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盈余質量是會計信息質量的核心內容,它反映了盈余信息滿足不同利益相關者制定決策時信息需求的能力。報告盈余的質量是由企業基本業績和生成盈余數字的會計信息系統共同決定的。經驗研究表明,決定或影響盈余質量的因素包括企業特征、會計實務、公司治理與控制、外部審計、資本市場動機、政府監管等。反過來,盈余質量的變化或差異對訴訟風險、審計意見、市場價值、資本成本、投資決策、管理層薪酬和分析師預測等因素具有某種程度的影響。未來研究方向包括管理層選擇會計政策時如何權衡不同的報告動機;利益相關者能否識別管理層的報告動機;監管政策變化對盈余質量的影響。
關鍵詞:盈余質量;盈余管理;決定因素;經濟后果;會計監管
一、引言
盈余質量是會計信息質量的核心內容,它反映了盈余信息滿足不同利益相關者制定決策時信息需求的能力。會計報表中盈余數字是企業基本業績經過會計信息系統匯總和加工而成的,因而盈余質量取決于企業基本業績和會計信息系統。經濟周期、行業差異、企業個體特征等因素對基本業績有重要影響,而會計準則質量、企業財務報告動機、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外部監管等因素會影響會計信息系統反映基本業績的能力。另一方面,盈余質量的變化或差異對企業訴訟風險、市場價值、資本成本、管理層薪酬等因素產生一定的影響。
2010年12月,Dechow、Ge和Schrand(以下簡稱DGS)發表在《會計與經濟學雜志》第50卷第2-3期上的《理解盈余質量:對代理變量及其決定因素和經濟后果的一個綜述》一文,以寬泛的盈余質量定義和盈余質量決定理論為基礎,綜述了盈余質量研究領域的300多篇研究文獻。該文可以說是盈余質量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向盈余質量和盈余管理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幅中肯而周詳的研究路線圖。前一篇論文“盈余質量研究探討(上)——對Dechow-Ge-Schrand(2010)文獻綜述的評介”,在DGS的盈余質量基本理論和代理變量研究的基礎上對盈余質量研究相關問題進行探討。本文在前文的基礎上繼續探討盈余質量問題,首先簡要闡釋盈余質量決定理論,其次重點探討決定和影響盈余質量的因素(即決定因素),再次詳細分析盈余質量對其他因素的影響(即經濟后果),最后對現有文獻做總體評價并提出未來研究方向。
二、盈余質量決定理論
盈余質量決定理論至少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1)盈余質量的定義;(2)盈余質量的決定機制;(3)盈余質量的度量方法;(4)相關的經驗證據。
首先,什么是盈余質量?較高的盈余質量是指提供了與特定決策者制定的特定決策相關的關于企業財務業績特征的更多信息。這里的決策相關性涵蓋了企業所有利益相關者的決策,如股東、債權人、企業員工、監管部門、供應商、客戶等等。不同利益相關者在制定決策時所需要的會計信息是不一樣的;即使同一種利益相關者在制定不同決策時所需要的會計信息也不盡相同。因此,盈余質量是一個相對概念。對于股東來說較高質量的盈余,對債權人或監管部門來說未必是高質量的盈余。
其次,盈余數字是企業基本業績經由會計信息系統匯總和加工而形成的高度綜合的信息。為了解釋盈余質量的決定因素,DGS構造了一個解釋報告盈余和基本業績的函數關系,即報告盈余=f(X)。其中,X是企業在某個會計期間的基本業績,f則是把不可見的X轉換為可見的報告盈余的會計信息系統。這樣,盈余質量的決定因素首先被劃分為企業基本業績特征和會計信息系統兩個大類。首先,不同企業的基本業績構成要素和特征存在較大差異,如勘探企業的成本結構和制造企業的成本結構完全不同,因而相同的營業成本數字對于同一類會計信息使用者(如短期債權人)來說卻代表不同的含義。即使同一行業的企業,由于經營環境和競爭地位的差異,相同的會計數字也未必代表相同的含義。其次,會計信息系統對盈余質量的影響包括四個方面:(1)僅提供一套報表和數字,難以滿足不同利益相關者的信息需求;(2)采用標準化的核算流程,難以反映不同企業基本業績特征的差異;(3)會計準則允許公司管理層有一定的會計判斷權,使具有相同基本業績的同類企業報告出千差萬別的盈余數字;(4)會計數據處理過程受諸多人為因素影響,蓄意的盈余管理和無意的核算差錯在所難免。
再次,需要從不同角度采用多種變量來測度盈余質量。企業基本業績包含諸多不同要素(如操控性支出)和不同側面的特征(如盈余持續性)。而且對于某種利益相關者來說較高質量的盈余,對其他利益相關者來說未必也是高質量的盈余。因此,需要設計不同的代理變量來測度盈余質量不同內容。經驗研究中常用的盈余質量代理變量分為三個大類:(1)盈余的特征,包括盈余持續性(persistence)、應計與異常應計(accrual and abnormal accrual)、盈余平滑(smoothness)、損失確認及時性(timely loss recognition,簡稱TLR)以及盈余達標(benchmark/target beating);(2)投資者對盈余信息的反應,包括盈余反應系數(earnings response coefficient,簡稱ERC)、盈余-收益模型中的R2;(3)反映盈余誤報的外部指示器,包括會計與審計提升公告(accounting and auditing enhancement releases,簡稱AAERs)、財務重述(restatements)和按照薩班斯法案要求報告的內部控制缺陷(SOX reports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最后,相關的經驗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理論假設,同時存在一些爭議。一般而言,企業特征、會計實務、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外部審計、資本市場動機和其他外部因素是決定和影響盈余質量的主要原因;而盈余質量的變化或差異對訴訟風險、審計意見、市場估值、公司實際行動、管理層薪酬、管理層更換、資本成本和分析師預測有一定的影響。既然不同代理變量反映的盈余質量內容或特征各不相同,那么同一種決定因素對不同代理變量產生不同的影響,并且不同代理變量對同一經濟后果的影響也不盡相同。本文的第三、四部比較全面地分析了這些決定因素和經濟后果。
三、盈余質量的決定因素
盈余質量受許多因素的決定或影響。學術研究中常見的盈余質量決定因素包括六大類:(1)企業特征;(2)會計實務;(3)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4)外部審計;(5)資本市場動機;(6)其他外部因素。不同具體因素對盈余質量的不同內容(代理變量)產生不同影響,因而產生了非常豐富的文獻資料。管理層薪酬、管理層持股、資本市場動機等因素驅動了公司盈余管理,而董事會獨立性、內部控制程序、外部審計等因素抑減了盈余管理。對盈余質量決定因素的研究對于防范盈余管理和提高盈余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企業特征對盈余質量的影響。理解企業特征對盈余質量的影響非常重要。在研究其他因素對盈余質量的影響時必須控制企業特征,否則其研究結論就會被削弱。企業業績、債務契約、企業增長與投資、企業規模等因素對盈余質量具有不同的影響。
業績水平偏低的企業為了迎合投資者預期或者達到某種盈余目標可能通過會計手段調增盈余,因而降低了盈余質量。而企業業績水平持續偏低時運用會計手段調增盈余就不再具有可行性。如果企業業績逼近債務契約條款的約束,管理層也會通過操控應計利潤或者出售資產來避免違約。經驗研究表明,負債水平較高的企業其盈余質量各項指標均有低質量傾向。然而,這種低質量可能是為避免違約的會計操縱導致的,也可能是投資機會受限等其他原因導致的。如果公司管理層的會計操縱成功地避免了債務違約,并且其他利益相關者預期到這種會計調整并且在決策時考慮了這一因素,那么避免債務違約的會計操縱就能夠增加各方的福利。
經驗證據還表明企業銷售或凈營運資產的增長與盈余質量的諸多代理變量存在負相關關系。例如,增長較快的企業盈余持續性較低,盈余計量差錯率較高,盈余管理機會較多,報告內部控制缺陷的機率也較高等等。企業規模與一些盈余質量指標存在微秒的聯系,例如規模很大的企業為了規避政府監管往往采取調低報告盈余的會計政策。另一方面,相對小企業而言,規模較大的企業實施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成本較低因而具有較高的盈余質量。
2.會計實務對盈余質量的影響。研究會計實務對盈余質量影響的文獻大致分為三類:(1)會計政策、會計假設和會計估計等會計選擇對盈余質量的影響;(2)財務報表項目分類和中期報告等其他會計實務對盈余質量的影響;(3)原則導向和規則導向的會計準則對盈余質量的影響。
關于會計選擇的影響,目前的經驗證據不支持管理層投機地選用會計方法因而降低盈余質量的假設。相反,應計制會計得到的盈余數字比現金流量更能準確地預測未來現金流量。有研究表明,管理層通過財務報表項目分類的調整操縱某些會計報表項目以迎合投資者的預期。關于中期報告的研究沒有得到一致的結論。有些學者認為盈余管理行為集中在年度報告,而中期報告不涉及盈余管理;另外一些學者認為盈余管理會發生在前三個季度而不是年終,因為審計師傾向于嚴格審查第四季度的會計數據。
從理論上講,原則導向的會計準則不提供備選會計方法集,只要求企業以忠實反映基本業績為原則選用會計方法。那么,管理層就無法以會計準則允許采用某種方法為擋箭牌,因而減少了盈余管理的機會。另一方面,管理層也無法通過操縱應計利潤向投資者披露其他相關信息(如潛在投資機會)。相關經驗證據得到截然不同的結論:有學者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原則導向的準則不能像理論預測的那樣抑減盈余管理;而實證研究發現,國際會計準則(原則導向)規范下的企業盈余管理較少,損失確認更及時,價值相關性更高。
3.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對盈余質量的影響。經驗研究中探討的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因素主要包括董事會特征、內部控制程序、管理層持股、管理層薪酬、管理層更換等。董事會特征和內部控制程序通常被視為限制或約束管理層盈余管理行為的機制,因而提高盈余質量;而管理人員持股、管理人員薪酬通常被看作盈余管理動機,因而降低盈余質量。
經驗研究中常用的代理變量包括操控性應計和盈余誤報。在抑減盈余管理方面,內部控制程序的約束作用和管理層更換的懲戒作用都得到了經驗證據的支持。董事會的獨立性和審計委員會的質量能夠抑減盈余管理,但某些公司治理要素與操控性應計和財務重述的關聯并不明朗。管理層持股具有防護(entrenchment)效應和激勵整合(incentive alignment)效應,前者預測管理層持股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而后者預測管理層與股東一起侵害其他利益相關者。兩種假設都得到了一些經驗證據的支持。管理層薪酬與盈余質量關系研究文獻非常多,具體薪酬計劃對盈余質量的不同代理變量會產生不同的影響。一般而言,管理層會避免運用薪酬委員會很容易發覺的盈余管理方法。
4.外部審計對盈余質量的影響。一般而言,外部審計可以通過減少有意或無意的誤報來提高盈余質量。但審計師的這種作用取決于審計師發現重要誤報的能力和揭發盈余誤報的動機。前者又取決于審計效率和審計師付出的努力,后者又取決于訴訟風險、信譽成本和審計師的獨立性等因素。然而審計效率、審計師的努力和動機中諸多要素是不可觀測的。
以審計工時和審計行業專業性代表審計能力的文獻發現審計能力與操控性應計負相關。審計師任期通常與抑減誤報正相關,但審計師獨立性受限時聘用期限與盈余質量負相關。從審計師發現盈余誤報的動機或能力來看,其能力越高事后發現企業會計違規的概率越低;而審計師付出的努力卻未必抑減事前的盈余管理。審計公司的規模與審計能力和報告錯誤的動機相關,因而影響盈余質量。研究發現,與非“四大”相比,四大會計公司的客戶具有較低的操控性應計。然而審計收費與應計質量的關系會受到收費方式、樣本企業特征、應計的代理變量的影響。
5.資本市場動機對盈余質量的影響。公司在融資前后可以通過會計選擇調整報告盈余進而影響資本可得性和融資成本,但會計選擇的變更會提高訴訟風險。大量盈余質量文獻探討了這種成本-利益的權衡。不論是采用操控性應計,還是采用AAERs和財務重述,對首次公開發行、股權再融資和交叉上市等融資事件的研究都支持了融資動機導致盈余管理的假設。但是,幾乎沒有橫向比較不同企業盈余管理方法和程度的研究。另外,這些事件研究并未考慮盈余管理的長期影響。對自愿信息披露的研究表明,較高的財務報告可信度可以降低融資成本。那么,盈余管理降低了財務報告的可信度,勢必影響企業的融資成本。關于債務融資相關盈余管理的經驗研究比較少。
關于迎合分析師和股東預期或管理層盈余預測的達標型盈余管理,人們研究了操控性應計、營運資本應計和真實活動盈余管理等盈余管理方法。但是很少有人研究企業為何選擇不同的盈余管理方法。
6.其他外部因素對盈余質量的影響。資本充足率要求、政治進程、稅收政策和政府監管等外部因素也會對會計選擇和盈余質量產生影響。許多學者研究了企業為避免監管機構調查或其他不良政治后果而調減盈余的行為。資本充足率要求的影響主要局限于銀行或保險公司,并且主要的被操控應計項目是貸款損失準備和索賠損失準備。經驗研究還發現,當企業需要為滿足資本充足率要求而操縱會計數據時,其他盈余管理動機就會黯然失色。由于稅法與會計準則對經濟交易的確認時間不同,稅收監管會影響會計選擇進而影響盈余質量。許多學者對稅率變動前后企業的會計選擇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稅率變動確實影響會計選擇。大量文獻研究了薩班斯法案實施的影響。由于薩班斯法案使會計監管更加嚴厲,公司管理層傾向于減少應計操縱,轉而采用真實活動盈余管理。但薩班斯法案能否提高盈余質量卻沒有定論。也有學者研究了政府補貼、企業破產等其他因素對盈余管理的影響。
總的來看,外部因素對盈余管理的影響具有普遍性,可能導致盈余管理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系統性變化。幾乎沒有人研究企業為了滿足監管要求而管理盈余時是否采取其他方式向股票市場傳遞真實業績信息,或者股票市場能否在企業不提供相關信息的情況下自主調整此類盈余管理的影響。宏觀經濟環境對盈余質量也會產生影響,因為宏觀經驗環境會影響企業基本業績的特征(持續性、波動性等)。然而,目前幾乎沒有人研究這一領域。
四、盈余質量的經濟后果
盈余質量可能產生的經濟后果分為九大類:(1)訴訟風險;(2)審計意見;(3)市場估值;(4)公司實際行動(如投資決策);(5)管理層薪酬;(6)管理層更換;(7)權益資本成本;(8)債務資本成本;(9)分析師預測。研究盈余質量的經濟后果時,把盈余質量的代理變量作為自變量,而經濟后果的代理變量作為因變量。關于經濟后果的經驗證據能夠幫助我們對盈余質量作價值判斷,進而對改善盈余質量提出要求。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某些因素既可能是后果也可能是成因,例如資本成本、分析師預測、審計、管理層薪酬等。
1.訴訟風險。財務重述,尤其是那些改變報告盈余的財務重述,與較高的訴訟風險有密切的聯系。與融資事件相關的超出會計準則允許范圍的應計操縱也會增加企業的訴訟風險。但在會計準則允許范圍內的應計操縱似乎沒有提高企業的訴訟風險。
2.審計意見。應計數額太高的公司往往收到非標準審計意見。然而,營運資本應計異常卻不會對審計意見或審計師更換產生負面影響。其原因之一是雖然應計數額被高估并且提高了未來業績下降和違反會計準則的概率,但是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沒有要求審計師把這一風險告知財務報表使用者。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這種正向相關性反映了負的異常應計與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GCO)之間的關聯。
3.市場估值。能夠持續不斷地達到前期盈余目標或分析預測的公司股票估值往往比較高,即使這種達標是通過盈余管理實現的市場也會給予一定的回報。若公司隨后的會計期間無法達標,這種高估會立馬消失。究其原因,一是市場只對某些類型的盈余管理給予回報而不是全部盈余管理;二是市場對比較隱蔽的盈余管理給予較高的回報;三是報告的盈余增長與投資者同步反應風險(synchronization risk)導致的“理性泡沫”引起了這一現象。以AAERs表示盈余質量時,被通報的公司股票市場價格會大幅下跌。這可以解釋為投資者對公司財務誤報招致的銷售收入下滑、契約成本和融資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反應。
4.公司實際行動。大量經驗研究表明盈余質量與公司投資效率具有某種聯系。有學者認為質量較高的會計信息降低了公司管理層與外部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因而提升了公司投資效率。也有學者認為會計政策選擇及相應的會計數據進入公司管理層的決策模型引起公司投資決策的變化,比如公司在財務重述會計期間往往出現過度投資。在這種情況下,要么是公司的管理層相信了誤報的財務數據并做出相應的決策,要么是發現了誤報但孤注一擲地擴大投資以期提升實際業績。這樣的話,財務誤報就會誤導投資決策。有學者提出盈余質量對自愿披露決策有決定性的影響,因而不考慮非盈余信息而僅僅檢驗盈余質量的代理變量與相應經濟后果得到的結論是值得懷疑的。但經驗證據卻未能支持這一觀點。例如,某些信息披露與常用的盈余質量代理變量負相關,而與管理層預測卻正相關。
5.管理層薪酬。從總體上看,薪酬-業績敏感度與盈余質量的多個代理變量正相關。但某些容易觀測的具體應計項目與薪酬-業績敏感度負相關。這是因為薪酬委員會和其他決策一樣,對觀測到的盈余操縱做出反應,而無法正確地應對未觀測到的盈余操縱。也有證據表明,以及時性表示的盈余質量與事前簽訂的薪酬契約正相關,而以財務重述表示的盈余質量變化與事后的薪酬契約重簽有密切關聯。
6.管理層更換。有證據表明,公司盈余質量過低會對管理人員個人的職業生涯產生不利影響。這些研究文獻采用的代理變量都比較透明,如財務重述、盈余誤報和審計師辭任。而董事會是否有必要因為在會計準則允許范圍內的盈余操縱而撤換公司管理人員?這一問題尚需進一步討論。
總的來說,前面幾類經濟后果說明一個問題——我們需要根據會計信息的使用者選擇能夠反映其決策有用性的代理變量。例如,投資者的法律行動取決于盈余誤報是否達到投資者必須采取法律行動保護自身利益的程度;審計師的決策取決于盈余誤報是構成會計欺詐;薪酬委員會制定薪酬契約時要考慮反映代理人業績的會計信息的可得性,而事后薪酬契約重簽取決于事后會計信息的質量;董事會撤換管理人員的決策取決于企業信譽的受損程度。所以,盈余質量的不同代理變量之間不能相互替代,它們的決策相關性取決于決策者和決策環境。
7.權益資本成本。經驗研究表明,盈余持續性與權益資本成本負相關;盈余可預測性與資本成本不相關,但與買賣差價相關;盈余平滑與資本成本相關,與差價呈U型關系。有學者試圖把應計質量作為一項風險因素,計入類似CAPM(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資本成本估算模型,因而預言信息不確定性風險會影響資本成本。但這一理論沒有得到經驗證據的支持。為了得到有效的經驗證據,進一步的研究需要將信息不確定性劃分為可分散風險和不可分散風險。以財務重述和AAERs等外部指示器代表盈余質量的研究發現,低質量的盈余會導致融資成本的上升。然而關于內部控制缺陷對資本成本的影響,卻沒有明確的結論。
研究盈余質量對資本成本影響的文獻通常只檢驗某種代理變量與資本成本的關系,因而無法比較各種代理變量的相對重要性和可替代性。有學者對各種代理變量做了一項“賽馬”式的比較,發現應計質量對資本成本的影響最大。但目前仍然無法估算不同代理變量之間的差異程度,也沒有人提出解釋不同代理變量如何緩解信息不對稱和影響資本成本的理論假設。
8.債務資本成本。與來自權益資本市場的證據相似,低盈余質量往往意味著較高的債務資本成本和較低的信用評級。也有證據表明,銀行會對進行財務重述的公司實施較為嚴格的債務契約。來自債務資本市場的證據不僅可以佐證來自權益資本市場的證據,而且可以研究與股東無關的其他會計選擇動機以及企業對不同動機的權衡取舍。
9.分析師預測。有些學者把分析預測的準確性作為盈余質量的函數。這種研究方法假設分析師是有效的,如同資本成本研究中假設市場有效一樣。因而其結論會受分析師偏見和專業水平的影響。經驗證據表明,某些會計方法可以提高盈余的可預測性;國際會計準則的質量高于美國會計準則;傳統意義的盈余的預測準確性高于營業利潤。還有證據表明,分析師能夠識別管理層為了最大化薪酬和紅利而實施的應計操縱,因而不受此類盈余管理的影響。
五、結論
會計信息質量對于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有不同的含義,這取決于會計信息與他們制定決策的相關性。對于股東來說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對于債權人來說未必是高質量的。衡量盈余質量的指標有很多,包括持續性、及時性、應計數額、盈余反應系數、AAERs、財務重述、內部控制缺陷等等。企業特征、會計實務、公司治理與控制、外部審計、資本市場動機、政府監管是決定或影響盈余質量的主要因素。反過來,盈余質量的變化或差異對公司的訴訟風險、審計意見、市場價值、資本成本、投資決策、管理層薪酬和撤換等因素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雖然研究人員付出了很多的努力,獲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仍然有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例如:(1)不同盈余管理動機之間的交互影響和管理層的抉擇;(2)管理層為其他目的管理盈余時如何向股東傳遞真實盈余信息,股東能否理解公司誤報盈余的動機;(3)外部環境變化對公司管理盈余的能力和盈余質量有何影響,如薩班斯法案、中國新會計準則、內部控制審計等監管措施能否導致高質量的會計信息。
參考文獻:
(1)Dechow, Patricia, Weili Ge and Catherine Schrand. 2010. Understanding earnings quality-A review of the proxies, their determinant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Volume 50, Issues 2-3, Pages 344-401.
(2)Defond, Mark L. 2010. Earnings quality research: Advances, challenges and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Volume 50, Issues 2-3, Pages 402-409.
本文系遼寧省社科聯課題(2011lslktglx-05)和中國內部控制研究中心課題(CICRC2011010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東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中國內部控制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