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聾啞語文教學存在著諸多問題,如忽略語法、字詞教學,忽視了對聾啞生交往能力的培養及生活、活動對聾啞兒童語言能力發展的促進作用。本文通過改進語文課堂教學方式,加強其他學科的語言培養功能,促進語文教學的生活化來提升聾啞語文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聾啞兒童 交往能力 語言訓練
【中圖分類號】G7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20-0082-02
多年從事聾啞教育的老師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由于聾啞生的生理缺陷,聾啞生的語文最難教,花的精力最大,而收效卻較小。一般九年制的聾啞學校畢業生,口語交流自不用說,能寫好文章的也不多見,文章中詞語顛倒、詞不達意、結構紊亂則是他們的通病。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從而更好地提高聾啞生的語文素養,使他們形成較好的語文寫作能力與語文的內隱思維能力,這也是筆者十幾年教學中一直思考的問題。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們不僅在實踐中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同時也采取了一些具體的方法和措施。
一 聾啞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聾啞生語文教學之所以效率不高,難以推行,不僅由于聾啞生在生理上的原因,同時也有教學方面的因素。
1.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基礎教學環節重視不夠
雖然在低年級學習了一定量的詞匯和句子,但這遠遠不能滿足學生運用語文的要求,學生必須在中、高年級繼續學習中積累更多的詞匯和句子。雖然《大綱》上說,中、高年級語文對教學側重節、段、篇的教學,但這并不是說我們就要忽視詞句的基礎教學。因此,在中、高年級,我們必須先從詞句入手,幫助學生弄清生詞和句子的意思,積累詞語,聽寫句子、句群,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課文分析。然而仍然還有很多高年級教師在教學中忽略了詞匯與句子的學習,導致學生學完一課后茫然無獲。
2.忽略了聾啞學生運用語文進行交往能力的培養
首先,從心理學觀點來看,兒童學會語文總是通過與周圍人們的日常生活交往中逐步掌握的。聾啞學生也不例外。聾啞學生學習語文的最大目的是能用語文與他人交往,如果不培養他們這方面的能力,就與教學目的背道而馳。可是目前在聾啞學校語文教學中,卻大大忽視了這個問題。要想提高聾啞學生的語文能力,必須改變教材,加入對話內容,采用交際性教學方式,在學校內及學校周圍營造一種適合聾啞學生運用語文進行交流的氛圍。
3.不重視語法教學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聾啞學生的語法知識特別缺乏,在讀句子理解句意時很容易出錯。耳聾學生由于耳聾,不像正常兒童那樣,在學語階段不僅獲得了各種語文的聲音,而且還懂得各種語文的意義及其應用的環境。他們可以根據語義判斷環境對自己的要求,從而支配自己的活動,選用不同的語句。對句子中詞語的組合原則,正常兒童在學習的同時也習得了,而耳聾學生由于耳聾造成環境和語文的相脫離,形成一種“斷”路現象,盡管他們學會了一定數量的詞匯,可是他們因為沒有及時獲得這些詞語的組合原則以及語文應用的環境等因素,而寫不出通順、自然、有條理的語句,因此,必須要在聾啞學校語文教學中滲透語法教學。
二 解決聾啞語文教學問題所采取的措施
解決聾啞語文教學所存在的問題,不僅要改變語文教學的現狀,同時還要改善語文教學的教學環境。
1.抓好語文學科的主陣地
聾啞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中提出:語文是對耳聾學生“進行發音、聽話(看話)、說話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教學,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聽話(看話)、說話、閱讀和作文能力,發展觀察和思維能力,并受到生動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
在低年級的教學中,學生掌握了許多詞語和初步建立了句子的概念,到中年級則要嚴格進行句和段的訓練。隨著年級的升高,在句子教學中,不但要通過直觀的教學法讓學生理解復雜的句意,還要重視培養他們認識事物間關系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學生正確理解句意的基礎上,懂得句子間的內在聯系,運用多種練習方法(如句式練習、用詞造句、縮句、擴句、改換句式、仿造句子、看圖寫句、看演示寫句子),使句子教學生動有趣,同時又能讓學生在各種練習中逐步掌握句子。讓聾啞生將已掌握的句子串起來,說明一個事物、敘述一件事情、反映一個問題,為連段成篇打好基礎。
高年級進行篇章的綜合練習時,五、六年級學生作文練習每學期18篇,七、八年級每學期17篇。主要形式有“片段練習”“看圖作文”“命題作文”“應用文練習”“對話練習”“修改作文”。除此之外,還必須結合本地實際和聾啞生的活動范圍增加一定數量的篇章練習。如:“參觀記”“影評”“讀書筆記”“書信”“日記”等。
2.在數學、常識、思想品德等學科中進行語言文字教學
“語文是學好文化知識的工具”,學好語文有利于其他學科的學習。由于聾啞學校的教材體系不同于普通學校,聾啞生的認知能力又落后于健全孩子,我們不能僅靠語文教師的孤軍作戰,而要發揮諸多學科教師的積極性,進行協同作戰。具體做法是:
第一,對各學科提出語言文字教學的要求。聾啞學校語、數兩套全國統編教材與普通小學教材相比,語文學科明顯低于數學學科的要求,其他學科還未能形成體系,各地聾啞學校所用的教材還不統一。數學、常識、思想品德等學科中出現大量超前于語文學科的字詞,這對該學科的教學只帶來了一定影響,最突出的是數學學科,在運算定律、概念、算理、應用題中出現的大量生字詞,若處理得好就會形成良性循環,若處理不當則會造成惡性循環。對各學科出現的生字詞要求任課教師借用漢語拼音這個識字方法為聾啞生及時掃除障礙,形成本學科的教學語言。
第二,加強各學科的備課管理。備課是上好課的基礎和前提,要使各科教學都能注重聾啞生的語言文字教學,就必須加強各學科的管理。我們為了形成語言文字教學的整體要求,對各學科備課進行了改革,提出了備課不僅要備好教材、學生兩頭知識結合點的教學方法,更要備好本課中的生字、新詞及這些字詞所組成的句子和怎樣掃除這些字詞的障礙。如何使學生掌握本課的有關語言,備課項目中還專門設置了“語言訓練”欄目,要求各科教師在備課中都能按照整體要求在傳授本學科專業知識的同時,完成語言文字教學任務。
第三,開展跨學科的教學研究活動。為了使各學科相互了解語言文字的教學情況,近年來,我們開展了跨學科的教學研究活動,即跨學科的互相聽課。我們對各科老師規定每學期的聽課量,聽后進行評議,評議該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是否綜合進行語言文字教學,效果如何。
3.在學習生活環境和各項活動中滲透語言文字教學
要使聾啞生在校期間學到扎實的語文知識和具有一定的閱讀、寫作能力。這不僅要抓好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的教學,而且還要重視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以及各項活動的滲透作用。
第一,學習環境。教室是學生主要的學習場所,在教室里應根據不同年級的語文水平創設不同的語言文字環境。例如,在低年級黑板報中應出現漢語拼音、看圖識字、看圖寫話;中年級可出每日一句、句子訓練、看圖學句;高年級可出日記選登、文章節選、讀書筆記等。還有學習園地、知識角、紅領巾角等都可能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產生積極的影響。
第二,生活環境。聾啞學校一般都有住校生,而縣(市)級聾啞學校則更多一些,因此生活環境對聾啞生語言文字的影響也非常大。例如,學校一日常規,早晨該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晚上應怎么安排,一日三餐的菜譜、菜的名稱,如何種植,它的生長情況,成熟后又怎樣加工成菜肴等,周末文藝生活電影、電視,我們將生活常規形成文字,菜譜請人填寫,電影、電視打上字幕或用手語翻譯出來,使聾啞生在校生活處處都能學到語言文字。
第三,各項活動。聾啞生從小就失去了聽說能力,缺乏父母、親戚、鄰居的語言訓導,在聾啞學校每一項活動都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例如:外出參觀學習,教師事先要對活動內容、過程進行周密考慮,向學生提出參觀要求:看些什么?學習哪些東西?會用上哪些語言?參觀時老師帶上一些卡片、粉筆,學生帶上小本子,看到什么就及時寫下來,回校后再要求學生整理成文。
通過以上措施,我校聾啞語文教學有了長足的發展。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