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鞏固、反饋及應用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當前的小學生語文作業主要存在如下弊端:重“量”輕“趣”、重“知識”輕“實踐”、重“共性”輕“個性”。如何使語文作業走出機械、重復、千篇一律,讓它張揚學生的個性呢?本人認為,教師在思想上要充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把駕馭家庭作業的自主權交還給每一個學生。生活化、趣味化、自主化、開放化的作業將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一 我愛我寫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賴于興趣。”教學實踐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新課程標準也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因此,我們在作業設計時要盡量放一些“調味品”,使作業形式靈活多樣、生動有趣,使我們的學生愛上作業。教師設計的“變臉作業”,如“美食林”“淘寶式三明治”“勇闖聰明島”“虹貓藍兔尋寶”等,化腐朽為神奇,改變形式單一化,變“機械抄寫”為“靈活運用”,將枯燥乏味的作業語言表述變成多彩多姿的語言,變“陳述型”為“產生型”,將作業融于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謎語、童話、繪畫、游戲、調查、制作、表演之中,做到內容聯系實際,并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學生一看作業的內容就有興趣,就躍躍欲試,使學生把作業看作是沒有負擔的學習,樂在其中。
二 我選我寫
新課程標準以人的發展為最高準則,提倡以人為本,呼喚學習者主體性的張揚,積極性、創造性能力的釋放,強調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在任何一個班級里,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學習差異。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上要因材施教,體現分層次教學。同樣,在作業設計中,也要充分考慮到不同程度的學生,設計不同水平的作業,使每個學生通過努力都能達到要求,使他們有成就感。教師要設計一些分層次的作業,遵循“下要保底,上不封頂”與“保基礎、求發展”的原則,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設計三個套餐的作業,供學生自主選擇。A套餐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型作業;B套餐是面向大多數學生的提高型作業;C套餐是面向學有余力的學生的發展型作業。分層次布置作業,能使作業更富有針對性,但不等于遷就學生,也不等于對學生降低要求,而是尊重學生的基礎及其發展規律。老師要根據時間的長短,設計長短作業,如“單元碰碰餐”“黃金周棒棒糖”、一周兩篇讀書筆記一篇日記等。這些長短作業留給學生自由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擁有自主權,在尊重學生自主權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學生作業的控制力。
三 我評我寫
構建學生自我評價、相互評價的體系,可讓學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態,為學生的學習成功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使學生準確了解自己的學習成果,知道如何揚長避短,使學生從評價中得到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使他們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以達到促進學生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教師可設計“讀書漂流”“日記漂流”等作業,在漂流的過程中,同學們互相評價、互相學習、互相質疑、取長補短,“你寫我評興趣濃,你評我改能力大。”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及時調整學習方法,以達到學習目的。
四 我編我寫
引導學生編創作業,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精神,教師可讓學生根據教材,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體驗自己設計的作業實效,以促進個體學習目標的達成。然后通過周反饋、月反饋進行全班交流,比比誰的作業設計得最科學、最新穎,樹立典型交流,表揚作業設計得好的同學,并讓他們說說選擇設計某項作業的理由,接著讓同桌互換作業互相學習、質疑、請教和提建議等反饋活動,讓學生能夠取長補短。這樣不僅做到了“36個孩子有36種作業”,而且還保證了作業設計的質量,更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創造性思維,最大限度地促進了學生發展語言的能力。另外,教師可設計“假期休閑餐”,讓學生通過自主選擇作業套餐或自主申請設計假期作業,引導學生與生活為伴、與自然為友、與社會對話,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感悟生活、積累語言,培養能力,融入社會。自編自創作業能大大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總之,我們的作業設計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把學生置于一個動態、開放的學習環境中。作業應該體現自主性、趣味性、創造性、實踐性,為學生提供多元、綜合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寫得主動,學得積極,使每個學生都成為作業的主人,體現自主開放的學習過程。這樣的作業設計更有利于學生學活、學好,為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