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策略是應用語言學研究的一個熱點,同時也是影響英語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國內外學者在學習策略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過程中,應讓學生掌握并運用好學習策略,從而提高英語學習的效果。
【關鍵詞】學習策略 認知策略 記憶策略 學習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20-0058-02
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國外學者就開始研究第二語言的學習策略。他們把研究的重心從如何教轉向了如何學。美國的Rubin和加拿大的Naiman 率先進入這一領域。此外,還有Ellis,O’Malley,Chamot,Oxford,Cohen等。國內南京大學的文秋芳也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一 什么是學習策略
Richards給學習策略下的定義是:(在第二語言學習、閱讀等時)學習者為了更好地幫助自己理解、學習或記住新的信息所運用的有目的的行為和思維活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著重于新信息的某些方面,學習過程中為增進理解對信息進行分析和組織,學習完成后對它進行評估以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的活動。學習策略既用于學習一系列新詞這樣的簡單任務,也用于學習包括語言理解和產出的復雜任務。據其認為,第二語言學習的有效性可以通過向學習者傳授更有效的學習策略來提高。
Ellis認為學習策略是說明學習者如何積累第二語言規則,以及學習者如何使存在的規則自動化。它包括假設形成和檢測過程,可能是有意識的或下意識的。
Oxford認為學習策略是學習者采取的特殊行動,使學習更容易、更快捷、更快樂、更有效,更具有自我調控性和對新情況更有可轉移的行動。
Keith Johnson and Helen Johnson認為學習策略是第二語言學習者為記憶和組織第二語言所使用的技巧。
文秋芳對學習策略的概括是:“為有效學習所采取的措施。”她強調使用學習策略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習效率;學習策略的實質是學習者的行動而非想法。
二 學習策略的分類
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依據不同的標準,對學習策略進行了分類。國內外的分類有如下四種。
1.Oxford的分類
Oxford根據策略和語言學習材料的關系把學習策略分為直接策略和間接策略兩大類。直接策略包括記憶策略、認知策略和補償策略;間接策略包括元認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詳細分類見下表:
2.Cohen的分類
Cohen根據運用策略的目的把學習策略分為兩大類,包括語言學習策略和語言運用策略。語言學習策略包括:識別材料、區分材料、組織材料、反復接觸材料,在不能自然習得的情況下應努力記憶。語言運用策略包括:檢索策略、操練策略、掩蓋策略和交際策略。
3.O’Malley和Chamot的分類
O’Malley和Chamot根據信息處理模式把學習策略分為三類:認知策略,指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措施;元認知策略, 指通過計劃、監察、評估來規范語言學習;社會情感策略,指學習者與其他學習者或本族語者交流的方法。
4.文秋芳的分類
文秋芳把學習策略分為管理策略和語言學習策略兩大類。管理策略制約著語言學習策略,它既管理認知過程,又管理情感過程,包括確立目標、制訂計劃、策略選擇、自我監控、自我評價、自我調整。根據Stern 提出的語言教學領域存在的三大爭端,她把語言學習策略分為傳統和非傳統兩類。爭端之一: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關系,即在教學中使用第一語言還是第二語言做媒介;爭端之二:清楚還是隱含,即英語學習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行為;爭端之三:語碼交際困境,即學習者在交際時注重語言形式的準確(accuracy)還是語言表達的流利(fluency)。文秋芳認為選擇爭端中的前者是傳統的學習策略,選擇后者是非傳統的學習策略。
各家學派分類的表述不盡相同,但是各個策略之間有相通之處。例如,Oxford的元認知策略與文秋芳的管理策略都包括確定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評估學習效果等。
三 學習策略與學習效果
國外學者通過研究成功的學習者與不成功的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策略的使用,確定學習策略與學習效果之間的關系。研究的假設是學習者運用好的學習策略可以取得好的學習效果;成功的學習者使用的學習策略是好的學習策略。Rubin、Stern、Ellis等都歸納了成功學習者的學習策略。
Ellis歸納出成功學習者的九大特點:一是能對小組的學習情景動態作出反應,以免形成消極的焦慮和抑制;二是抓住一切機會使用目的語;三是最大限度地尋找機會練習聽力和對言語作出反應,無論這些言語是對自己的還是他人的,這都將使自己注意意義而非形式;四是同講第二語言的人直接接觸,學習運用學習技能(如列詞匯表),這有可能把注意力放在形式上;五是至少在語法發展的初期,做少年或成年人而不是小孩;六是有充分的分析能力以觀察、分類、儲存第二語言的語言特點,同時監測錯誤;七是有學習第二語言的強烈動機(這可能反映為整體型或工具型動機),并能激發強烈的任務動機,即對所選擇的學習任務作出積極的正面反應;八是準備體驗冒險,即使這種冒險使學習者看起來愚昧;九是能適應不同的學習環境。
在學習策略與學習效果之間的關系上,Ellis得出了總體上的結論:成功的學習者使用學習策略的頻率高于不太成功的學習者,并且在策略上有所差異。例如,成功學習者擅長使用記憶策略,學習者需要靈活運用學習策略,選擇適當的學習策略以完成特定的學習任務。因此,有關目的確定、計劃、監測、評估的元認知策略就相當重要,至少對于成年學習者來說是如此。
文秋芳對“傳統和非傳統學習方法與英語成績的關系”的研究表明,兩種方法不分優劣,而兩者結合卻具有明顯的優勢。也就是說,把傳統和非傳統的學習方法結合起來會取得好的學習成績,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
總之,成功學習者具有良好的認知能力和強烈的學習動機,運用學習策略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有較強的學習獨立性,并利用一切機會使用第二語言。
四 教師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
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各種學習策略,成功的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采用了學習策略。根據上述結論,英語教師要在學習策略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促進學生養成成功學習者的學習習慣。教師要讓學習者了解學習策略,掌握學習策略,以便在學習過程中運用學習策略,取得好的學習效果。例如,使用記憶策略,通過聯想、利用聲音或圖像、有計劃地復習等手段加強學習者詞匯的記憶;采用元認知策略,學習者可以制訂學習計劃和確定學習重點,檢測學習效果;同時,利用情感策略,學習者可以努力克服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焦慮,不斷鼓勵自己,達到學習目標,取得好的學習效果。
教師向學生傳授學習策略可以采取兩種方法:第一,直接法,即舉辦學習策略講座,進行學習策略培訓;第二,間接法,即在授課過程中,就所學內容講授一定的學習策略,使學生養成策略意識,找出自己的學習策略,從而自覺運用學習策略,提高英語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 Ellis, Rod.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Johnson, Keith.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3]Johnson, Keith and Johnson, Helen.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 Hand Book for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4]陳文存.外語教學折中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