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志愿服務在我國飛速發展,志愿者人數與日俱增。青年大學生是青年志愿者活動的主體,充分調動大學生參與志愿者活動的積極性,是發揮志愿活動作用的重要途徑。本文對我國青年志愿者激勵的現狀進行了剖析,并結合激勵機制調查結果,提出了相應的激勵舉措。
【關鍵詞】大學生 志愿者 激勵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20-0014-02
一 相關概念及理論
1.大學生志愿者
《志愿者管理的國際透視》中提出:“志愿服務是一種自愿的、利他的、沒有直接資金回報的活動。”根據本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對象的具體情況來看,文中的大學生志愿者定義為:在正式的組織框架下提供志愿服務的全日制在校大學生及研究生。其內涵有兩個方面:其一,大學生志愿者通過參與有組織的活動提供志愿服務;其二,大學生志愿者不僅包括本、專科生,也包括碩士及研究生博士。
2.相關激勵理論
激勵是指為了達到一定目標而對人施加的影響,即通過物質或精神刺激使人奮發,激發人的內在行為動機,并使人在內在動力驅使下朝向期望的目標努力的心理過程。
激勵機制是指為志愿者提供持續激勵的制度性安排,其目的是促使其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志愿者服務工作。對志愿者進行激勵的方式一般包括經濟激勵方式、個人發展激勵方式和精神激勵方式。
二 大學生志愿者激勵分析
1.國內大學生志愿者激勵的主要形式
第一,政府的政策及法規支持。中國政府把參與“西部計劃”或其他大型基層志愿服務作為就業和國家各級公務員系統錄取的優先條件。
第二,高校共青團渠道。在世界性、全國性、地區性的大規模志愿服務活動中幾乎都由共青團中央、各地方共青團委員會主要負責組織、啟動,主要是通過“共青團中央——各地方共青團委員會——高校共青團委員會——高校志愿者工作部門”的路徑加以實施。高校共青團實施相關激勵舉措,由學校各級學生、工作管理部門通過對志愿者的志愿服務情況進行一定的評價和考評,選出一定比例的志愿者作為學校、學院或班級的“優秀志愿者”等進行表彰,同時作為評定優秀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優秀集體及考察入黨積極分子的重要參考因素。這種激勵主要是激發大學生志愿者服務社會、奉獻愛心、被社會認同的內在需求,也是大學生志愿者服務的不竭動力。
第三,校外非政府組織(NGO)影響。隨著中國NGO的不斷發展以及國外著名NGO的陸續進入,更多有志于志愿服務的大學生開始越來越多地關注校外的NGO,如“綠色和平”組織(Green Peace)、“救助兒童會”(Saving the Children)都成為大學生追捧的對象。聯合國前秘書長科菲#8226;安南認為:“志愿者精神的核心是服務、團結的理想和共同使這個社會變得更加美好的信念。”
2.國外對志愿服務激勵機制的借鑒
美國及西方志愿服務較發達的國家大都認為:志愿服務是非營利服務,但非營利、不索取并不意味著一無所獲。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政府構建了相應的激勵體系。美國志愿服務的歷史很悠久,為美國志愿服務事業積累了大量的理論和經驗財富,使美國志愿服務事業成為美國社會發展的一個支柱。美國對志愿者的激勵,不僅注重精神上的鼓勵,而且還注重物質上的激勵,甚至是金錢上的回報。
三 大學生志愿者激勵機制的調查與分析
為了解大學生志愿者激勵機制的現狀,構建合理的激勵機制。筆者對南京大學、浙江大學、浙江工商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十余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志愿組織走訪調查,通過調查了解到志愿服務的發展狀況和各高校的激勵舉措,對各校500名本科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的樣本數據統計分析,調查結果具體情況如下:
1.參加問卷調查的基本信息
本次問卷調查采用隨機調查方式,訪問對象涉及“985”、“211”高校,本一、本二、本三學生,實際投放500份調查問卷,有效回收492份,并對這492份問卷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從統計可知,問卷調查對象中參加過志愿活動的占63.61%,即在校大學生過半人數參加過志愿服務,25.40%的大學生認為志愿服務是一種社會責任,27.79%的大學生認為志愿活動給人們搭建了一個奉獻的平臺,42.67%的大學生認為這是促進社會進步的公益事業,也有0.04%大學生認為志愿服務是純粹做宣傳的形式主義。也就是說,大部分大學生認為志愿活動是有意義的。
2.激勵需求的調查與分析
從激勵理論、需求層次理論角度分析。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劃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志愿活動的動機、心理需要以及個人需求是否得到滿足,影響著他們參與志愿活動的積極性,這是激勵機制研究的重點。從統計來看,大部分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是有收獲的,他們的需求得到了滿足,但少部分志愿者不能得到滿足,這就影響了他們下次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對志愿活動長效發展是個考驗。大學生很看重服務過程中自我能力的體現和自我價值的實現,這也就刺激了更多鍛煉需求的產生。當大學生志愿者們產生志愿需求時,也就產生了志愿動機,從而付出志愿行為,以此得到滿足,進而又產生新的需要、新的動機等循環激勵。
經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發現,一些高校青年志愿者組織激勵機制的激勵行為和方式不科學,志愿活動缺乏教育內涵,沒有充分發揮志愿服務應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調查也發現一些不錯的激勵舉措。比如,一些高校對大學生志愿者進行科學的考評,并定期對他們進行表彰,組織他們定期進行經驗交流;一些高校通過改革課程設置,使大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參加志愿實踐活動,提高志愿服務和能力;增開與志愿服務有關的課程,通過這些課程對志愿者進行培訓。
四 建立和完善大學生志愿者激勵機制的建議
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經過多年的發展,得到了社會的認可,為促進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建立激勵機制保證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長期深入地開展下去,客觀上也必然促使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規范化、制度化,進而穩步推進、有效開展。可建立三個層面、多個層次的大學生志愿者激勵機制:
1.制訂與高校大學生志愿者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
建立高校青年志愿者激勵機制,需要頒布志愿者活動的法律法規制度,使志愿者活動得到法律的認可。
2.建立并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社會支持網絡
社會方面,對志愿者的服務給予必要的認可和獎勵,激勵那些幫助社會和他人的人,使志愿服務事業持續發展。鼓勵并監督企業支持志愿服務事業,引導社區與毗鄰高校之間的合作。
3.構建公平、正義的激勵機制
高校青年志愿者利用業余時間為社會和他人提供服務,不圖任何物質回報。讓志愿者在活動中感受服務的價值、產生服務的自豪感,需要政府對高校青年志愿者高度重視,建立起公平、正義的激勵機制。
參考文獻
[1]王泓.大學生志愿者行動存在的問題及對應思路[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7(4)
[2]丁元竹、江汛清、譚建光.中國志愿服務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02
[3]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378~379
[4]張德.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