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1年6月23日《中國教育報》一則“上幼兒園何時不再‘搖號’?”的報道,引發了筆者對“入園難”問題的思考?!叭雸@難”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公辦幼兒園數量逐減、民辦幼兒園普遍高收費、家長的早期教育觀念存在誤區等方面。本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1)政府應加大對學前教育的財政投入,大力發展普惠性幼兒園;(2)幼兒園應實施多元化的等級評價標準,拓寬家長的選擇面;(3)興辦家庭式幼兒園,作為正規幼教機構的補充。
【關鍵詞】入園難 原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20-0063-02
在2011年6月23日《中國教育報》一則“上幼兒園何時不再‘搖號’?”的報道中,由于優質幼兒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要求入園的兒童人數多于幼兒園招生計劃,為公平起見,只能通過“搖號”的方式解決。事實上,這種搖號、抽簽等入園方式已非常普遍,“入園難”的問題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就“入園難”的原因及對策進行了分析和思考。
一 “入園難”問題的原因
1.公辦幼兒園數量逐減,幼兒教育的性質發生根本性變化
20世紀90年代中期,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并不突出,當時的幼兒教育機構由四個部分組成:一是教育部門辦園,即財政預算支持的幼兒園;二是其他部門辦園,主要包括機關部隊、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國有企業辦的幼兒園。其中,機關部隊、事業單位等辦的幼兒園可以通過事業費預算等方式,間接進入財政預算,獲得部分經費。國有企業辦園往往計入勞動成本、職工福利等,通過稅前預留的方式間接地獲得公共資金的支持;三是集體辦園,包括城市集體所有制企業園、街道園和農村集體辦園。這類幼兒園的經費也有一定的集體經濟支持;四是私立園。這四類幼兒園中,前三類占到幼兒園數量的90%左右,其經費來源都是由國家、單位和幼兒家庭共同分擔的投入機制,因而,這三類幼兒園都帶有“公辦”的性質,家庭負擔比例不大。
然而,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企業剝離社會功能,事業單位精簡機構,“公辦”性質的幼兒園,特別是企事業單位和集體辦園迅速被關、轉、改,導致幼兒園的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企事業單位和集體辦園急速萎縮減。2006年,全國各部門辦園和集體辦園占全國幼兒園總量的21%;2008年,這一比例降到了18%。這樣的辦園結構使幼兒教育事實上改變了公共服務的性質,偏離了公益性軌道。
2.民辦幼兒園普遍高收費,無法滿足大眾需求
隨著公辦幼兒園數量的減少,民辦幼兒園成為幼兒教育的重要補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幼兒入園的壓力。多年來,學前教育經費一直保持在教育總經費的1.2%~1.3%,但主要是撥給公辦幼兒園的預算內財政支出,民辦園完全靠家長付費且從中盈利,故入園費普遍較高。據調查,全國許多城市的民辦園費用大都超過2000元/月;有的幼兒園月均費用高達7000元左右(日托費5500元/月,餐費為400元/月,班車費50元/月,保險費80元/年,鋼琴費500元/月)。一個大學生一學年的學費也不過5000~8000元,這樣高收費的幼兒園可謂“貴族園”,一些普通的、低收入的家庭只能望而卻步。
3.家長的早期教育觀念存在誤區,導致擇園“扎堆”現象嚴重
近年來,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獨生子女數量的增多以及受社會激烈競爭的影響,“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許多家長的心聲,應試教育的影響已滲透到了幼兒教育,讓孩子上好的幼兒園,享受優質的學前教育,成為許多家長的“最大心愿”。據了解,“入園難”的現象也存在著不均衡性,一般“優質”的公辦園和部分私立園“入園難”現象比較突出,而部分公辦園和私立園卻門庭冷落。事實上,家長們的擇園標準也存在著一定誤區:
第一,家長擇園時往往比較關注硬件條件。很多家長第一次參觀幼兒園,首先看的就是硬件設施,有沒有寬大的活動場地、明亮的教室、溫馨的餐廳、臥室以及多樣的活動室等。其實,硬件設施固然重要,但不是最主要的,只要老師能因地制宜,把有限的空間布置得豐富多彩,每個角落都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幼兒園的快樂即可。而有些幼兒園雖然開設了許多活動室,設備齊全,但卻做不到充分利用。我國“優質園”在一般硬件設施上都是高標準。如在戶外環境的布置上,我國幼兒園多用塑膠場地,以保證兒童的安全舒適。但在國外幼兒園更崇尚貼近自然的戶外大環境,戶外的平地多由細小的碎石鋪成,草地、木屋、樹木、土坑、輪胎、木樁、土坡、板條等,富有變化地、不規則地分布在場地的每個角落,沙地與沙池是幼兒園里最開闊、最氣派的地方,兒童可以在這里玩各種游戲,得到均衡發展,享受本應屬于他們的自由和放松。所以,硬件條件不一定要選豪華的、昂貴的,而是要選適合兒童發展的,適合兒童天性的。
第二,許多家長以識字背詩衡量幼兒園的好壞。“你們的幼兒園有英語數學特色班嗎?學不學認字,學不學英語?”在幼兒園報名時,經常聽到家長這樣問。“入園難”除了幼兒園有效供給不足、水平參差、收費攀升外,也有家長對幼兒教育本質認識的偏差間接導致了擇園時部分幼兒園扎堆、部分幼兒園門庭冷落。隨著教育的知識性評價越來越受重視,家長對孩子的評價標準也更趨向知識技能,在選擇幼兒園時,具備這些課程和技巧教育的幼兒園更受追捧。很多家長都是以孩子認多少字、背多少古詩來衡量幼兒園的好壞。事實上,對于幼兒來說,性格培養才是最重要的,如在一節英語課上,課堂氣氛濃郁,小孩子的興趣高漲,不少聽課的老師說:“這節課上得多好??!”然而課堂表面呈現出來的豐富,主要是來自老師在教學設計上使用的許多小手段,包括贊揚、獎勵等手法,孩子的交感神經很容易興奮,受到外來誘惑時容易產生短暫興趣,但這并非孩子的內動力,外在刺激帶來的興奮很容易喪失,只有內在興趣激發的興奮才可以長久維持。據研究,幼兒時期對孩子激發得太多了,小學就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很多學生從小學三年級起就開始厭學,這與幼兒園過度開發關系密切,長大后他們很難對新奇事物產生興趣,如果要提起他們的興趣或精神,必須要有更強烈的刺激才行。
二 “入園難”問題的對策
1.政府加大對學前教育的財政投入,大力發展普惠性幼兒園
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調查顯示,幼兒數占整個受普通教育人數的9.5%左右,但獲得的財政投入卻只占整個教育投入的1.2%~1.3%。而有限的學前教育經費卻主要用于公辦幼兒園的建設,有些地方把辦幼兒園作為“政績工程”,建得超級豪華,一個幼兒園投資幾百萬、上千萬元,有可能進這種幼兒園的兒童,往往來自那些社會處境優越的家庭?!肮k園進不去,私立園進不起”,這就是社會上多數普通家庭面對“入園難”問題的真實寫照。我認為,政府在加大對學前教育財政投入的同時,也需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新建一批面向大眾、特別是優先招收社會中低收入家庭幼兒的普惠性幼兒園,使公辦園的比例大幅增加,成為普及學前教育的主力軍,而民辦園的定位則是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增加家長學前教育選擇的機會,滿足高端人群的需求。
2.幼兒園應實施多元化的等級評價標準,拓寬家長的選擇面
幼兒園的等級分為四種,其順序依次為:示范園、一類園、二類園、三類園。一般剛開辦的幼兒園經審核后,就是三類幼兒園了。等級由有關專家來評定,滿分為100分,一般達到85分,就評定為二類幼兒園,達到90分,才能評定為一類幼兒園。評價中對園舍、場地、設備、保教人員任職條件和配備、領導管理等方面均有明確規定。但針對具體情況,評價標準也應體現多元化,各有各的評價標準,評價結果也應多樣化,不能單純地以等級劃分,即使是三類幼兒園也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每個幼兒園應發揮其長處,彌補其不足,為家長擇園提供更準確、明晰的標準,家長可以根據幼兒的發展需要選擇適合的幼兒園,避免在所謂的優質幼兒園“扎堆”。另外,目前在評價幼兒園師資力量方面,主要考察教師的學歷水平,事實上,在幼兒園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學歷水平和教學效果并不能成正比,更要關注的是教師的道德素質、知識的全面性和對幼兒愛的教育。
3.興辦家庭式幼兒園,作為正規幼教機構的補充
如今,全國各地的很多小區里出現了“家庭式幼兒園”,多為無證經營,教育部門對這些“黑園”進行檢查整頓,大多都是采取關了又開。我認為,對于“家庭式幼兒園”的管理易疏不宜堵,應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和教育管理上的指導,使其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目前的審批式管理是這些“黑園”無法轉正的重要原因。雖然允許民間辦幼兒園,但極高的門檻實際上形成了該領域的壟斷和半壟斷局面。主要表現在,對沒有權力背景的新辦學校,實行很高的門檻,師資要多少,面積要多少,毫無商量余地,有的地方甚至規定必須租用教委的教育設施,而且產權不明,使得民辦教育機構不敢放開手腳。而對于一些有深厚權力背景的所謂民辦名校及其分支機構,卻往往在硬件、師資等條件上給予方便,導致一些所謂名校如魚得水,而另一些新進入者卻寸步難行。
目前,全球各地都存在著合法或不合法的家庭式幼兒園,而且發展勢頭很猛,其中有如下原因:(1)很多家長都意識到兒童在沒上學之前,需要的不是學習書本知識,而是需要有伙伴一起玩耍,只要學會跟其他孩子相處,養成適當的社交能力就可以了。(2)發達的國家如果沒有政府的補貼,經濟水平是重要的因素。如在美國,有大量的單親媽媽,孩子的父親很多沒有盡到撫養的義務,這些媽媽要工作,收入不高,最能解決她們工作問題的是在家附近建立家庭式幼兒園。(3)健康因素,現在流行病和傳染病非常多,孩子在一個幾百個孩子的幼兒園被感染的概率遠遠要比一個小的家庭幼兒園高。如果出現安全事故、災難或食品中毒等意外,孩子在一個小的家庭幼兒園里更容易應對。(4)現在很多孩子生活在一個家庭破裂或缺乏家庭生活氣氛的工業社會里,家庭式幼兒園可以給孩子一個家的感覺,這是培養孩子的安全感最重要的課程,而大的幼兒園則無法做到。
綜上所述,我國可以鼓勵有學前教育資格的教師開辦“家庭式幼兒園”,給予統一的管理、監督與指導,使其成為正規幼教機構的補充,并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緩解“入園難”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馮曉霞.大力發展普惠性幼兒園是解決入園難入園貴的根本[J].學前教育研究,2010(5)
[2]各地如何破解“入園難”難題[EB/OL].中國教育新聞網(www.news.cn),2010.03.18
[3]楊萍.入園難“兩會”代表委員提議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EB/OL].天津新華網(www.tjxinhuanet.com),2010.03.18
[4]溫婷、蔡淑蘭.城市幼兒“入園難”現象及其解決策略[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1
[5]沖碑忠、李峰.入園難,難在哪里?——聚焦幼兒“入園難,入園貴”(上)[J].甘肅教育,2010(20)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