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引入資本監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約束銀行過度承擔風險的動機。國內外文獻就資本監管對銀行資本與風險行為影響的理論研究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資本約束對銀行資產組合(風險承擔行為)的影響;資本監管與銀行的道德風險問題;基于銀行的異質性,研究資本約束對銀行行為的影響。由于理論研究未能得出一致結論,學者們轉而從實證角度進行了研究。近幾年,學者們還就資本監管的親周期性展開了探討,并提出了建立逆周期資本監管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資本監管;資本約束;銀行風險承擔
一、資本監管對銀行資本與風險行為影響的理論研究
近年來,國外有關資本要求對銀行行為影響的理論研究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1. 基于資產組合的方法,分析資本約束下銀行的投資組合選擇;2. 強調面臨道德風險問題的銀行動機;3. 最近考慮到逆向選擇、銀行性質差異等問題的一些理論框架的應用。理論界一致認為,資本充足率監管會在近期導致貸款規模的下降,以及市場貸款利率的上升。而在更長的期限里,資本充足率監管可能會提高銀行的資本比率,信貸規模可能增加,也可能減少。但對于資本充足率監管對銀行的邊際選擇會有何種影響,理論界尚未達成一致。國內學者的理論研究也可以歸于以上幾個方向,得到的結論也不一致。
1、資本約束對資產組合(銀行風險行為)的影響
在資本約束對資產組合影響的研究中,最突出的是Kahane (1977),Koehn和 Santomero(1980),以及Kim和Santomero(1988)的分析。Kahane,Koehn 和Santomero考慮的是一個均方差資產組合選擇模型。他們認為,假如一家銀行完全不厭惡風險,在面臨更高的資本要求時,它會選擇更高風險的資產組合。因此,他們的分析認為,資本要求對銀行體系整體穩定性的影響,取決于銀行體系內風險厭惡的分布狀況。而Kahane(1977)認為,資本充足率監管不能降低銀行資產組合的整體風險,除非銀行的資產組合的構成也受到監管。Kim和Santomero(1988)用風險加權資產擴展了前面的研究,他們認為,只要風險權重設置得當,這種方法是可行的。
當代模型在研究銀行根據資本要求對資產負債表所做出的調整時,主要集中于基于風險的資本充足率監管的效果,而且通常都包含了動態的因素。例如,Estrella(2004)拓展了一個理論上的框架,允許銀行調整其負債結構。模型里的銀行面臨著新巴塞爾協議三大支柱的約束,并且銀行所做出的是“階段性”的決策。Blum(1999)則運用跨期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存在基于風險的資本要求時銀行的風險承擔行為。他發現,假如在兩期都以資本要求來約束銀行,則資本充足率監管的效果不確定。Milne(2002)認為,資本充足率監管帶來的激勵效應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因為大多數文獻都假定資本要求是一種事前的約束。而通過強化監管懲罰,可以減少銀行承擔風險的行為。Yilmaz(2009)建立了一個動態模型來分析銀行的資本決定,以及這一決定對銀行違約風險及貸款的影響。研究表明,基于風險的資本要求同時改變了銀行資產負債表中資產和負債的構成。
近年來,國內也有學者研究資本監管與中國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風險承擔及銀行破產概率的影響。學者們以在險資本效應的理論分析為基礎,認為中國在引入《巴塞爾協議》有關資本充足監管的制度以后,資本約束迫使銀行以自身資本承擔損失,可以強化對信貸擴張的資本約束效應(趙錫軍,王勝邦,2006) ,有利于提高商業銀行的風險意識,避免銀行規模的片面擴張,從而維持銀行體系的穩定(馬蔚華,2005;于立勇,曹鳳岐,2005) 。但研究這一現實問題的文獻對于資本充足監管能否有效促使中國商業銀行提高資本充足水平和降低資產風險,并沒有一致的結論(吳棟,周建平,2006;朱建武,2006) 。
2、資本監管與銀行的道德風險問題
有關銀行資本的理論越來越關注代理及道德風險問題對銀行的資本選擇及資產負債表的影響。顯然,當銀行受到資本要求的約束時,監管者決定的資本與市場資本并不相等。Cooper和Ross(2002)關注的是負債,他們使用基本的DD兩期消費模型,來評估銀行在易于遭受流動性危機和銀行擠兌的環境下,存款保險和資本充足率監管的相互作用。他們認為,相對于存款水平足夠高的資本要求,可以讓銀行選擇更安全的資產,從而減輕存款人面臨的道德風險問題。Dowd(2000) 引入了一個提供資本并收取流動性保險費的第三方,重新評估了先前DD模型有關設置存款保險的提議。他認為維持足夠的資本緩沖,實際上可以完全解決Diamond和Rajan所強調的金融脆弱性問題。Marini(2003)在Dowd分析的基礎上,也主張在市場上籌集資本的銀行不會經歷破產危機。他們兩人的主張表明,由市場決定的銀行資本水平可以替代監管和金融安全網。
3、考慮到逆向選擇、銀行異質性的理論研究
最近也有一些學者探討了逆向選擇問題會如何影響資本充足率監管的效果,以及在資本充足率監管環境下,銀行間的差異會如何影響市場產出,市場調整反過來會如何影響各類銀行對資本充足率監管的反應。Thakor(1996)關注的是銀行在面臨逆向選擇的可能性時,對未來的借款人加以篩選的意義。他同時考慮了存在一家壟斷銀行和許多的代表性銀行的兩種情形。Morrison和White(2005)探討了監管當局的篩選能力對最優資本要求的影響。他們的研究發現,假如監督成本足夠低,未加監管(沒有市場準入限制)的銀行體系可能會有效率(只有擁有監督項目能力的健全代理人才會開辦銀行)。因此,假如監督成本超過了符合效率的臨界值時,監管當局可以憑借資本充足要求,通過篩選和頒發許可證來限制準入,以及(或者)對銀行的審計,從而有可能增進效率。
因為現實中的銀行管理能力和利用各類技術的能力各異,所以有學者在研究中注意到了銀行的異質性。Kopecky和VanHoose (2006)考慮了一部分銀行監督貸款,以防范道德風險,而另一部分銀行不對貸款加以監督的情形。他們的研究發現,當資本要求突然完全或部分對銀行體系加以約束時,信貸規模會收縮,但是進行最優選擇以監督貸款的銀行的均衡份額也會下降。因此,從凈效應上來看,總體貸款質量可能提升,也可能下降。Boot和Marinc (2006)考察了不同銀行在監督技術方面花費大量投資的情形。他們的研究發現,資本充足率監管對總體貸款質量的影響是不確定的。曹艷華(2009)以中國商業銀行2004~2007年的年報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的實施對中國商業銀行的風險承擔行為產生了顯著影響。對于不同性質的商業銀行而言,資本充足監管壓力對國有商業銀行的風險承擔行為不具有顯著性影響;當資本充足率小于8%時,監管懲罰壓力會顯著降低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資產風險;而城市商業銀行不論其資本狀況如何,資產風險都顯著降低,同時城市商業銀行的風險承擔行為表現出一定的內生穩定性。
二、資本監管對銀行資本與風險行為影響的實證研究
正因為理論研究沒有得到一致結論,一些學者轉而從實證的角度,探討資本充足率監管對銀行資本與風險行為的影響。Shrieves和Dahl(1992) 建立聯立方程模型,從實證的角度分析巴塞爾協議監管下銀行資本與風險行為的關系。他們的研究結論表明,銀行資本和資產風險之間存在正向相關關系,銀行提高資本的同時會增加對風險資產的投資,從而減弱了資本要求的政策效果。在他們的研究基礎上,Jacques和Nigro (1997) 對巴塞爾協議實施初期的美國銀行業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基于風險的資本充足要求能夠有效地增加商業銀行資本和降低其資產風險。Godlewski (2005) 對新興市場國家的研究表明,巴塞爾協議有助于銀行體系的健康發展,沒有發現銀行資本與風險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Jablecki(2009)研究了1988年巴塞爾協議對銀行行為和貨幣政策的影響。研究認為,巴塞爾協議在迫使所有G10國家的商業銀行保持更高的資本比率方面是成功的。然而試驗研究也表明,至少在美國銀行,巴塞爾協議也激勵銀行求助于監管資本套利技術,特別是資產證券化。Roy(2008)使用聯立方程和跨國經驗數據,來考察1988年巴塞爾協議通過后,來自G10國家中6個國家的銀行如何調整其資本及風險加權資產。研究表明,只有在美國資本比率較低的銀行才會更快增加其資本,然而并未以不同比率調整風險加權資產。此外,市場約束似乎起到了關鍵作用,表明市場壓力是20世紀90年代銀行資本積累的一個重要因素。
國內學者在這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嘗試。蔡永革(2008)運用14家商業銀行的實際數據,就《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的實施對中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和資產風險水平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目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水平的提升,主要得益于政府注資等外部行為,同時,資本充足率監管的壓力也不能解釋近年來商業銀行資產風險水平的變化。錢海剛等(2009)對中國14家上市銀行2006~2007年的混合數據回歸分析后發現,中國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監管的有效性并不明顯。而吳俊等(2008) 的研究發現:在資本充足監管的強制約束下,中國商業銀行的資本變動與風險變動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最低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能夠有效地提高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水平,但對銀行的資產風險變動沒有顯著的影響;銀行規模有助銀行提高資本和規避風險,但盈利水平對資本變動的影響不顯著。楊瑾等(2010)對資本充足監管的收益和成本進行了函數分析,并基于中國四大商業銀行的數據做了實證研究,認為資本充足率監管對四大商業銀行的資產收益率影響不確定。同時其實證分析還發現,不存在適用于所有銀行的統一的最佳資本充足率和最佳的資本結構。
三、對資本監管的親周期性的研究
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國外學者紛紛開始關注巴塞爾協議的親周期性。如Andersen(2011)認為,當前的新巴塞爾協議資本充足率監管框架的目的,是使銀行的資本要求對資產的潛在風險更為敏感,這樣一來,就有可能讓銀行部門的行為更具有順周期性。因此,他應用了一個相對來說足夠長的詳細時間序列數據和一個比以前的研究更全面的模型體系進行了分析。然而他的研究也發現,假如風險權重是基于足夠長的觀測期(包括經濟不景氣時期)來確定,就可以有效遏制新巴塞爾協議資本要求的親周期性。
國內也有不少學者研究巴塞爾協議(或是資本監管)的親周期性,并提出了建立逆周期資本監管制度的一些建議。如張宗新等(2011)通過對2001~2009年國內上市銀行面板數據進行估計,發現我國商業銀行具有穩定的資本緩沖計提順周期行為,但信貸活動并不具有明顯的親周期性特征,表明監管部門的資本監管政策總體上已經漸進有效;完善逆周期的資本監管機制應成為中國金融監管改革的必要內容。
參考文獻:
[1]Andersen, Henrik, 2011. Procyclical implications of Basel II: can the cyclicality of capital requirements be contained? 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 vol(7), issue 3, 138-154.
[2]Dowd, Kevin, 2000. Bank capital adequacy versus deposit insur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17, 7-15.
[3]Estrella, Arturo, 2004. Bank capital and risk: Is voluntary disclosure enough?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26, 145-160.
[4]Kahane, Yehuda, 1977. Capital adequacy and the regulation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 207-218.
[5]Kim, Daesik and Santomero, Anthony, 1988. Risk in banking and capital regulation. Journal of Finance 43, 1219-1233.
[6]Kopecky, Kenneth and VanHoose, David, 2006. Capital regulation, heterogeneous monitoring costs, and aggregate loan quality.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30, 2235-2255.
[7]Shrieves, Ronald E. and Dahl, Drew ,199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sk and capital in commercial bank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6( 2) , 439-457.
[8]Yilmaz, Ensar, 2009.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regulation.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49, 760-771.
[9]蔡允革:《資本充足率監管對中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和資產風險水平影響的實證研究》,《西部金融》2008年第10期,第25~27頁。
[10]曹艷華:《資本充足率監管壓力下的商業銀行風險承擔行為——基于不同性質商業銀行(2004~2 007)的比較研究》,《金融論壇》2009年第5期,第45~50頁。
[11]錢海剛,王常雄等:《中國銀行業資本充足監管有效性分析——以上市銀行為例》,《金融理論與實踐》2009年第4期,第52~56頁。
[12]吳棟,周建平:《資本要求和商業銀行行為:中國大中型商業銀行的實證分析》,《金融研究》2006年第8期,第144~153頁。
[13]吳俊,張宗益等:《資本充足率監管下的銀行資本與風險行為——《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實施后的實證分析》,《財經論叢》2008年第2期,第36~42頁。
[14]楊瑾,霍天翔等:《資本充足率監管有效性的成本收益分析——基于中國四大商業銀行的實證研究》,《財經問題研究》2010年第1期,第75~80頁。
[15]于立勇,曹鳳岐:《論新巴塞爾協議與中國銀行資本率水平》,《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4年第1期,第30~37頁。
[16]趙錫軍,王勝邦:《《新資本協議》對商業銀行信貸運行的影響——兼論其宏觀經濟效應》,《國際金融研究》2006年第2期,第36-42頁。
[17]張宗新,徐冰玉:《監管政策能否抑制商業銀行親周期行為——基于中國上市銀行面板數據的經驗證據》,《財貿經濟》2011年第2期,第36~43頁。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