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資本市場疲軟,熊市當道,社會各界紛紛把資本市場下跌的原因歸結為市場融資量過大、過快。甚至連許多專家都一致認為資本市場的過度圈錢是導致市場疲軟的罪魁禍首。本文一方面將2006年以來股市漲跌與市場融資規模進行了對比分析,得出融資規模和市場的漲跌并不是絕對的此消彼長的關系;另一方面闡述了中國經濟離不開資本市場融資功能;為使資本市場走出低迷,文章建議政府和監管當局要平衡資本市場、維護市場的正常秩序和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資本 市場 融資 過錯
2009年8月初,中國資本市場上證指數從2008年的大跌中反彈至3478點,之后持續了兩年多的下跌。特別是今年,受國內經濟走勢預期不明,CPI長期高企,宏觀政策持續偏緊,國外全球債務危機愈演愈烈的雙重夾擊,股市更是出現深度調整,市場新低迭現。截至2011年9月底,上證指數較上年末下跌448.86點,跌幅為15.99%,深證成指下跌2166.22點,跌幅為17.39%,滬深兩市A股總市值23.1萬億元,較上年末縮水3.44萬億元,跌幅達13%。據相關媒體報道,國內公募基金行業已無正收益的股票及偏股型基金,這兩類基金今年的市場虧損已經超過17%,普通的散戶投資者更是損失慘重,有52%的散戶虧損超過30%。
一、股市漲跌與融資規模的關系
面對資本市場的長期低迷,眾多媒體、財經專家紛紛從不同角度剖析市場下跌的原因。其中,中國資本市場融資量過大,抽血過度成為千夫所指的直接原因,事實果真如此嗎?根據歷史數據顯示,中國資本市場2006-2010年直接融資規模分別為:2432億元、7728億元、3396億元、4466億元、10275億元,2011年前三季度滬深兩市IPO融資2305.36億元(同比下降40.11%)。而2006-2010年上證指數年漲跌幅分別為:130.44%、96.66%、-65.4%、79.99%、-14.32%,2011年前9月上證指數跌幅為-15.99%。上述數據可以清楚看出,融資規模和市場的漲跌并不是絕對的此消彼長的關系。2007年,我國資本市場直接融資規模創歷史新高和全球第一,上證指數卻大幅上漲了96.66%。2009年市場融資額達到歷史第二,比上年大幅增加時,上證指數漲幅達到了79.99%。
二、中國經濟不能沒有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
資本市場的功能有很多,比如資源配置、投資融資、價格發現、產權功能、促進并購重組、完善公司治理、促進國企改革等等。筆者認為,對當前而言,中國經濟離不開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原因大致有三:一是調結構離不開資本市場融資功能。中國過去的資源消耗性發展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經濟結構的調整和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建立,亟需大批創新型企業的發展。而創新型企業在初期均脫不了規模小、風險高的特征,離開資本市場的融資支持將難以加快發展。二是推動企業并購重組和產業升級離不開資本市場融資功能。我國經濟發展中由于行業集中度過低帶來了兩大問題:一方面是低水平重復建設過多導致產能過剩;另一方面行業整體競爭實力不足。必須要推動企業加大并購重組力度,促進產業升級轉型。但是,并購重組的巨大資金需求往往是企業自身難以滿足的。根據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大型的并購活動往往需要借助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支持。實踐中,全球大型的企業并購也都是通過資本市場平臺完成的。三是中小企業發展離不開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廣大中小企業融資難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再加上當前宏觀資金面的緊張,離開資本市場融資功能的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將更是難上加難。
三、政府和監管部門的政策取向
既然,資本市場的漲跌并不完全是由融資規模決定的,且中國經濟的發展不能沒有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那么對于資本市場深度調整,廣大中小投資者的損失慘重,監管部門和政府是不是無可作為了呢?筆者認為:事實并非如此。政府和監管部門至少可以做以下三點:
一是要保持資本市場的供求平衡。前面從歷史統計數據說明,市場的大跌非融資之罪。從經濟學的分析來看,道理也很明顯,任何產品的價格都是由供求雙方決定的,股票的價格也一樣。在資本市場上,融資相當于市場的供給,而入市的資金相當于市場的需求。在供給增加的情況下,只有需求不變或變小,價格才會下跌;如果市場的需求能夠消化供給,價格不會下跌;如果需求的增加超過供給的增加,價格反而會上漲。2006和2007年我國資本市場的行情正說明了這一點。既然市場的漲跌是由供求兩方面決定的,那么,在市場不好的情況,我們是應該減少供給,還是應該擴大需求呢?顯然應該是擴大需求,而不是人為控制供給。正如前面分析的,中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而且,能夠進入資本市場融資的企業多,說明我國經濟發展有活力,怎能因為二級市場的波動而扼制優質企業的發展呢。但是,在市場融資規模擴大的同時,國家必須要積極擴大入市資金渠道,提高入市資金規模,而不能只擴大供給不增加需求,否則市場的供求平衡被打破,市場也難以保持穩定。
二是要維護資本市場的正常秩序。稍有點理財知識的投資人都知道,風險和收益是成正比的!要想獲取資本市場的高收益,就必須要承擔資本市場可能帶來的高風險。就像每個證券營業部里寫的“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投資者不能賺錢就歡天喜地,賠本就哭爹罵娘。但是,這一切都要基于市場秩序公平合理的基礎上。因此,監管部門的核心任務就是要維護市場的正常秩序和公平交易。首先,要嚴厲打擊內幕交易和違法操縱股價行為。不能公司一有好消息就是一小部分人先買一步,大賺特賺;也不能一有壞消息,又是一小部分人先行一步清倉,避免虧損;更不能讓市場莊家通過惡意炒作操縱股價賺的盆滿缽滿,讓廣大的中小投資者接市場的“最后一棒”。如果市場各種內幕交易和違法操縱橫行,市場秩序混亂,最終受到損失的必將是廣大的中小投資者。其次,要建立完善的證券民事司法救濟機制。如果投資者的損失由于市場正常下跌造成的,當然應當是買者自負。但是,如果是因為公司造假,虛假披露或者市場惡意操縱導致投資者的損失,廣大的中小投資者應該能夠擁有通暢的司法維權渠道,并得到必要的損失補償。只有這樣,廣大的中小投資者才敢于進入資本市場,資本市場的發展才有了最根本的資金需求保障。
三是要努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一方面,要嚴把資本市場入門關,在上市發行審批環節,把那些質量不好的企業,甚至是企圖造假上市的企業拒之門外;另一方面,要完善退市制度,對市場上的垃圾股、空殼公司要堅決予以清理。只有上市公司質量提高了,投資者才不擔心在二級市場“踩到地雷”。只有這樣,中國的資本市場才有長期投資價值。也只有這樣,中國的廣大投資者才敢于長期投資中國的資本市場,并分享國民經濟發展的好處。
面對市場大跌,作為監管部門不能因輿論壓力而人為的去控制資本市場融資。保持市場平衡,擴大入市資金規模,是政府的決策范圍,監管部門可以積極推動。而監管部門最應著手做的事,就是全力維護好市場的正常秩序,這也是對投資者權益的最大保護。我想,這就是資本市場里的“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監管的歸監管”原則。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湘西州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