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譯的標準是“忠實”、“通順”,為了達到這一標準,在翻譯過程中就必須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增詞法就是眾多翻譯方法中的一種。所謂增詞,就是在翻譯中添加必要的詞,使譯文的意思清晰無誤,但不能脫離原文隨意增加,它具有一定的規律。本文從語義、結構和修辭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增詞法 英漢翻譯 應用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20-0045-02
在英漢翻譯中,由于兩種語言在表達上有所不同,英語重語法,而漢語重表達,前者強調結構,而后者更注重內容,因此兩者之間有時會產生結構或內容等不吻合的現象,這就需要在原文的基礎上添加潤飾語,包括詞語、句子等,做到詞法、語法以及作者語氣等多方面的統一,這種使譯文更加通順而添加潤飾語的翻譯方法稱為增詞法。增詞法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現從語義、結構和修辭三個方面加以論述。
一 語義性增詞
為了使譯文語義明確,暢達通順,符合漢語的習慣,翻譯中常根據意義上的需要增加動詞、名詞、形容詞、副詞、量詞、范疇詞、動詞時態等,使譯文更貼切,更易于理解。
1.增加動詞
增加動詞是根據意義上的需要,主要是在名詞前增加動詞,使得意思明確。例如:
(1)In the evening, after the banquets, the concerts and table tennis exhibitions, he would work on the drafting of the final communique.
晚上在參加宴會、出席音樂會、觀看乒乓球表演之后,他還得起草最后公報。
(2)He dismissed the meeting without a closing speech.
他沒有致閉幕詞就宣布結束會議。
2.增加名詞
第一,不及物動詞后增加名詞。作為不及物動詞,其有隱含的實際賓語,譯成漢語時往往需要把它表達出來。例如:
(1)Mary washed for a living after her husband died of acute pneumonia.
瑪麗在丈夫患急性肺炎去世后,靠洗衣維持生活。
(2)I don’t drink and I have never played cards.
我不喝酒,也從不打牌。(在動詞“drink”后面增加名詞,句子的意思變得更加明確。)
第二,在形容詞前增加名詞可使句子變得更加完整、通順。例如:
(1)This new type of PC is cheap and fine.
這種新款計算機物美價廉。
(2)A new kind of aircraft—small, cheap, pilot less—is attract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一種新型的飛機正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這種飛機體積不大,價錢便宜,無人駕駛。
3.增加形容詞或副詞
英語中有些形容詞或副詞沒有直接出現,需要根據句意和上下文進行增加,而且在特定的場合,動詞前增補副詞可以讓句子更生動,例如:
(1)A seagull saw the light from my window and darted up to it.
一只海鷗看見窗戶透出的燈光就一下子朝它撲去。(在“dart”前面增補副詞,使譯文更生動,更能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2)Oh, Tom Canty, born in rags and dirt and misery, what sight is this!
啊,湯姆#8226;康第,生在破爛、骯臟和苦難中,現在這番景象卻是多么煊赫啊!
4.增加量詞
第一,英語中的數詞(包括不定冠詞a)與可數名詞往往直接連用,他們之間沒有量詞,而漢語往往需借助量詞。因此翻譯時應根據漢語的表達習慣恰當地增加表示其形狀、特征或材料上的名詞量。例如:(1)a bike 一輛自行車;a typewriter 一臺打字機;(2)a tractor 一臺拖拉機;a mouth一張嘴;(3)a piece of paper 一張紙;a cow 一頭牛。
第二,英語中有些動詞或動作名詞,譯成漢語動詞時常需增加一些表示行為、動作的動量詞。例如:(1)have a rest 休息一下;(2)Herb gave her a sly look.赫伯狡猾地看了他一眼。
5.增加范疇詞
英語中常用一些含有動作意義的名詞表示具體化的概念,翻譯時需增加“原理”、“狀態”、“現象”等詞,以更準確地體現原作的意思。例如:China’s economy is still backward.中國經濟現在還處于落后狀態。(如果按照字面譯的話,則譯為“中國經濟現在還落后”。少了“狀態”這個表示范疇的詞,整個句子就顯得比較生硬。)
6.增加表示時態的詞
英語動詞的時態靠動詞詞形變化或加助動詞來表達。漢語動詞沒有詞形變化,表示時態要靠增加漢語特有的時態助詞或一般表示時間的詞。因此,翻譯時往往需加一些其他的詞。
第一,對某種時間概念作強調時,往往要加一些詞。例如:
(1)I had known two great social systems.
那時以前,我就經歷過兩大社會制度。
(2)The old man had taught the boy to fish and the boy loved him.
原來老頭兒已教會了孩子捕魚,所以孩子很愛他。
第二,強調時間上的對比。例如:
(1)The old man said:“They say his father was a fisherman. Maybe he was as poor as we are.”
老頭兒說:“從前他爸爸是個打魚的。他過去也許和我們一樣窮。”
(2)I was and remain, grateful for the part he played in my release.
我的獲釋是他成全的,對此我過去很感激,現在仍然很感激。
二 結構性增詞
省略是英語的一大特點。翻譯時往往要按照句法上的需要補譯英語中的省略成分,才能使譯文句子意思完整。這種按句法需要而增加詞的譯法稱為結構性增詞。
(1)When I turned around, John was grinning, expectant, studying my face intently to see if he had pleased me. He had.
我轉過身,只見約翰正咧著嘴笑,滿臉期待的神情;他熱切的目光想從我的臉上探明他是否博得了我的歡心。他確實博得了我的歡心。(增補he had后被省略的部分)
(2)She ate little. Food sickened her, and I think much of life too.
她吃得很少;她厭惡食物,我覺得她也厭惡生活。
(3)Courage in excess becomes foolhardiness, affection weakness, thrift avarice.
勇敢過度,即成蠻勇;疼愛過度,即成溺愛;儉約過度,即成貪婪。(增補被省掉的in excess becomes)
三 修辭性增詞
1.在譯文中適當使用成語
成語是廣大人民長期創造、提煉、發展起來的固定詞組,它言簡意賅,形象生動。在翻譯中,適當使用成語,不但可以令譯文結構嚴謹,文字洗練,而且還可使其變得寓意深刻,音調和諧。例如:
(1)The engineer should know what he is looking for before beginning his experiments.
工程師在開始做實驗之前,對想要得到什么,應該心中有數。(know本身的意思是“知道、了解、認識”。在這里,我們靈活地把它譯為“心中有數”。)
(2)It is altogether a mistake to regard science as dry and difficult—much of it as easy as it is interesting.
總之,認為科學枯燥無味,難以攀登是錯誤的,相反,其中許多學科,非但趣味無窮,而且易于攻克。(如果按照字面譯的話,“dry and difficult”應譯為“干燥、困難”。“easy”和“interesting”應譯為“容易”和“有趣”。但如果這樣譯的話,整個句子就顯得枯燥難懂。)
2.增加概括性的詞
在基本譯文的基礎上加上適當表示“概括性”的詞,其目的是使譯文概念進一步明確,而且還可以使上下文的連貫性得到進一步加強。例如:
(1)Unity, struggle, unity through struggle.(《毛澤東選集》第四卷英譯本)
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之手段,達團結之目的。(這是一句公式化的話,引用范圍很廣,單從字面上很難讀懂其意思,但如果加上總括性的詞,如“手段”、“目的”等,則句子就顯得連貫而通順了。)
(2)The frequency, wave length, and speed of sound are closely related.
聲音的頻率,波長和速度三者是密切相關的。
3 增加修飾性的詞
這種增詞主要是從修辭上加以考慮,通過詞的重疊、對偶等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和表達效果,使譯文準確、鮮明、生動地表達原意。例如:
(1)Wash it in water, pick out the small particles, if any.
在水里洗一洗,如果有小粒子,就給揀出來。
(2)These drills want sharpening.
這些鉆頭需要磨一磨。
參考文獻
[1]古今明.英漢翻譯基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劉宓慶.文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3]王志奎.大學英漢翻譯教程[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