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本)》在“教學目的”部分明確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愛國主義精神,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這確定了美育(即審美教育、情感教育)在語文課中的重要地位。這是對初中生的最基本要求。
美育是以培養學生感受、表現、鑒賞、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促使學生追求人生的情趣與理想境界等為目標的教育。美育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明確的教育范疇,一般認為是由德國詩人、美學家席勒在其《美育書簡》中提出來的。筆者文中談到的中學生美育教育只是狹義的美育。所謂狹義美育,極端的定義是認為美育專指“藝術教育”;其一般的定義是認為美育指“美感教育”、“審美教育”、“審美觀和美學素養教育”等。中學生由于學識基礎和智力發展等方面的限制,教師傳授知識和培養他們人格的方向也是相對簡單的“形式美育”——以培養對象的審美素養(如審美觀、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等)為目標的教育活動。
一 在對美的認識中,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語文課本中有很多內容都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素材。通過學習語文使學生了解到我國國土不但幅員遼闊、物產豐富、山河壯麗,而且還有悠久的文明史和珍貴的文化遺產,了解到我國古代科學家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利用這些題材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讓學生感到生活在這樣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里無比自豪。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我國科技工作者為了民富國強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通過辛勤勞動取得了偉大成就。向學生介紹我國發射和回收人造衛星,制造原子彈和氫彈等尖端技術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利用這些知識激發學生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通過介紹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前景,鼓勵學生勤奮學習,學好硬本領,寄予學生殷切希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把自己的命運、前途聯系起來,樹立為家鄉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斗的遠大志向。
二 在對美的認識中,加強對學生的品德教育
通過介紹中外科學家愛國、勤奮的精神,要求學生樹立為祖國繁榮富強,為科學的發展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在實驗操作、小發明、小制作等課文活動中,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愛護公物、尊敬師長、遵紀守法、遵守公共秩序、講究衛生、團結協作等。同時在開展各種課外活動中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增強自覺性和自制力。
三 在對美的認識中,培養和提高學生感受美的能力
感受美是審美活動的起點,因而也是學校美育的基本任務。由于千百年來人類整體社會審美活動實踐在心理結構上的沉淀,人類個體身上就天然稟賦了某種審美能力。所以人天生就能夠分辨樂音和噪音,天生就對一些形體、顏色等敏感。但是,對這一天然的感受能力具有原初或簡單的特性,不能使個體適應今天所需要面臨的日益豐富的審美關系和進行審美活動的需要。所以天然的審美感受能力更多地說明是人的審美潛能。學校美育的任務之一首先是要以此為基礎,愛護、發展個體的審美感受力,使之更加敏感、細膩,更加豐富。為此,學校美育應當充分展示自然、藝術、社會和教育本身所蘊涵的美的因素,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美、欣賞美進而創造美的能力。所以我們應該在教育活動中允許多元化,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獨特感知。
四 在對美的認識中,培養學生認知美的習慣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無論是在生理還是心理上都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對于外界的好奇促使他們產生無窮的探知欲望,可外界的復雜又使他們不能預料和未知。在這個個性形成和發展成熟的階段,他們會在不斷地接受和否定過程中掙扎徘徊,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該接觸的對他們而言很難辨別。所以我們就要在課堂中培養他們分辨是非的能力,避免迷惑,還要在此基礎上積極引導學生去認知美,從我們的課本中認知,進而拓展延伸到我們的生活中去,每堂課都應這樣做,這樣才能習慣成自然。
五 以身作則
很多人認為語文的美育功能只是從課本中習得,筆者認為課本只是其中之一,教師本身也是語言美育教育的材料。一個教師的個人品德和個人習慣會在很大程度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并且這種影響是不可避免的,正如父母的行為習慣,家庭的環境影響孩子一樣。如一個語文教師自身的審美價值取向存在嚴重的誤差,教學也會帶有這種審美取向,時間一長,學生也會認同它,畢竟中學生辨別是非能力還比較薄弱,所以教師要以身作則,首先提高自己的審美價值取向,這對教育形成良好的人格尤為重要。
六 完善學生人格,創造個性發展的空間
我們說,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教育的力量就是促使每一個學生都充分發展自己的個性,促進人的社會化,完善人格。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靠教師長年累月的辛勤勞動,將思想教育同教育教學方法有機結合才能奏效,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思想教育的效果。
總之,現在的中學生在認識和理解美的方面還很欠缺,他們的性格也在不斷地學習中形成。作為語文教育者,重視美育,才能讓孩子們健康成長并樹立和完善他們有生命力的正確價值觀,最終形成健全的人格。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