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融生態評估——衡陽個案
(一)縣域金融生態評估指標體系
良好的金融生態包括穩定的經濟環境、完善的法治環境、高效的行政環境、和諧的信用環境以及規范的金融運行等方面,以衡陽市各縣(市)為樣本,將縣域金融生態評估指標體系分為3個層次,項目層由5個指標組成,子項目層由12個指標組成,原始指標層由60個指標組成。
(二)縣域金融生態評估得分
根據2010年各縣(市)經濟發展指標,采用表1所示的金融生態評估指標體系,依據層次分析法確定項目層和子項目層指標的權重(信用環境、經濟基礎、司法環境、行政環境、金融服務環境所占權重分別為30%、20%、17%、17%、16%),再由下而上逐層進行計算和匯總,綜合評估得出各縣(市)金融生態分值(見表1)。所采集的數據來源于當地各部門,其中法治環境和信用環境個別指標采用專家問卷調查。
二、金融生態與經濟發展比較分析
結合七縣市縣域金融生態發展現狀,根據縣域金融生態評估指標分析,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縣域金融生態主體:金融組織體系不健全,金融主體弱小,服務品種單一
縣域金融組織體系不健全。一是組織體系銀行多,證券機構少。目前七縣(市)金融機構一般只有部分國有商業銀行分支機構、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而保險機構,股份制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等其他類金融機構數目不多。今年耒陽市、常寧市新設了兩家村鎮銀行機構。二是網點分布城鎮多,農村少。1999年以來,國有商業銀行從縣域市場退出的趨勢明顯,縣域金融機構呈現不斷萎縮的態勢,農村金融服務網點370家,占全市金融機構營業網點的40%,耒陽市、常寧市分別還有一個鄉鎮屬于金融服務空白點。三是金融服務傳統業務多,創新產品少。即使保留下來的縣域國有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其服務面也非常狹窄,產品傳統、單一,不少已成為實際上的“大儲蓄所”,在產品開發、業務創新和金融服務方面等存在薄弱環節,縣域融資渠道較為單一,過多依賴于銀行信貸,農村偏遠地區存取款、匯兌、結算仍不能滿足需求。全市農村地區共布放ATM機79臺,履蓋43個鄉鎮,占全市鄉鎮數的23.5%,布放POS及電話支付終端2853臺,履蓋343個自然村,只占全市自然村數的7%。
2、縣域金融生態調節機制:發育不全,培育不足,自我調節機制失靈
雖然基層人民銀行職能定位為促進縣域經濟金融發展及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提供支持,但人民銀行縣支行在落實貨幣信貸政策,推動城鄉金融服務一體化發展上,在農村支付環境、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等方面還難有很大的作為,傳導貨幣政策的功能和調節金融的作用均十分有限?;鶎鱼y行監管部門基本從縣域撤退,沒有設立辦事機構,從縣域金融監管的現狀來看,也是重審輕監、重查輕罰、重救助輕防范,對金融市場的培育作用有限,民間金融如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得不到充分發展。近兩年國有商業銀行采取信貸審批權上收,絕大多數縣級支行信貸發放權限大大縮小。這最終導致基層國有商業銀行缺乏自我調節功能,成了單純吸收存款的機構,使本來就積累不足、缺乏資金的農村資金被抽走,投入到大中城市。長期以來,郵政儲蓄以其郵政代辦點遍布鄉村和辦理郵政匯款的優勢,將農民出售農副產品的資金和外出打工人員匯回的資金,最大限度地吸收并逐級上劃。
3、縣域金融生態環境:經濟基礎相對薄弱,執法效果不佳,信用和制度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
經濟環境:結構性問題突出,區域間不平衡,農村經濟實力滯后,經濟發展緩慢。當前縣域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第一產業比重明顯偏高,第二產業業比重過低,第三產業發展緩慢,2010年,七縣(市)農村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只有全社會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的1/3,農村居民純收入為7200元,只有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4200元的一半。城鎮化率最高的為衡陽縣47%,也未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法制環境方面,存在“兩高一低”,在債權保全、資產接收、資產處置過程中稅率過高;金融案件訴訟費過高;法院判決執行難度大,資金收回率低。目前在尊重和保護銀行債權人利益方面的法律制度還不盡完善,如《破產法》在清算程序上銀行排在最后,《刑法》對有意通過提供虛假財務資料騙貸的企業的刑事責任沒有明確規定等。高院關于只要證明抵押住房是自住用的生活必需品,銀行不得對其處置拍賣的司法解釋,可能增加銀行貸款風險。
信用環境方面,存在現有的信用評估體系對債務人約束力極其有限,縣域企業誠信意識淡薄,少數企業通過改制、破產、抽逃、轉移等方式逃廢金融債務的現象,而政府對逃廢金融債務行為制裁力度不大,對當地社會信用環境造成了十分不良的影響。地方政府甚至帶頭失約,行政事業單位和國家公職人員拖欠銀行貸款情況仍較為嚴重。
制度環境方面,存在擔保、評估、公證等中介機構不足的問題。一是擔保機構規模偏少。全市七縣市只設立了3家擔保公司,注冊資金低于1億元,擔保貸款總額只有5億多元。二是中介服務人才匱乏,且分布不平衡。全市各縣(市)中每萬人注冊律師數最高為0.33,最低為0.19,每萬人注冊會計師數最高為0.42,最低為0.15。三是擔保手續繁瑣、費用偏高、風險補償機制尚未建立,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金融對縣域經濟的支持。
三、促進金融生態建設與縣域經濟和諧發展的建議
(一)改善銀、政、企關系,創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政銀企之間應結合自身特點,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要求,建立平等、互利、互信的新型關系。一是政府著眼于“十二五”規劃,著力于金融生態建設,打造誠信衡陽。二是政府應積極轉變職能,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規范行政執法行為,減少對銀行正常信貸活動的干預,清理減免各類中介收費,建立良好的信用維護機制,健全信用管理體系,樹立誠信政府、誠信社會的良好形象。三是發揮財政資金杠桿的撬動作用,健全財政貼息、信貸風險補償和信貸投入獎勵等金融激勵約束機制、切實化解金融不良資產,創造一個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四是充分發揮政府在市場中的協調作用,通過政策對接、規劃對接、項目對接,建立銀企溝通平臺、使銀、政、企關系更加和諧融洽,形成多方合作共贏的局面,促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全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不斷優化信用環境。一是搭建金融、工商、稅務、公安、法院等部門信息共享平臺,加快信用信息資源聯網步伐,推進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建設,實現社會信用信息資源共享,不斷優化信用環境。二是綜合運用法律、經濟、宣傳、輿論監督等手段,建立和完善社會信用的正向激勵和逆向懲戒機制。進一步營造重信用、講信用的社會風氣,避免集體失信行為。三是建立科學的信用評估機制,推進“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的評選,推廣企業和個人信用報告的運用,鼓勵守信者得到優待、失信者受到懲戒,為信用建設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撐。四是引導信用中介機構適應金融機構產品創新的需要,積極開展中介服務創新,推進會計、律師等各類事務以及動產、不動產評估等中介機構規范發展,推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建設。
(三)創新銀行服務與管理,探索金融支持有效途徑。一是金融部門要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資金實力、發展方向和經營特點進行準確定位,培育符合自身銀行特點和優勢的客戶群,細分市場,健全服務功能,提高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二是結合縣域經濟發展特點,合理下放基層行的信貸審批權限,簡化審批程序,創新審批模式,創新授信評級機制,引導信貸資金投入到縣域經濟,以信貸結構的調整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三是創新信貸產品,推出多種組合形式的聯保貸款,探索發展訂單、提單、股權、收費權、收益權等質押貸款,助推縣域重點產業發展。四是增強農村金融服務能力。切實改善農村支付環境,積極推進新興支付工具的應用,加大ATM機、POS機的投放力度,安裝自動柜員機,發展銀行卡特約商戶,推廣網上銀行,不斷完善農村支付清算基礎設施建設,將現代化支付服務方式利用電子化服務手段向農村地區延伸,提升了農村資金支付效率。
(四)完善金融法律環境,夯實金融生態的制度基礎。改善金融生態環境、促進經濟增長,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從影響金融生態環境的不同因素及不同層面上加以完善與改進,必須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依靠法律的、經濟的、文化的乃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培育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首先是要完善金融法律體系,強化擔保債權的優先受償順序,防止企業借轉制、破產之機逃廢銀行債務。其次,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從維持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全局出發,克服地方保護主義,進一步強化司法公正,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打擊力度,加大對惡意逃廢債務行為的打擊力度和聯合制裁力度,提高案件執結率,增強法律的威懾力。再次,司法機關應主動與金融機構配合,加大依法清收力度,降低執行成本,提高辦案效率,依法維護金融債權,完善金融生態環境和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全市建立“內外環境和諧、金融服務優良、支持經濟有力、互惠互利互贏”的良好金融生態環境,促進地方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課題組長:陽冬發 課題成員:劉尚東、李 偉、蔣俊鋒、陳伯軍 執筆:蔣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