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體育課程是學生掌握終身體育鍛煉技能的最好環節,也是影響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形成的關鍵。本文通過對高校體育課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措施和建議,為我國體育發展和全民健身打好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高校 體育課程 改革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20-0057-01
一 前言
體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教育內容,它關系到學生的體質健康和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而體育課程是實現學校體育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體育課程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學生健康為目的的一門必修課程。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著眼于培養學生終身參與體育的意識和行為習慣。目前,我們不難發現,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形式、結構、內容、方法、手段和考核等,過于統一性與標準化,過于強求統一的、舊的、傳統的教育觀念,各地區發展不平衡,這些已無法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因此,為更好地適應體育教學的目標和要求,體育課程必須進行改革,這對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的人才,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二 高校體育課程的改革措施及方法
1.選擇適合高校體育教學目標的教材
為了適應當前教學改革的要求,在體育理論教材的選擇與安排上要有突破性和針對性,應體現體育鍛煉對身體和心理的良好影響,使身體教育與健康教育相結合,而不是健康知識與體育活動內容的簡單拼湊,應強調從體育活動的行為習慣上培養和評估學生的健康素質,達到體育與健康教育內容的真正融合,提高學生的體育意識和體育文化素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決定教學內容的取舍,同時把新理論、新觀念引入教學中,做到指導健身性與文化性相結合,拓寬體育在健身、娛樂、文化、社會等領域的發展,加強健康體質中的健康意義、保健常識以及健身原理的掌握,提高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以拓展體育的功能。因此,課程教材的編寫,必須突破傳統教材模式的特點,體現時代性,編寫出適應高校體育課程目標需要的、實用性強的體育教材體系。
2.高校體育課程內容的設計要充分體現高校體育的價值
高校體育課程內容設計應放在體育課程本身價值選擇上,而價值選擇要建立在對未來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上。21世紀,高校體育改革的重點應在發展“現代人”的基礎上,因此,體育課程內容設計應盡可能地促進現代大學生的身體發展,增進健康、增強體質、全面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理論和技能。體現體育的社會價值,讓所有大學生都能掌握自學自練、自娛自樂、自測自評的科學運動手段和方法。這對推進素質教育,轉變體育教育觀念,培養現代化建設新型人才,促進我國高校體育課程向科學化、現代化方向發展有重要意義。
3.拓展學生的體育意識,加強體育鍛煉效果
在體育教學法中應重視對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目的性教育。高校體育教育是我國整個教育系統的重要環節,因此,體育教學的目的不僅應重視學生在校期間的身體鍛煉及其效果,還要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和習慣。
4.安排豐富多彩的體育教學內容,以適應不同地區體育發展的需要
由于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地理位置、氣候等都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各地區的體育教育不可能按照固定統一的模式去發展,要根據地區、風俗習慣、經濟水平等的不同,安排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教學內容,使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能夠適應不同地區體育發展的需要,并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在體育實踐中加強體育意識的培養,使體育逐步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而自覺、積極、主動地參加體育鍛煉,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5.更新體育教師的教育觀念,全面培養和提高教師素質
教師是學生的啟蒙者,也是學生素質培養的開拓者。教師的職業素養對學生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我們要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對教師的培訓,以更新體育教師的教育觀念。
三 結論
第一,高校體育課程改革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加強對體育教師能力的培養,拓展體育教師的素質,大膽解放思想,改變原來的思維方式,突破舊的思想束縛,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觀念。
第二,在新的體育教學思想指導下,在工作思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管理上必須大膽創新, 確立科學的符合我國實際的體育教學指導思想,從實際出發,從國家的利益、社會的發展及學生個體的需求出發,遵從體育教學本身的規律,研究、探討有中國特色的體育教學指導思想。教學目標必須向著生物、心理、社會特點的“三維體育觀”方向發展,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袁吉.探索21世紀大學體育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N].中國教育報,2000
[2]袁林.對我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結構模式的探索[J].體育科學,2002(3)
[3]韋練珍.新時期我國高校體育專業培養模式的探究[J].學理論,2010(10)
[4]曲宗湖等.21世紀體育教育發展方向和模式的幾點思考[J].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學報,1996
[5]馬宗孝.淺析素質教育與普通高等院校體育教育改革[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2)
[6]袁吉.大學體育課程體系的研究與設計[J].吉林工學院學報(高教研究版),2004(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