價值的測算
按照上述計算步驟,分別求出每個評價指標的權重,然后分別計算各指標和目標層的評價值。在此基礎上,求得整個系統的綜合評價值(見表2)。
從計算結果來看,24個指標中,平均每個指標的權重為0.417,在經濟增長類別里,超過平均值的指標有出口依存度、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度、工業制品出口對工業增長的貢獻度;在就業貢獻度類別里,超過平均值的指標有加工貿易就業人數、第一產業出口-就業結構偏離度等指標;在產業結構升級貢獻度類別里,超過平均值的指標有高新產品出口比重差異指數、加工貿易國內配套率等指標。在財政收入貢獻度類別里,各指標的權重均低于平均權重,表明外貿企業對福建財政收入的貢獻不如其他方面的貢獻明顯。
(四)研究結論
從表2中,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貢獻度回升至歷史最高水平。
福建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指數在2009年隨著出口的負增長而下降至最低水平,但在2010年國際市場需求回暖、國內經濟向好勢頭鞏固、穩外需擴進口政策效應、企業競爭力增強等共同作用下,外貿出現了恢復性增長,福建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指數達到了200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福建的外貿出口規模增長迅猛,增速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出口對經濟增長起到了明顯的拉動作用。另一方面在十一五期間福建進口資源性產品的比重大幅上升、進口具有高技術含量的產品比重大幅上升成為福建外貿發展中越來越明顯的特征,它們分別從直接進入生產過程和間接帶動福建技術水平提高等兩方面貢獻于福建的經濟增長。
2、對外貿易對福建就業貢獻度相對穩定
從對外貿易對福建就業的貢獻度來看,貢獻度指數在2008、2009年處于較低水平,其主要原因是這兩年初級產品出口的比重較低,外貿行業第一產業就業人數下降至較低水平,而2010年貢獻度指數出現回升主要是由于初級產品出口增長較快,在出口產品中的比重上升至7.4%,創下了200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及兩岸經濟合作框架(ECFA)的簽訂對福建初級產品出口的促進效應十分明顯。由于初級產品生產加工業屬于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因此,初級產品出口對福建就業貢獻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對外貿易對福建產業結構升級貢獻度下滑明顯
對外貿易對福建產業結構貢獻度指數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福建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也即以外商投資企業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結構。統計數據顯示,福建加工貿易出口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比重達到了65.6%,高新技術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低,同時本土的高新技術企業又由于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品牌的缺失,產品技術含量不高,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薄弱,一旦收到外部經濟環境變動的沖擊,出口下滑就十分明顯。因此,總體上福建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價值創造能力較低,對福建產業結構升級的貢獻度也較低,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預期的技術溢出效應不明顯,與其他省市相比這一差距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4、對外貿易對福建財政收入貢獻度低,且呈下降趨勢。
對外貿易對福建財政收入的貢獻度指數在經濟發展貢獻度指數中所占的比重最低,從變化趨勢來看,貢獻度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主要原因是對外貿易規模在福建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是產品進出口產生的關稅收入歸屬于中央收入,從對外貿易企業經營活動中獲得的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較低。在應對國際性金融危機時,為鼓勵出口,福建省級財政還承擔了出口退稅超基數后地方負擔的部分,因此,總體上看對外貿易對福建財政收入直接產生的貢獻度不明顯。
5、對外貿易對福建經濟發展貢獻度總體緩慢下降。
綜合各目標層貢獻度指數,可以看出對外貿易對福建經濟發展的貢獻度指數綜合值總體呈現出下降的趨勢,盡管2010年的貢獻度指數為2.74較2009年的2.37有一定回升,但與2008年相比,仍然處在一個下降的過程中。在貢獻度各構成成分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仍然是最主要的成分,同時,在福建外源性經濟發展結構調整與外貿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中,對外貿易的主要作用點也出現一些新的變化,例如對外貿易對就業的貢獻度取代對外貿易對產業結構升級的貢獻度成為第二主要成分,對外貿易對產業結構的貢獻度不高從側面反映出福建工業部門出口尤其是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面臨轉型升級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作者單位:福建社會科學院經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