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吸收功能主義翻譯理論的觀點,討論了科技德語翻譯教學的一種新型模式。這種模式主要包含了以下內容:一是改變學生由微觀詞句入手進行翻譯的固有習慣,培養重視語篇把握的宏觀視閾;二是使學生廣義地看待翻譯行為,將寫作與文本編輯技巧的傳授也納入翻譯教學;三是把真實的翻譯材料引入課堂,使學生的學習與以后的工作盡量接軌;四是建立靈活的錯誤評價標準,既要求詞句翻譯的準確性,也強調語用、文化等層面信息傳遞的準確性。
【關鍵詞】功能主義翻譯理論 科技德語 德語翻譯
【中圖分類號】H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20-0001-03
一 引言
不斷深化的國際合作對當今各國的經濟、科技、社會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以中、德兩國為例,數量眾多的在華投資德企不僅為中國帶來了高新技術、資金支持,還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同樣,蓬勃發展的中國也為德資企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僅2010年,德國駐華企業就在上海舉辦了兩次高端招聘會,為本地人才提供了數百個富有吸引力的就業崗位,而其中的譯員一職則尤為令廣大德語學習者向往。由于在華德資企業的業務領域基本集中在制造業及化工行業,德企譯員的工作內容也大體以翻譯產品說明、科技文獻、專業類廣告文案為主,這就對譯員的相關培訓及德語教師的科技翻譯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
盡管翻譯教學早已在外語專業課程及各類培訓中占據了重要位置,但對翻譯教學模式的研究似乎仍未成為顯學。Newmark說:“有很多經驗豐富的職業人員認為翻譯是不可教,也是不可學的。”實踐證明,有針對性的科技翻譯訓練完全可以為學生的就業提供較大的優勢,所以“教授翻譯這樣非常必需又很棘手的科目,既是一門技能,又是一門科學,還是一門藝術,是一個值得討論的、有品位的領域”。鑒于此,本文將嘗試對科技德語翻譯教學的方法進行一些討論。
二 常見的科技德語翻譯教學模式
目前,我國市面上常見的科技德語翻譯教程多問世于20世紀80年代末,編寫思路也與一些21世紀出版的、西方最新翻譯學研究成果的英語翻譯教程有較大差距。傳統的科技德語翻譯教程偏重于羅列,缺乏上下文語句的具體翻譯法,雖有利于增加學生的詞匯與語法知識,但卻很難幫助學生開展更貼近實際工作的語篇翻譯訓練。同時,由于這些教程多提供實例、少總結理論,它們也基本不能為教師的授課方法提供指導。因為新編教材較少,一些專業院校及培訓機構不得不改用國外較新的科技德語讀本作為翻譯課教材及翻譯材料。這樣雖能解決源語文獻的時效性問題,及時更新學生的知識儲備,卻仍不能有的放矢地豐富學生的翻譯技巧,有效地提高他們的科技翻譯水平。
與教材陳舊問題一樣棘手的是科技德語教學模式相對滯后的問題。傳統的“師徒式模式”仍是翻譯教學的主流:教師先介紹一些翻譯技巧,然后向學生布置相關翻譯作業,鞏固學生對該技巧的掌握,最后由教師對作業進行評講并給出參考答案。顯然,這種基于經驗主義的、自下而上(由詞句到語篇)的翻譯教學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系統性與理論性,“重語言微觀現象的轉換技巧,輕語言宏觀結構的把握和轉化”,與實際翻譯工作存在較大距離,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盡管我國的德語專業畢業生與德語自學者數量逐年增加,但是能夠勝任企業工作的職業科技譯員仍然十分稀缺,目前主要由精通德語的技術人員兼任,這充分說明德語科技翻譯教學在很大程度上還未能很好地考慮到企業的需求。面對日益增大的就業壓力,將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作為主要目標的科技德語翻譯教學就更應該以市場為導向,讓學生一走出課堂就能自信地進入職場。
三 功能主義翻譯理論在科技德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
功能主義翻譯理論不同于其他源于德國學界的譯論,它不拘于生澀、高深的語言學、哲學研究,而是理論結合實踐的產物,其倡導者都是在知名大學翻譯系中長期擔任一線教學工作的資深教授。功能主義翻譯派主張譯者將注意力從“神圣的原文”上移開,重視目的文本及其功能,還主張將交際理論、信息理論與接受美學等領域的思想逐步引入翻譯研究的范疇,為后來者打開一片全新的天地,成為目前德語譯學界最有影響的流派之一。
功能派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8226;諾德在《目的性行為——析功能翻譯理論》中介紹了該流派在譯員培訓中的應用:“功能主義途徑是朝著譯者培訓的方向發展起來的,而且譯者培訓至今仍然是功能途徑最有用處的一個主要領域之一。”諾德指出,功能主義有三個特點非常有利于譯者的訓練:重視翻譯綱要、重視源文本分析、對翻譯問題的分類與層次化。翻譯綱要指翻譯委托人對翻譯提出的要求,在科技德語翻譯中,這一綱要通常較為清晰,對譯文的預期功能、讀者等都有詳細的說明,能給譯者的工作提供很大便利。在源文本分析過程中,科技類譯者的工作通常也比文學類譯者的工作輕松一些,因為科技文本的寫作目的及文本類型相對容易確定。基于上述原因,功能主義翻譯理論便十分適于對科技德語的翻譯教學進行指導。
四 科技德語翻譯教學的功能主義模式
為了更好地培養適應企業需求的專業譯者,教師不妨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貫徹功能主義的方法。本文將具體討論如何以功能主義翻譯理論為導向,在科技德語翻譯教學中采取一種新模式。
1.轉變“由下而上”的源文本分析方式,引導學生從語篇層面入手進行翻譯
與傳統的由詞句到語篇的翻譯法不同,功能主義翻譯理論傾向于首先采取宏觀視角,優先研究文本中的文化、語用等層面,隨后才轉到詞匯等細節問題。該理論并不十分強調源文本與譯文本的機械對等,而是要求在準確把握源文本在其文化語境中的功能之后,按照功能對等原則在目標語境中重現這一功能。因此,譯者的首要任務就不再是探究詞句的具體譯法,而是對語篇的文本類型、語域、風格等進行分析,然后才確定自己的翻譯策略。
由于科技德語的源文本通常是功能相對容易辨識的應用文、說明文等,教師可以在訓練中向學生推介功能主義翻譯派代表萊斯的文本類型學說,簡化學生選擇目的文本的文體及語言風格的過程,在譯語語境中更準確地實現目標。根據萊斯的理論,文本的三種基本類型與人際交往的三種基本形式一一對應,可通過語義、語用等多種形式進行判斷區分:一是內容的交際——信息型文本;二是按藝術手法組織文本內容的交際——表達型文本;三是包含說服、勸說成分的交際——操作型文本。
依據上述標準,科技德語翻譯中常見的語篇多數可被歸入信息型與操作型文本,前一類包含操作說明、科技文獻、產品介紹等,后一類包含具有一定專業性的廣告文案等。一旦確定了文本類型及其交際目的,學生便可直接選用相應的翻譯策略。這樣一來,以往翻譯訓練中經常出現的文體不符現象就可大大得到控制,學生語言風格上的隨意性也能隨之減少。通過宏觀的文本類型分析練習,學生應熟練掌握以下策略:翻譯信息型文本時應注重信息傳遞的完整、準確,宜采用清晰曉暢的語言風格,兼顧德語與漢語的不同特點;翻譯操作型文本時應注重分析源文本對其接受者的影響,追求以譯文在目標語言讀者身上制造類似的效果,語言風格的選擇以“有效”為標準,在措詞上不強調亦步亦趨地模仿源文本的具體表達。
2.向學生介紹豐富的翻譯、寫作、文本編輯技巧
在功能派譯學研究者賈斯特#8226;赫爾茲#8226;曼塔里看來,翻譯并不僅僅體現為兩種語言符碼的轉換,更涉及多種復合信息傳遞物在不同文化之間的遷移。因此,她以“翻譯行為”的說法代替“翻譯”,并將改編、編譯、編輯、資料查詢等過程皆歸入了“翻譯行為”。她的觀點與由另一名功能派譯學家弗米爾提出的“目的論”有不少共同之處,兩者同樣倡導為達到翻譯目的、實現功能對等而廣選策略、拓寬思路。這種重視實踐性的譯論十分適于指導科技德語翻譯教學,因為在真實的企業工作場景中,譯者的行業背景知識、文本編輯能力有時與他的語言應用能力同樣重要;要順利實現翻譯目的,文字上的熟練只是基礎。以翻譯產品說明為例,一名富有經驗的譯者完全可以在征得翻譯委托人(企業)同意的情況下,參考本國產品說明的撰寫慣例及譯文使用者的知識水平,對源文本內容進行摘編或補充,更好地實現信息傳遞與服務讀者的目的。在課堂上,教師同樣可以將這類技巧介紹給學生,在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熟悉真實的工作過程。
綜上所述,科技德語的源文本通常具備清晰的功能性,在本文外在形式上這體現在它們大都擁有某種標準格式。而這些格式時常令生活經驗及專門知識有限的學生無從下手,但傳統的練習——糾錯教學模式被實踐證明難以迅速改善此類問題。對此,功能主義翻譯教學卻能大有作為。一旦以“翻譯行為”取代“翻譯”,擴充翻譯教學內容,對目的語中平行文本的研究、仿寫也就自然成為了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功能主義理論,“翻譯技能的培養不是孤立的,必須(也只能)基于讀、寫等基本技能,只強調翻譯實踐的量是不夠的”,“學翻譯首要確定目的語的行文規范。”所以,對教授科技翻譯的教師來說,與其讓學生通過反復錯譯和訂正錯誤的方式,盲目摸索科技德語特定文本格式(如某類產品在公司宣傳冊上的介紹)的較好翻譯法,不如在課堂上廣泛提供例子,直接講解這類產品介紹在漢語中相應文本的特點,讓學生首先學會正確撰寫符合規范的漢語產品說明,然后再通過準確理解德語文本,重新創作出既適應漢語語境,又包含所有重要原始產品信息的介紹。通過這一過程,學生的寫作和翻譯水平都能得到提高。
3.將真實材料作為課堂練習的素材,強調翻譯的“目的性”
功能主義翻譯理論強調語境對譯文的影響,所以翻譯教學最好能融入真實的翻譯場景,使學生習慣于將對文本之外的翻譯工作委托、讀者群等因素的研究也納入到“翻譯行為”中去。在翻譯教學中,學生難以進入企業、工廠進行實地練習一直是困擾教師和學校的一大問題,但是科技德語翻譯教學卻在這方面具有特殊的優勢,即能為德語專業學生開設科技德語翻譯課程的院校,一般都是理工科或應用型大學,本身多與德資企業存在技術合作,有的院校甚至早已與德方簽訂實習基地協議,每年都向企業輸送優秀學生。在這種條件下,教師完全可以將翻譯課堂延伸至企業,通過對翻譯實例的分析明確樹立學生尋求并實現翻譯“目的”的意識。此外,企業對學生翻譯實習的反饋也能為學生調整自己的翻譯策略提供依據。除了直接進入企業,學生還可通過參與教師的翻譯項目形式接觸到真實的翻譯材料,但這種訓練方式要求教師對學生的譯文質量進行全方位嚴格監控,這就對教師的責任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廣起來也相對困難。
與傳統的詞句翻譯練習相比,在真實場景下進行的綜合性翻譯訓練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學生明白翻譯的目的和讀者的期待以后,在做翻譯時就會有動力,有的放矢,有意識地把言外因素考慮進去,從而認識到翻譯是一種有目的的交流,在不知不覺中增強自己的服務意識和責任感。完成任務后,他們會有種實現自我價值的滿足感,培養了職業意識。”
4.建立“統觀全局”的翻譯作業評價體系,既強調詞句翻譯準確,也要求目的傳達無誤
由于信息型文本在科技德語翻譯中占較大比例,以往教師對學生作業的評定也多以詞句翻譯是否準確為主要標準,而對文體、文風等同樣影響譯文接受的問題不太重視。而按照功能主義翻譯理論,“如果翻譯的目的是為了給目的語受眾傳達某一特別的功能,那么任何阻礙達到這一目的的因素都是翻譯錯誤。”據此,教師不妨以“對目的語文本功能的影響”作為評價學生作業質量的主要標準之一,更廣義地定義翻譯錯誤,適當容忍不嚴重妨礙理解及目的實現的詞匯或語法翻譯上的不當,及時指出語用翻譯錯誤及文化翻譯錯誤等過去時常忽略的問題。
五 結論
功能主義翻譯流派的興起原本便與德國高校對譯者的專業培訓有著緊密聯系,其倡導者也極其重視該理論對實踐的指導,因此,中國的科技德語翻譯教學恰好可從中獲得較多的參考與啟發,培養出雙語知識豐富,深諳兩國文化及行業規范的翻譯專門人才,更好地為中、德兩國的科技及經濟合作服務。
參考文獻
[1]李運興.語篇翻譯引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
[2]陶友蘭.翻譯專業筆譯教學的功能主義模式探討[J].上海翻譯,2010(2):43~47
[3]田飛龍.科技德語翻譯技巧[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6
[4]伍小君.“交互式”英語翻譯教學模式建構[J].外語學刊,2007(4):121~123
[5]謝天振.當代國外翻譯理論導讀[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6]楊文革.德漢科技語篇翻譯中的理解及表達[J].德語學習,2007(6):23~31
[7]Newmark, Peter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3
[8]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9]Reiss, Katharina “Type, Kind and Individuality of Text-Decision making in translation” in Lawrence Venuti (eds).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2000:160~171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