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業單位會計改革一直是近年來會計領域的熱點問題。隨著國內經濟不斷發展和財政體制改革與事業單位改革的不斷深化,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內外環境已發生巨大變化,越來越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這就使得現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勢在必行。
關鍵詞:事業單位 會計制度 改革
一、現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執行中存在的問題
(一)現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與財政預算體制改革不匹配
近年來,我國公共財政體制逐步完善,國庫集中支付、政府采購和部門預算等各項財政和預算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入,現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已經不能滿足新形勢下財政和預算管理的需要。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加強了對財政資金的管理,改變了原有的資金收支渠道,政府采購改革采用直接支付方式,政府采購資金來源多元化等等,都對事業單位會計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現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與構建透明財政、績效財政的要求不相適應,難以滿足實時追蹤財政資金和全面反映單位財務狀況的目標。雖然財政部先后出臺了一些事業單位會計核算有關問題的補充規定,但只是小修小補,不夠系統全面,有待進一步理順和規范。
(二)以收付實現制基礎的會計信息披露不完整
目前,事業單位資產、負債的核算并不能完整地反映資產、負債的實際價值。資產方面: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難以反映固定資產凈值,也使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缺乏會計依據;對外投資核算過于籠統,不利于事業單位對投資項目的管理;有關無形資產核算的規范不全面.對自創無形資產的計價不符合會計理論和實務的最新發展;負債方面:不區分短期負債和長期負債,也不確認與或有事項有關的負債,無法全面反映事業單位的債務情況和償債能力。部分專用基金等有負債性質,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凈資產。
(三)成本核算不完善,不利于加強成本控制和管理
目前,現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缺乏成本核算方面的規定,不利于事業單位加強成本控制、成本管理和績效評價。成本信息是評價績效的一項重要指標,但是,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成本核算內容過于簡單,不能提供合理的成本數據,無法為制定決策、實施監管以及預算審批提供依據,不利于事業單位的成本管理和績效評價。
(四)現行事業單位會計報告體系不完善
現行的事業單位會計報告主要提供預算執行信息,不能完整地反映事業單位的財務狀況、業務活動情況和現金流量狀況,無法滿足財務管理和決策參考的需要,在防范債務風險等方面存在嚴重缺陷。如:一是報告內容不完整,反映的信息過于簡單;二是項目列示不夠科學,影響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三是受國家預算編制時間的影響,其及時性得不到保證。
(五)現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不統一
我國現行的事業單位會計體系中行業會計制度眾多,各項制度之間在存在大量重復的同時,又存在一些原則上的差異。缺乏統一的確認、計量、記錄標準,給使用帶來一定的難度;基建會計游離于整個單位的會計核算體系之外,導致會計報表反映的信息不完整,既不利于單位對基建項目的管理和監督,也不利于事業單位對資產的管理和核算。
二、現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建議
(一)明確目標,逐步構建事業單位會計的框架體系
在滿足預算管理目標的基礎上,逐步實現財務管理和公共受托責任等更高層次的目標。相應地,要逐步構建包括預算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在內的完整的事業單位會計體系。一是完善現行的預算會計。國庫集中收付、政府采購等財政改革帶來了新的核算內容,要求相應的對預算會計科目和會計報告進行調整,使之能夠全面客觀地反映預算執行情況、控制過程及結果。二是適當地引入權責發生制,改革現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和財務報告體系,全面反映單位財務狀況、業務活動,為財務管理及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制定統一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取消行業制度。對于特殊行業,可以在不違背統一會計制度的前提下,制定相應的會計核算辦法。三是加強成本核算,充分反映事業單位履行公共受托責任的效率和效果,為績效預算和績效評價提供依據。
(二)審慎細致,細化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各項工作
1、目標選擇方面。循序漸進,以最基本的預算管理目標為起點,逐步實現財務管理目標、公共受托責任目標。一是細化對預算過程的核算,全面完整地反映預算執行結果及控制情況。從加強預算管理的角度看,事業單位會計應當根據預算管理體制改革的需要,進一步細化對預算過程的核算,不斷完善預算會計報告,由遵從預算轉變為評價預算,實現更高層次的預算管理目標。二是統籌兼顧,處理好預算管理目標與財務管理目標的關系。事業單位預算會計與財務會計的核算基礎不同,前者以收付實現制為主,后者以權責發生制為主。要同時實現這兩個目標,就要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這是改進事業單位會計制度需要解決的一個基本問題。三是加強成本核算,滿足不同層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事業單位會計要從滿足強化公共受托責任的信息需求出發,循序漸進,逐步提供事業單位的成本費用信息,全面反映單位績效、業務成本,按照“先內部、準外部再到外部”的思路,逐步滿足各類使用者對財務信息的需求。
2、會計核算方面。一是分步驟引入權責發生制,實現由收付實現制過渡到修正的權責發生制,并最終實現完全的權責發生制。其重點是要把握引入權責發生制的“度”。現階段在以下方面引進比較適當:計提固定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攤銷、修改對外投資的核算、計提壞帳準備、按照權責發生制確認交換交易收入和費用、引入成本核算概念、引入“待攤費用”和“預提費用”等會計科目;二是根據國庫集中收付等財政體制改革的需要完善相應的會計科目及賬務處理規定;三是取消“基金”的核算。現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中有關“基金”的核算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基金會計”,有些基金項目實質上屬于負債。專用基金的計提缺少客觀依據,應改為據實列支為宜;四是要將基建會計納入會計核算體系,并將與基建相關的核算內容補充進去,同時設計相應的基建報表,以此滿足事業單位內部和主管部門的管理需要和信息需要。
3、會計報告方面。會計報告制度的改革目標是向政府及相關部門、社會公眾提供單位財務狀況、業務活動情況和預算收支情況等信息,全面反映單位公共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為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參考。這既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適應預算管理和有關方面了解事業單位財務狀況及收支情況的需要,又有利于事業單位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第一,同時提供財務報告及預算會計報告,全面反映預算信息、財務信息、業務成果信息。合理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結合我國事業單位特點,不斷充實和完善會計報告披露的內容;第二,改進財務會計報告的內容和格式。如按照“資產=負債+凈資產”的會計等式設計資產負債表,取消收入和支出項目;將原收入支出表改進為業務活動表,設計預算收支表、基建投資表以及相應的附表,強化附注披露等等。
4、配套改革方面。改革要想取得成功,不僅要有完善的會計制度和報告制度,還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良好的公共治理環境、完善的公共財政管理體制等方面強有力的支撐,這就需要建立完善公共管理制度、公共財政制度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同時,要想實現改革目標,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實現手段,那就是推進信息化建設,為改革提供相應的信息技術支持。開發能夠同時生成預算信息、財務信息、成本信息的軟件,減輕人工負擔,減少操作程序,從而降低人力資源成本,也使各項更高層次目標的實現成為可能。
總之,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事業單位經濟活動越來越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需要逐步完善和改進事業單位會計,以滿足日益發展的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的需要。同時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推進的過程中,要立足我國國情,合理借鑒國際經驗,科學謀劃,分步實施,穩步推進。
參考文獻:
[1]張征.淺談事業單位的內部成本核算.中國科技信息 2007
[2]潘海霞.現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之我見.經濟師 2009
[3]趙丹彤.關于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的幾點建議.北方經貿2009
[4]劉允媛.淺析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改革.現代商業 2010
[5]吳瑛.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的思考.商場現代化 2010
(作者單位:山東黃河職工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