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指出,信用是現代市場經濟的生命,是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一個必具要素。三鹿“毒奶粉”事件,地溝油大規?;亓鞑妥朗录?,總價23億元的吉林省宇松鐵路被曝嚴重質量問題等等,中國企業的誠信不斷被拷問,很多人對此已習以為常。但是,有些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來中國后“入鄉隨俗”,如跨國公司行賄、非法避稅、壓低勞工標準、產品安全不達標等問題,也并非鮮見。事實提醒我們有必要對企業的失信或守信行為進行認真分析,才能對癥下藥,促進我國企業信用水平的明顯提升。
關鍵詞:企業信用 征信體系 制度建設
一、企業失信行為的泛濫不能簡單的歸結道德淪喪
按照經濟學的假設,每一個在市場中的個人都是有限理性的經濟人。當信息不完全,市場不確定,制度存在缺陷時,經濟人就有了投機取巧的機會主義動機,通過不誠實或欺騙來達到更有利于自己的目的。失信行為的泛濫不能簡單的歸結為普遍性的道德淪喪,而是損人利己的行為得不到現有制度的懲罰或懲罰不夠。
企業違約是失信的一個重要表現。就研究違約的微觀機制而言,成本——收益模型是一種具有較好解釋力的經濟學模型。該模型的基本思路是,當企業從事違約失信或經濟詐騙活動的預期收益比其成本或風險大得多時,它就具有從事違約活動的動機和激勵;當潛在的收益足夠大時,它們就會“鋌而走險”,這是產生違約的微觀機制。當企業誠實守信的預期收益比其成本或風險大得多時,它們就有守信動機和激勵;當誠信潛在收益足夠大時,它就可能“誠實終了”。這是激勵誠實守信的微觀機制。
企業守信成本是指企業堅持誠信經營所支付的一切費用,如保證產品質量、實現承諾、召回不良產品、以及服務支出、廣告支出、教育支出等,企業失信成本指失信經營所帶來的損失,具體包括信譽喪失的損失,主要包括市場份額縮小、投資者不愿投資或抽回投資、員工的忠誠度降、失去與其他經營者合作機會等,受到制裁等造成的損失,主要包括不履行合同支付違約金,因商標侵權、專利技術侵犯、偷稅逃稅、走私販私、浪費社會資源、環境污染等受到社會有關部門嚴厲制裁的支出等。
二、企業失信時間模型分析
在企業違約的成本一收益分析基礎上,可以構建企業失信時間模型。
總體來講,企業失信行為的單位時間內,成本和收益水平是時間的函數。由于采取不誠信經營行為,其收益水平在企業經營的初期即可達到較高水平,隨后會進一步增加。但隨著企業不誠信行為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收益水平會停止增加并開始下降。在某個時點,也即企業不誠信行為被社會了解到某種程度或受到某種處罰時,其收益水平會大幅度下降,嚴重的失信行為甚至會失去收益能力。如南京冠生園過期月餅餡事件不僅導致聞名全國的百年老字號企業冠生園停業破產,還引發了整個月餅行業的信用危機。無論公司有什么樣的理由解釋不誠信行為,人們都無法給予原諒。因為信譽很脆弱,它經受不住一次良心的違背。企業通過長時間的經營才能建立信譽。擁有信譽時間越長久的企業越受人們信任。但是無論企業的信譽保持了多久,只要有一次不誠信行為,就會擊垮多年的誠信形象。不誠信給企業的傷害一般是致命的,即使能夠勉強渡過危機,也要用更長久更巨大的努力去愈合這道傷口。
三、守信的結果是長期獲利,失信的結果是長期損失
社會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的設計,是以經濟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為假設前提的。在設計時,應考慮到信用就是資本的一種存在形式,在信用活動和信用關系時,會相應地產生信用收益和信用成本,所以要盡可能的提高失信成本并增加守信收益。在建立社會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后,守信的結果是長期獲利,失信的結果是長期損失。
根據委托-代理理論,我們假定有兩個當事人。一是委托人(principa1),另一個是代理人(agent)。作為代理人的誠信和違約決策函數可以采用誠信——違約決策樹模型。假定信息不對稱和信息不完備,委托人和代理人進行反復博弈,那么就會出現企業違約的誘因,即企業為了獲得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理性違約。
當出現違約誘因時,企業可以選擇誠信或是違約。如果它選擇誠信,它將獲得的報酬是正常的合同履約收入R0和將來交往的長期獲利R1,以及良好的企業信譽優勢R2。企業信譽優勢是一種函數,它與企業的聲譽和道德規范有關,也與社會風氣和社會贊譽有關。
企業守信的預期函數可以表示為如下方程:
EU1=U[R0+R1+R2]
從企業守信的決策樹模型,我們認識到,從微觀機制上增加企業守信的基本思路是,必須大幅度提高良好企業的信譽優勢R2,即對守信企業要給予各種非物資獎勵,使企業在市場中獲得美譽從而增強自己的競爭力;大幅度增加長期獲利R1。通過建立湖南省信用信息系統,將企業守信信息記錄在案并且長期保存,將守信信息廣泛傳播,使該企業長久地獲得未來與他人交易獲利的機會,從而使得未來收益R1變大,誠信自然而然的結果就是獲得長期利益。
如果企業選擇違約,它將獲得因違約而得到的合同標的收入R0,但同時也將付出各種成本,成本主要包括兩個部分: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顯性成本主要指違約的直接投入W1;隱性成本由多種因素決定,主要包括政治處置成本(政治成本)W2、經濟處罰成本(經濟成本)W3、精神或名譽損失(道德成本)W4、未來收益損失W5等。
企業違約的預期函數可以表示為如下方程:
EU2=U[R0-W1-W2-W3-W4-W5]
從企業違約的決策樹模型,我們認識到,從微觀機制上減少企業違約的基本思路是,必須大幅度提高當前違約的違約成本(包括W2、W3、W4),從而大幅度降低違約收益。同時,建立企業信用信息系統,將企業失信信息記錄在案并且長期保存,將失信信息廣泛傳播,使該企業長久地失去未來與他人交易獲利的機會,從而使得未來收益損失W5變得無限大,失信的結果就是長期損失。
四、關鍵是要建立社會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
建立社會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一方面使守信者得到獎勵,同時使失信者得到懲罰。社會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是社會信用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是運用行政法律手段、經濟手段和道德譴責手段,維護、激勵和支持市場經濟活動中守信者,懲罰失信者,將有嚴重經濟失信行為的企業和個人從市場的主流中剔除出去。行政法律手段主要是指政府職能部門采取的手段。稅務、工商、法院、海關等機關,通過社會賦予的公共權力和合法程序,對經濟個體進行激勵或懲戒。對于守信個體則可以提供各種便利。政策可以向誠實守信的企業和消費者傾斜,間接降低他們獲取資本和技術的門檻。僅有對于守信行為的激勵是不夠的,還必須要對失信行為進行懲罰,否則也會產生“逆向選擇”。對失信的企業和個人,政府職能部門可以實施各種限制或懲罰。
社會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是承擔鼓勵(和打擊)各類經濟守信(和失信)行為任務的主體。守信激勵機制的主要功能是維護守信者的利益,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對誠實守信者進行精神上和物質上的獎勵。失信懲戒機制是對失信者進行報復性打擊,使人們不敢輕易對各類經濟合同或書面承諾違約,讓不講誠信的企業和個人不能便利地生存。在實施懲戒中,既要合法,還要符合市場規則。從作用上看,社會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要起到對所有經濟類型的守信和失信行為進行獎勵和懲罰的作用。對守信者,進行實惠地獎勵,加大守信者的信用收益,起到對潛在失信者的示范作用。對失信者,圍繞經濟性質進行處罰,間接地進行道德譴責,擴大市場對守信和失信的態度反差。從效果上看,社會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不僅是對守信者的獎勵、對失信者的懲罰,更重要的目的是對潛在失信者的震懾和威懾,將失信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對失信行為產生事前的約束。同時,失信懲戒成本應盡可能的低。這樣,失信懲戒機制才能徹底發揮對信用交易市場秩序的維護作用,并通過實質性打擊和威懾的方式減少市場上的各種失信行為,保障市場公平競爭,從而有助于提高企業信用交易的成功率,降低交易費用。綜上所述,信用激勵懲戒機制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主動打擊經濟失信行為。即不考慮失信者是否愿意,甚至可以在失信者不知情的情況下,信用信息系統就將其不良信用記錄下來,并允許失信者未來的交易方和發生聯系的企業和個人在合法的前提下取得,并自行判定是否與失信者進行交易。
二是在社會上全面滲透。指失信者行為的記錄是全國性的,對失信者行為的查詢也是全國范圍的,失信者在全國范圍內受到限制,避免有些失信者變換地方,提高失信成本,從真正意義上提高社會道德誠信意識。
三是使失信者守到經濟性懲罰,在若干年喪失各種便利。要形成失信懲戒的社會震懾力,將市場主體的失信動機消滅在萌芽之中。對于已成為事實的失信行為,要在相當長的受罰期間內,使失信主體不能進入市場的主流,從而加大失信主體失信的成本。
四是潛移默化地改變社會文化、社會資本狀況;
五是具備對誠實守信者進行獎勵的政策傾向性。是指將優良的信用記錄積累下來,給予守信者較高的信用評分或資信評級,使守信者獲得可觀的無形資產,使金融機構和廠商給有優良信用記錄者以傾斜。
六是可能由民間進行投資并操作,采取市場檢驗和淘汰機制;
七是非司法、刑事處罰性質,但也非道德譴責;
八是打擊并不著眼于使失信者的道德水平提高,盡管在效果上很相似,但實質不同。
參考文獻:
(1)金康,偉陳琪. 民營企業誠信經營的成本與收益分析.鄉鎮企業研究[J].2004,(5):54-55.
(2)杜煒. 用誠信鏈改造價值鏈.企業文化[J].2005,(1):85-85.
(3)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企業誠信建設課題組.推進實踐施企業誠信建設的關鍵一關于企業誠信建設的調查.施工企業管理[J].2005,(2):23-24.
(作者單位:湖南大眾傳媒學院經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