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總結既有理論提出一種衡量金融監管有效性的新的方法——金融監管指數分析方法,并基于這種方法對日本金融監管的有效性進行總體的衡量和判斷。本文的研究認為,2000年-2009年,日本的金融監管指數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說明過去十年日本的金融監管質量是逐步下降的,日本的金融監管已經不能適應其金融業的發展。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日本應該注意保持金融業的效率性和安全性的平衡,并密切關注其金融監管指數的變化,防范金融風險。
關鍵詞:金融監管指數 金融監管有效性 衡量
日本經濟高度發達,國民收入很高,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日本的服務業,特別是銀行業、保險業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首都東京不僅是全國第一大城市和經濟中心,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和服務中心。日本于1996年實行了以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為主要內容的“日本版的金融大爆炸”之后,緊接著日本又于2000年成立了金融服務廳,建成了統一監管組織架構,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日本金融業混業經營的局面。那么,2000年以來,日本的金融監管有效性如何?金融監管質量是提高了還是降低了?下文通過總結既有理論提出一種衡量金融監管有效性的新的方法——金融監管指數分析方法,并基于這種方法對日本金融監管的有效性進行總體的衡量和判斷,最后給出了政策建議。
一、金融監管指數分析框架的構造及建立
從監管目標來看,世界三大監管組織都制定了各自領域的監管規則,具體如下表所示:
從上表可以看出,銀行監管過程較為強調安全性和公平性,證券監管強調安全性、效率性和穩定性;保險監管強調安全性和公平性。之所以銀行監管和保險監管不加入效率性指標,主要因為效率性和安全性存在矛盾,特別對于銀行業來說,由于存在系統性風險的傳染主要載體,所以各國一般較為避諱提金融效率問題。但由于發展經濟是各國的首要目標,而一個有效率的金融體系是經濟發展的必要因素,所以,總結起來,金融監管的目標總體應該包含三個:穩定性、效率性和公平性(蒂米奇·威塔斯,2000)。安全性是指金融監管要確保金融系統的安全,避免金融風險的集聚、擴散和蔓延,效率性是指金融監管要確保金融系統的效率,促進金融系統的發展,公平性是指金融監管過程中要強調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確保公平對待金融消費者,它主要針對金融市場不完備性的三個方面,如下表所示:
雖然金融監管主要有三個目標,但本文認為,公平性目標從屬于安全性目標和效率性目標,因為公平性目標涵蓋于安全性和效率性目標之內,假如一國金融業未實現公平性,則從長期來看,該國金融業的安全性和效率性都會受到損害。
根據金融監管的這兩個目標,我們構建了一套金融監管的指標體系,具體如下表所示:
一般來說,金融體系的安全性將直接影響宏觀經濟的穩定,所以本文在指標體系的設計中引入了代表宏觀經濟穩定的三個指標:通貨膨脹率、CPI、銀行不良資產比率來代表金融體系的安全與穩定性。而金融業效率主要包括銀行的效率和股票市場的效率,所以,本文引入了四個金融效率指標:銀行存貸比、銀行一般管理成本、銀行收入成本比和股票市場交易額占GDP比重來代表金融業效率。
由于安全性目標和效率性目標存在替代關系,且這兩方面的因素受各個經濟或金融指標的影響,而這些指標由于單位和性質的不同,無法直接進行橫向比較,所以我們需要將這些不同質的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Analysis)挑選出對金融監管指數影響最大的幾個主要因素、并確定這些因素在金融監管指數中所占的權重,計算出金融監管指數。最后通過比較金融監管指數的變化來進行金融監管有效性的衡量。
二、日本金融監管指數的建立及金融監管有效性的衡量(2000——2009年)
為了計算金融監管指數,必須對其所包含指標的基本數據進行收集和整理。我們選取了日本2000年-2009年的金融業安全性和效率性指標相關數據,各數據計算方法及來源如下表所示:
由于主成分分析需要各指標之間同向,所以給通貨膨脹率、CPI、銀行不良資產率、銀行一般管理成本、成本收入比加上負號,并將數據進行標準化,如下表所示:
根據前一部分對金融監管指數各影響因素的分析,運用主成分分析法確定各影響因素的權重。通過方差解釋程度表(表7)我們可以看到,前2個因子對于總方差解釋程度達到80.156%,根據累計方差大于75%的原則,故選取前2個因子代替所有7個因子進行估計。以前兩個因子反映金融監管的總體情況,用Y1、Y2表示,每個主成分變量都是7個標準化變量的線性組合,其表達式為:
Y1=0.851*Z'1+(-0.04)*Z'2+(-0.126)*Z'3+0.678*Z'4+(-0.929)*Z'5+0.705*Z'6+(-0.97)*Z'7
Y2=(-0.29)*Z'1+(-0.821)*Z'2+0.871*Z'3+0.651*Z'4+(-0.264)*Z'5+(-0.235)*Z'6+0.204*Z'7
然后將標準化的原始數據矩陣與貢獻程度向量相乘得到各主成分得分,最后將各主成分得分按照其方差貢獻率加權平均得到綜合得分(即金融監管指數)。如下表所示:
三、研究結論及政策建議
如上圖所示,2000年-2009年,日本的金融監管指數總體呈現大幅下降趨勢,其中2000年-2004年,日本的金融監管指數大幅下降,2004年-2005年,日本的金融監管指數開始企穩回升,但2006年以后,日本的金融監管指數繼續呈現下跌趨勢。這說明,1996年實行了以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為主要內容的“日本版的金融大爆炸”之后,雖然日本于2000年7月成立了金融服務廳,建成了統一監管組織架構,但總體來說,日本的金融監管水平不能符合其金融業的發展要求。2002年日本的“激烈”的金融結構改革方案只是取得了短期的效果,表現在金融監管指數上,2004年-2005年,日本的金融監管指數開始企穩回升,但總體來說,這一改革收效甚微,對日本金融監管質量的改善并未見到很大的效果。
綜合本文得到的理論和實證研究結論,結合當前的形勢和日本金融監管的現狀,我們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1、日本的金融監管與其金融業發展是不相符合的,在今后,日本應該進一步對其金融監管進行改革,一方面應該對其金融業的效率性進行限制,主要是限制金融業混業經營的程度,另一方面應該注重加強金融業的安全性,主要是出臺嚴厲的金融監管政策,防范金融風險。
2、日本應該密切關注其金融監管指數的變化,在金融監管指數呈現下跌趨勢時,應該立即采取措施,加強其金融監管力度,確保金融業的穩定,進而促進經濟的發展。2000年以后,日本的金融監管指數呈現下降趨勢,日本于2002年推出了“激烈”的金融結構改革方案,但僅僅取得了短暫的效果,2004年-2005年日本的金融監管指數開始企穩回升,而日本并未推出進一步配套跟進的金融監管改革措施,致使金融監管指數進一步下跌,導致日本經濟長期萎靡不振。
參考文獻:
1.蒂米奇·威塔斯,2000.金融規管——變化中的游戲規則[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2.秦宛順,靳云匯,劉明志,1999.金融監管的收益成本分析[J].金融研究(10)
3.葉永剛,張培,2009.中國金融監管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金融研究(4)
4.江春,許立成,2005.金融監管與金融發展:理論框架與實證檢驗[J].金融研究(4)
5.Robert Pringle, 2010. How countries supervise their banks, insurers and securities markets 2010[M]. Central banking publications.
本文受到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金融監管制度優化設計研究”(項目編號:09&ZD037)、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基金“中國金融發展中的創新與監管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0JJD790011)以及中央財經大學“211工程”三期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各國金融監管比較研究”的資助。
(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