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正如這句話所說,把握開始階段,讓學生在初一年級就學好牛津英語Starter,才能改善農村英語兩極分化的現狀。Starter是對學生過去英語學習的濃縮,更是學好英語的墊腳石。教師要改變思想,切勿好高騖遠,忽略幫助學生打好基礎的機會,教師只有充分利用好Starter,以教材為本,創設情境,讓學生快樂學習,才能幫助學生學好英語。
【關鍵詞】銜接教材 教法 情境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20-0086-02
如今南京市各中學都在使用《牛津英語教材》,進入7A教學前,各學校大多進行了時間不等的銜接教學,目前使用的銜接教材就是Starter。銜接教材是為在小學已學過英語但沒有學好的學生編寫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疏理語言知識,通過短期的集中復習,為順利進入7A教學做好準備。然而,實際情況是:這本教材中的語法、語音項目集中,缺少趣味性,有的項目還偏難。另外,由于資源缺乏、英語氛圍不濃等原因,不少農村學生在小學沒有學習英語或是學得不好等于沒有學習,他們無法使用銜接教材。當他們進入初中后,隨著學科越來越難,學生之間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英語好的學生能在其中得到提升;而差的學生就越學越氣餒,甚至厭惡英語。如何縮短這兩極間的距離是農村教師的重大課題。本人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利用好Starter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良策。
如何教Starter才能改變教材因語法集中、偏難而難以被學生吸收消化呢?本人總結了一些經驗,以幫助許多學生在新的起跑線上重新起步。
一 “盡信書,不如無書”
小學和中學都是用《牛津英語教材》,但這兩套教材并不完全統一。眾所周知,漢語是象形字,看其形知其義;而英語是形聲字,聽其音辨其形,因此音標與單詞之間關系密切。但小學沒有直觀教授音標、語法等,進入中學以后,知識量增大,沒有專門時間重教音標,許多學生在讀、記、寫上都遇到了麻煩。銜接教材Starter集中了語音語法知識,按照銜接教材編好的順序教學,就像給學生放了一部回憶錄,而沒有學好的學生面對這部“回憶錄”時,卻不知所云。
既然初中是個新起點,何不讓學生也在英語上重新起步?把學生看作從未學過英語,從零開始。把教材重新分解,從字母、音標開始教,不怕花時間,天天讀,天天寫,掌握音標和字母為今后記單詞打下基礎;每天一兩句問候,時間一久,諸如:Good morning/ afternoon/ evening…的用法也就熟悉了;在與學生接觸時,問What’s your name? Where are you from?這些在Starter中Unit 1和2課的知識就體現了,也便于學生掌握。
二 “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外語教學是有序可循的,其中包括兩個“序”:一是將語
音、詞匯、語法三要素按照最佳的順序排列構成總的序列,每個要素都實現了一個階段的具體目標,所有要素具體目標的逐一實現,便是向大目標的逼近。語音、詞匯、語法依次排列是直線序列,雖然每個要素的知識密度、時間消耗等方面有許多變化,但教學順序不變,即由點到線,由線到面,這就是語音、詞匯、語法三者之間的“序”。教會學生音標,就能讓學生自學單詞;單詞構成短語、固定搭配,為語法的習得奠定了基礎。二是指每個要素內部的序。每個要素內部的層次總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向高級進行邏輯排列的。如:詞匯這一要素內,初期,讓學生掌握字母音標是為了詞匯做好準備,初學英語最先接觸的單詞,應是規則發音的單詞,即由閉音節詞到開音節詞,然后再由淺入深,接觸發音不規則的單詞……
三 “寓情于境,體驗生活”
英語作為一門學科來說,它更是一種傳遞信息的媒介;它不是講述新事物,而是將我們所知的用一種方式呈現。因為英語是語言,語言離不開生活,英語教學也離不開生活。英語課堂教學強調對交際運用英語能力的培養,強調讓學生在情境中積極操練。語言學習本身是較為單調枯燥的,而一味地以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形式教學,勢必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蕩然無存。教師應像導演一樣,讓學生自己充當演員,在交際中獲得能力,因此,有人認為,提供學生大量的實踐機會是非常必要的。而學生的年齡特點是好奇心強、模仿性強、好動性強。只要學生感興趣的東西,他們就有求知欲,沒有興趣就不會有求知欲,學習熱情大減,從而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因此,英語進行“情境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形式多變的教學中,始終處于興奮、活躍狀態,這樣,對教學是不無裨益的。那么,該如何開展“情境教學”呢?
1.營造英語氛圍
學習一種語言要有語言氛圍做依托。從未學過英語的人在英語國家生活一段時間,受當地人的影響,也能說出流利的英語。而在中國就需要教師去創造英語環境。如,課上有個別學生說話,教師走到他/她身邊說:Be quite! 學生問題回答對了時,教師說:Good/ Excellent/ Fantastic 來激勵他們。教師在表揚他們時,不必擔心學生聽不懂而影響教學進程,在相應的情境和教師體態語氣下,學生能理解。其次,要淡化課堂意識,根據教材內容設計生活語境,比如借東西、打招呼、問路、上學、回家、道別等內容,讓教師和學生扮演里面的角色,使學生真實地在英美國家里身臨其境地學習英語,積極參與,使嚴肅的課堂變成生動活潑的英語交際場所。這樣,給學生增添了無窮的樂趣,也讓他們在愉快的氛圍中,在英語的環境中學習英語、掌握英語。
2.利用多媒體等手段創設情境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中英語教學大綱》指出:“利用實物、掛圖、錄音機、幻燈機、電視機、錄像片、電影和計算機進行英語教學,形象直觀,生動活潑,有助于學生直接理解所學英語。”所以作為現代教師,要經常利用圖片、實物、收錄機、幻燈機、錄像機等輔助工具,利用情境和設置情境進行教學。這樣,就使學生形象地、直接地、具體地獲得英語知識。比如Starter 中教授禁止句子時,利用多媒體或圖片展示禁止圖標,讓學生試著說一說,不能用英語說的就用中文說,再慢慢提示關鍵詞,讓學生說英語。結合書上的圖片,有的學生利用小短劇表演。比如,有的同學周末巧遇,相約去動物園的經歷:
A: Hi. Good morning! Leo.
B: Good morning, Tom. It’s a nice day.
A: Yes. I want to go to the zoo. Would you like to go with me?
B: Oh, really. I’d like to.
……
A: Look at the birds. They are so lovely.
B: Yes. Let’s buy something to feed them. (A moment later, they come back with some food. They walk to the cage and want to feed the birds. Just then, the zookeeper finds them and comes. )
C: Don’t feed the birds. (After saying it, he takes out a picture. There’s a sign in the picture.)
最后這名學生手中的畫是他自己畫出來的,雖然不是很好看,但是全班同學都為其鼓掌,伴隨而來的是一片歡笑聲,整個教室洋溢著愉快的氣氛。如果有條件的話,甚至可用錄像機拍下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景象,進行錄像教學。這無疑會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充分調動他們的各種感官和參與教學活動積極性。聲音和形象相結合,語言和情景相交融,使學生仿佛進入語言活動的真實情景,收到了很強的臨場效果。通過耳濡目染,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識記能力,增強了學習效果,把枯燥的語言學習變成輕松的錄像欣賞。
3.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學生天性好動,樂于參與游戲活動。若能將知識融于游戲之中,讓學生在趣味十足的游戲中練習所學知識,在蹦蹦跳跳中學習英語,學生十分樂于接受。雖短短幾分鐘,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在練習26個字母時,可預先將26個字母的卡片分別放在26個同學的手里,讓其藏起來,當老師說:Where is A?讓學生猜。再指著某一學生手里的卡片問: What is it?學生回答,全班跟著一起念。教師把一些數字卡片,如“36、37、38、40、42”等分發給學生,讓他們自由組合,拿著“36、37、38”卡片的學生就挨在一起,高舉卡片分別讀、拼“thirty—six, thirty—seven, thirty—eight”。這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氣氛活潑,學習興趣趨于濃厚,提高了教學質量。
四 “Last but not least”
雖然,銜接教材是復習以前的舊知識,但與依靠學生死記硬背相比,重新重視Starter,把它當做一把鑰匙或是一塊墊腳石,更能改變學生的心態,重新接受英語學習。盡管課堂教學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創設情境的素材有一定的局限,然而,教師只要多留心,多想辦法,多總結經驗,課堂上才能為學生感知各種人和物,諸如天氣、教室中的擺設和教具、簡筆畫以及師生情況等,都可能被巧妙地利用。只要基礎打得好、打得牢,學生就能慢慢地成長起來。
參考文獻
[1]楊秋珍.“生”臨其“境”學英語——初中英語課堂有效情境創設例談[J].中學英語之友(下旬),2011(03)
[2]吳亞明.初中英語實現情景教學的幾個途徑[J].考試周刊,2011(08)
[3]周萍.淺議英語教學中如何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J].中學英語之友(下旬),2011(02)
[4]程傳剛.運用多媒體優化英語教學之我見[J].校園英語(教研版),2011(05)
[5]余玲.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英語語法教學問題與策略[J].語數外學習(高考英語),2011(01)
[6]石春蘭.淺談初中英語課堂的情境教學[J].學周刊,2011(28)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