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貿易條件是一國分享貿易利益的標尺,貿易條件的改善即意味著利益分享份額的增加,也是世界各國貿易政策的核心內容。我國貿易政策必須緊跟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形勢進行相應調整。本文分析了經濟增長、匯率變化、國外直接投資三個因素對貿易條件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從政府和高新技術企業兩個角度對我高新技術產品貿易條件的改善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議。
關鍵詞:貿易條件;經濟增長;匯率變動;國外直接投資(FDI)
一、高新技術產品貿易條件的影響因素分析
1、經濟增長對貿易條件的影響
經濟增長通常指一國一定時期內產出的增長,一般用GDP予以衡量。經濟增長的原因主要有兩項:要素稟賦的增加和技術進步。要素稟賦的增加會使其自身價值量下降,從而導致密集使用該要素生產的產品的價格相對下降,如果是一國出口產品的要素稟賦增加,那么出口價格下降,該國貿易條件惡化;如果是一國貿易對手國的要素稟賦增加,那么進口產品價格下降,該國貿易條件改善。技術進步對貿易條件的影響則是不確定的,視技術進步的類型而定:中性技術進步(既節約勞動力,又節約資本),資本密集部門的資本節約型技術進步以及勞動密集型部門的勞動節約型技術進步,對貿易條件的影響與要素稟賦增加的結果一致;但是勞動密集型部門的資本節約型技術進步和資本密集型部門的勞動節約型技術進步對貿易條件的影響則是不確定的,因為這類技術進步可能使所生產的商品的相對價格上升也可能使所生產的商品的相對價格下降。
經濟增長對收入貿易條件和要素貿易條件的影響則是:經濟增長通常都會帶來出口量的增加,那么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國的收入貿易條件總是上升的。但是,由于經濟增長同時會對收入貿易條件的構成因子之一的價格貿易條件產生不確定的影響,因此,經濟增長最終對收入貿易條件的影響也是不確定的。經濟增長會帶來生產率的提高,生產率的提高會使產品價格下降,如果生產率提高的部門是出口部門,那么出口價格下降,該國價格貿易條件趨于惡化,要素貿易條件也隨之惡化,但是,生產率提高會增加既定生產要素的產量,這又會使得要素貿易條件上升。雙要素貿易條件則要視兩國生產率的相對變化情況而定。
2、匯率變化對貿易條件的影響
浮動匯率制度下,很多國家通過匯率貶值,降低本國出口產品以外幣表示的價格,提高進口品以本幣表示的價格,以達到增加出口、減少進口的目的,這又稱為“以鄰為壑”的匯率政策。但是,匯率變動引起進出口產品價格的實際變化依賴于進出口產品的供求關系,因為進出口廠商會根據供需狀況對價格進行調整,從而抵消匯率變動的影響。因此,匯率變動對貿易條件的影響是不確定的。以匯率貶值為例,貶值帶來相對價格的變化,它究竟是改善還是惡化貿易條件,取決于進出口商品的供求彈性。如果:
SXSM>EXEM,貿易條件惡化;
SXSM<EXEM,貿易條件改善;
SXSM=EXEM,貿易條件不變。
上述結論是同這樣四種假定情況有關的:(1)在供給彈性趨于無限大時,以本幣衡量進口價格上漲,出口價格不變,貿易條件將惡化;(2)在供給彈性無限小時,進口價格不變,出口價格上升,貿易條件可以改善;(3)當需求彈性趨于無限大時,出口價格上升,進口價格不變,貿易條件可以改善;(4)當需求彈性無限小時,出口價格不變,進口價格上升,貿易條件惡化。
3、國外直接投資對貿易條件的影響
國外直接投資會增加對本國勞動力的需求,從而提高勞動力的工資;另一方面通過示范效應,也會提高相關行業的勞動力的工資水平。由于工資是生產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理論上而言,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條件下,一國工資水平的提高會增加相應產品的價格,如果該產品是出口品,那么工資水平的提高會導致價格貿易條件的改善;而成本上升,又會使產品供給減少,從而通過供求關系使產品價格上升,如果該產品是出口品,也會改善該國的貿易條件。
國外直接投資的投向也會對東道國的價格貿易條件產生影響。如果國外直接投資投向的是東道國的出口優勢部門,那么將使出口部門的產出增加、出口量增加,從而導致出口價格降低,價格貿易條件惡化;如果國外直接投資流入的是東道國的進口競爭部門,這會增加進口品的競爭壓力,使進口品價格下降,從而改善東道國的價格貿易條件。
另外,國外直接投資還會通過技術因素推動經濟增長,從而間接作用于貿易條件。相對于間接投資,直接投資具有整體資源轉移的特點,它對東道國的技術進步、資本形成、勞動力素質提高等方面都有正向的影響。這種正向影響有助于東道國進行要素的積累和技術創新,從而帶來經濟增長,并影響到貿易條件。而且,國外直接投資還會增加出口量,因為國外直接投資者與國外需求的聯系更加緊密,更容易將國內產品推向國際,從而改善收入貿易條件。
二、改善我國高新技術產品貿易條件的政策建議
1、基于政府角度的政策建議
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在80年代開始產業結構調整,高新技術產業成為其主導產業,發達國家憑借高新技術優勢,在國家貿易中占據比較優勢地位。面對這種情況,我國必須重視國際市場的這種新動向,要大力發展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提高出口產品的高新技術含量。好的制度環境有利于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這就需要政府有關職能部門承擔相應的責任,制定有利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合理有效地扶持和引導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幫助其在國際市場中占據一定的優勢地位,使其具備國際性的競爭力。在政策的制定、扶持和引導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引導FDI流向高新技術產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外資企業大量增加,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由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可知,國外直接投資會對一國貿易條件產生重要影響,FDI通常都會帶來出口數量的增加,但是,對價格貿易條件的影響則是不確定的。我國目前FDI的問題是大部分國外直接投資的目的是將我國作為生產、組裝、分銷中心,而不是作為研發中心。因此,我國FDI投資的增加雖然為我國高新技術產品收入貿易條件的改善做出了貢獻,但是,這主要是因為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數量的增長帶來的,而不是價格貿易條件的增長帶來的。憑借廉價勞動力資源吸引外資,增加出口帶來的貿易條件的改善是不具有持續性的,由此吸引而來的FDI隨時會因為其它國家更廉價的勞動力而轉移至它國。因此,在利用FDI上,我們要注意引導外資將研發中心轉移至我國,這樣通過溢出效應既能提高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整體技術水平,提高生產率,使要素貿易條件改善,又能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創新含量,改善價格貿易條件,還能減小高新技術產品需求的價格彈性,使收入貿易條件改善。可以通過對在我國進行高水平研發活動的國外直接投資給予稅收優惠、研發資助等措施鼓勵外資的創新活動。
但是,應當強調的是,對于一國來說,采取鼓勵外資投向高新技術產業的方式改善貿易條件只能治標不能治本,一國貿易條件的改善根本上還是要依靠該國自有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因此,更重要的是采取措施、制定相關政策鼓勵本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2)鼓勵本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扶持高新技術中小企業。高新技術的顯著特征就是創新性,而在當今電子技術與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情況下,單個人的創新能力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通過降低高新技術產業的進入門檻,如配合以交易成本較低的金融市場、便捷的原材料市場、靈活的人才市場、暢通的信息渠道和有效的評價體系,個人的創新潛能就可以轉化為真正的高新技術中小型企業。
保證“優勝劣汰機制”的有效運作。在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發展平臺的同時,還應注意保證“優勝劣汰”機制的有效運作。高新技術產業內部同樣也有技術創新和升級,高新技術產品功能、能耗、應用價值等方面都存在顯著的差異。一國要想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就必須鼓勵競爭替代,這樣才能適應國際市場變幻莫測的需求變化,才能不斷提高技術創新能力,進而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競相創新、共同發展。
推動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將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二者結合起來看,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指產業成群、圍成一圈集聚發展的意思。也就是說在一定的地區內或地區間形成的某種產業鏈或某些產業鏈。產業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產業的高集中度,這有利于降低企業的制度成本(包括生產成本與交換成本),提高規模經濟效益和范圍經濟效益,提高產業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也不是新鮮事物,如美國的硅谷,就是典型意義上的成功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通過政策引導,鼓勵特定優勢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化發展,從而增強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生產的穩定性,在生產成本、原材料供應、產品出口渠道和價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競爭優勢,從而改善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的貿易條件。
(3)建立穩定的匯率兌換預期
穩定本國匯率,并使之保持穩步上升的態勢。一些發展中國家往往通過本國匯率貶值的措施來增加國外對更廉價的出口產品的需求,改善收入貿易條件。但是,這種貿易條件的有效性受到需求彈性的限制,有些產品價格的下降并不能帶來出口量的上升,或者出口量的上升無法彌補產品價格下降帶來的損失。需求彈性的限制會隨著產品技術含量的增加而下降,創新產品面臨的需求彈性的限制是最輕的。而保持匯率穩定,并使之保持穩步上升的態勢有利于樹立本國出口廠商的信心,一方面,出口高新技術產品面臨最低的需求彈性限制,因此,不需要降價以增加出口數量;另一方面,本國匯率穩中趨升還能使出口廠商得到更多的本幣收入,這有利于穩定高新技術廠商的民心,使其更有動力進行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發。
2、基于高新技術企業角度的政策建議
政府的政策支持只能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發展的平臺,同樣的平臺會因為其中主體的不同而發揮不同的作用。因此,高新技術企業自身必須從實際出發,開拓創新,以改善自身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
(1)推廣勞動節約型技術進步
推廣勞動節約型技術進步帶來的高新技術出口部門的經濟增長。根據經濟增長的理論分析,資本密集型部門的資本節約型技術進步會導致該種出口產品的貿易條件惡化,而資本密集型部門的勞動節約型技術進步則可能使得該種出口產品的貿易條件改善。一般來說,高新技術產品所在的部門其資源屬性為資本密集型。因此,高新技術企業增長過程中應該重視勞動節約型技術進步,以改善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的貿易條件。
(2)持續技術創新
持續的技術創新是獲取全球化競爭優勢,保證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手段。國際市場上產品的科技化競爭日益激烈,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技術創新活動已經成為參與全球化科技競爭的重要優勢。高新技術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要充分依托科技、人才、信息等資源優勢,實施持續的技術創新,不斷的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只有這樣,高新技術企業才能推動其產品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從而取得其在國際市場貿易交換中的競爭優勢和長遠供應地位。其關鍵手段是增加企業的研發投入,近年來,我國外貿領域的高科技投入雖然有較大增長,但是與發達國家比較起來仍有很大的距離。我國科技投入的嚴重不足,極大阻礙了我國知識經濟的順利發展和外貿的良性循環,也不利用貿易條件的改善。因此,高科技企業應該注意挖掘、培養研究人才,加強產學研的結合,從而培育自身的創新能力,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
(3)加強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
在當前國際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任何企業都不可能閉門造車。因此,高新技術企業要實現持續的技術創新,必須主動與國際社會接軌,積極參與重大關鍵高新技術的國際合作研究、開發與交流,充分利用國際先進技術,將引進、消化、吸收與創新相結合,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獲取制勝國際市場的核心競爭力。在具體操作中,可以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進行高新技術企業的跨國經營。實施走出去戰略、建立和發展高新技術企業的跨國公司,這是高新技術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國際分工的現實需要。當代經濟中國際貿易的主體主要是跨國公司,隨著國際市場合并趨勢的進一步價錢,跨國公司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力量。因此,我國高新技術企業應該重視全球資源的整合,通過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從而改善貿易條件。
參考文獻:
[1]王良行.上海貿易條件研究(1867-1931).近代史研究, 1996(3)
[2]王明益.中國貿易條件改善的途徑選擇及比較優勢的動態化.商場現代化, 2006 (7):23-24
[3]崔津渡,李誠邦.中國對外貿易條件:1995-2005年狀況分析.國際經濟合作, 2006 (4):27-29
[4]羅忠洲.匯率波動的貿易條件效應研究.上海金融, 2005(2):39-41
[5]段國蕊.對我國比較優勢產業貿易條件的分析.山東經濟, 2006(1):148-151
[6]趙瑞芬,崔海英.我國貿易條件惡化如何改善.經營與管理, 2005(5):31-32
[7]張燁.我國制造業的要素貿易條件變化與比較優勢分析.福建論壇, 2004(1):32-34
[8]黃瑞芬,孫兆明.人民幣實際匯率與貿易條件的實證研究.國際貿易問題, 2005(7):122-126
[9]湯建光.外資流入部門的結構特征與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的關系.經濟問題探索, 2008(11):51-55
(作者單位: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商學院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人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