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重大而深刻的變化和我國與世界往來的日益密切,生活方式多樣化、多元文化與價值多元化,全面而深刻地認識和把握學生的道德現狀及教育需求。通過德育生活化課程,引導高中生用現代意識觀和傳統美德相結合,自主發展主體性道德品質,重建主流道德價值體系,緊跟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時代潮流。
【關鍵詞】思想道德教育 生活化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20-0093-02
隨著我國與世界交往的密切,各種文化思想對中學生的道德產生了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從國內來看,我國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社會各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學校教育必須緊跟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改革創新,探索具有時代特征的、適應青少年成長規律的教育工作新的途徑和方法。
生活性、人文性、實踐性、開放性是新課標強調的四個基本特征。我們要在教學中貫穿“生活化”理念,讓思想政治課真正回歸生活,提高學生分析、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生活化教學就是根植于學生生活世界,關注學生現實生活,引導學生不斷超越現實生活,改善當下生存狀態,提升生活質量為主旨的教學方法。
一 德育發展的現狀
1.“德育低效的現狀”應引起我們的深入思考
“德育低效”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長期以來,綜觀各級中學,升學率是各學校一切工作的核心,德育工作定位偏移或游移不定,“講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仍然較為嚴重。
2.隨著社會發展,“世界知識經濟和價值多元化的挑戰”迫使我們必須對高中德育的內容和切入點做出選擇
在教育實踐中發現,隨著我國社會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學生道德發展中傳統美德與現代意識也發生著碰撞。生活方式多樣化、多元文化與價值多元化的挑戰迫使我們要克服分割性思維的慣性影響,重新審視我們的德育,全面而深刻地認識和把握道德現狀及德育需求,用新思維對普通高中的德育做出系統的思考。
3.“生活育德”是理想的德育,而“基本需要”則是學生生活育德的原動力和內驅力
傳統德育在方式上往往采取說教方式,關注道德認知而忽略情感體驗,學生道德判斷力低下,知情意情分離,德育效益低下。因此,讓學生成為育德的主體,實現從“要我育德”到“我要育德”的轉變,是我們德育工作努力的方向。
二 生活德育方式的探討
1.“生活育德”是高中德育的必然選擇
高中生不僅具有道德認知的能力,更具備道德踐行的能力。我們的時代是一個價值多元的時代,高中生要想實現道德知情意行的統一,“生活育德”是必然選擇。
2.“生活育德”是高中德育課程實施的一條途徑
在政治教學中,我們通過調查研究學生的道德發展需求和最近發展區所在,結合社會未來需要,因人制宜地開發個性化的德育活動方案;通過生活德育課提高學生的德育認識,增強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選擇能力;通過身邊的榜樣示范激起學生的生活育德愿望;通過德育實踐活動增強他們道德踐行的能力,讓道德行為變為道德習慣;通過師生共同營造學校德育文化,開發德育隱性課程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產生道德情感需要,實施“生活育德”。
3.高中生自我意識正日益增強,德育關注度高
高中生自我意識的日益覺醒和增強,學生對德育的關注度較高,道德認識比較豐富,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能力不斷增強。然而他們的“道德素養”卻未能跟上“自我意識”的前進步伐,缺乏對這種意識起指導、規范或限制作用的“道德內容”。因此,必須努力加強“道德觀念”的教育,使他們的自我意識與科學道德觀念同步發展,以順利走完他們的道德成長之路。
4.高中生對德育的需求呈現出多元化趨向,傳統“說教式”德育方式備受指責,“活動式”的德育備受青睞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價值觀多元化,“說教式”德育備受學生指責,“活動式”的德育備受學生“青睞”,學生希望在德育課程開發中能注重德育內容的生活化和實踐化,德育方式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重視學生道德判斷和選擇能力的培養,注重平等對話和情感溝通,重視德育過程中由知到行的轉化,增強主體性的培養,實現道德品質的內化。
5.德育課程開發要立足滿足高中生道德發展的基本需要
在世界知識經濟和多元價值觀的影響下,學生的需要也是多元的,因此我們要承認和接受學生的多元選擇。同時,生活教育的結果是學生在家庭、學校、社會實踐活動中體驗中生成的。因此,我們要營造良好的家庭、學校、社會育德環境,讓學生從中受到陶冶和熏陶,發展學生的道德直覺和道德判斷力。
6.德育課程要以人為本,努力開發以貼近學生生活為中心的德育課程
當代高中生樂于接受新事物,其主體意識、平等意識增強,在價值觀上,有自己的獨立意識,時常在自己的行為中實現一種新的價值追求。因此,德育的重心要轉向學生,充分認可學生的道德認識能力和道德分辨能力,主動與學生交流,虛心接受學生意見,與學生平等溝通,共同提高。同時要引導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才是個人道德生活的主體,以對本人負責的態度和責任感,主動進行道德認知,自覺磨煉道德意志,積極投身道德實踐,以一種積極的情感進行生活育德,實現道德品質的發展。
7.德育課程要重視學生道德主體性的培養,努力讓學生成為育德的主體
面對社會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現實,學生在道德發展、價值選擇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臨著多元選擇。因此,德育課程開發要將社會的要求和學生的主體性發展要求相結合,促進每一個道德主體的覺醒與發展,不斷提升他們的主體性需要,培養學生理性的、自主性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能力,并形成普遍化的道德,實施有效的“生活育德”。
8.德育課程要注重實踐性
道德品質的形成動力來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產生于具體的生活實踐。學校德育課程必須注重實踐性,實現立體化、開放式的德育模式,創造機會讓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投身于社會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體驗復雜多變的社會道德情境,嘗試進行道德抉擇,磨煉道德意志,履行道德行為。
三 生活德育的成效分析
通過一年多的“德育生活化”研究,德育課程滿足了學生德育自主發展和個性特長發展的育德需要,有很強的實踐性,既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又培養了其主體精神。
參考文獻
[1]劉晴.德育生活化的內涵探究[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
[2]謝英卿.生活世界:德育之根基[J].科技創新導報,2008(15)
[3]李大健.論高校德育貼近生活的路向[J].思想教育研究,2007(1):49~51
[4]蔣一之.“生活化”:德育改革與發展的價值取向[J].教育科學研究,2004
[5]趙艷.“德育生活化”目標實現策略初探[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13)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