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歷來是高考語文的重頭戲,可以說它的成功與否決定了高考的成敗。面對高考作文閱卷的規范化、標準化、制度化,許多學生喜歡寫議論文,因為這樣容易得分。雖然他們的作文論據充分,論證得當,但語言不流暢,段與段之間缺乏必要的銜接過渡,從而失分。細節決定成敗,若我們平時加強訓練,做到“信、雅、達”,就能贏得高考語文的勝利。
【關鍵詞】作文 議論文 銜接過渡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20-0101-01
回顧我們讀過的許多文章,學過的不少課文,之所以如行云流水般通暢自然,沒有人工斧鑿的痕跡,與恰當安排過渡是分不開的。而學生們在寫議論文時,有的文章論據充足卻脈絡不明,似斷似連,甚至出現裂痕,缺乏過渡段與段、層與層之間的橋梁紐帶。那么,議論文中的過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呢?
一 材料與觀點的過渡,常用的表述方式
如這則材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得到了這樣的啟示……);這雖是一則寓言,但卻形象地說明了……(這則材料的寓意是……);由此觀之……;為什么會這樣呢?由此,我明白了一個平凡而又深刻的道理……
又如,我曾讀過一本書,是說美國人的消費,美國人都是花未來的錢,而享受現在,“舉債度日”,我想一旦出現無賴不肯還錢,怎么辦?原來美國有個信用局,若某某出現信用違規,即通知各大銀行,封殺他的所有借款,此招足以使其無立身之地。這讓我想起了中國的誠信,誠信是國人引以為傲的美德,“人無信而不立”。文中“這讓我想起了中國的誠信”就是一個過渡句,由材料過渡到了中心論點,形成材料與觀點的自然銜接。
二 論點與論述之間的過渡
如話題作文,學生從話題包含的內容生發開去,闡述見解。一部分學生寫議論文,提出中心論點,然后結合生活和社會現象對論點進行論證,但缺乏必要的語言過渡,使觀點與材料分離。寫作中,由提出論點到聯系現實進行分析論證,學生常常使用“現實生活也有同類者”“我不禁想到現實生活中的同類現象”等句子進行過渡,形成觀點與論述之間的自然轉換,文氣貫通。由此,我聯想到我們人類社會……;物性如此,我們人類何嘗不是這樣……;……這給我們一個深刻的啟示……;物猶如此,人亦然。
又如,馬卡連柯的話令人深思。對花贊賞之余,為什么要手里拿起鐵鏟、剪刀和巴黎綠呢?為什么不考慮花是否愿意接受呢?這是因為花雖美,但美中也會有不足之處,美中也會有隱患。如果不及時清除那些雜枝、病枝、蟲害,再美的鮮花也會衰敗、凋零。物性如此,人類何嘗不是這樣,我們的師長在表揚肯定我們的優點和成績的同時,更要指出我們存在的缺點和不足,也就是說,要想“愛之深”,就得“責之切”。其中“人類何嘗不是這樣”一句就將論點與論述巧妙地連接了在一起。
三 理論論證與事實論證之間的過渡
論辯時理論論證為使論述變得深刻,事實論證為使論證顯得具體,分析說理時聯系生活實際,避免泛泛而談,內容空洞,兩者結合使用就應注意由此及彼的恰當過渡。
1.事實到理論
“就拿……來說吧”或“例如……”來過渡;縱觀古今,凡是……無不是……;古往今來,無數成功者的業績都……;縱觀古今中外名人學者的成功歷程,不難發現,他們的成功的秘訣在于……;放眼寰球,縱觀古今,大凡有……無不是……
如,舉目四望,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因內心之好惡而慘遭滑鐵盧?古代如此,今天亦如此,或許,將來也如此。
2.理論到事實
若先事實論證再理論論證,過渡文字一般則是對事實包含道理的分析、總括。
“有位哲人曾這樣說過……”;“這正如……所說……”等詞語或句子進行過渡。在生活中傳頌著這樣一句名言:“……它告訴我們這樣一個深刻而又平凡的道理……”;“……,不正是……精神的真實寫照嗎?可見……”;“……這婦孺皆知的俗語告訴我們一個平凡而又深刻的道理:……”;“……這句話曾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然而今天……”
四 正面論證與反面論證之間的過渡
第一,正面分析與反面分析之間的過渡,一般借助“反之”“相反”“否則”“如果不這樣”等關聯性詞語完成。第二,正面舉例與反面舉例之間的過渡則一般采用“也有與此相反的情況”“相反的事例如……”等句式過渡。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又是如何呢?而現實生活中總有那么一小部分人……
例如,古人尚能如此理性地面對問題,可如今的世界卻有很多人,無法理性地面對自己的實際和考慮別人的情況。如果“非典”在發現初期就被重視而不隱報,也許今天的“非典”就不會如此猖獗。如果美國理性面對伊拉克的核危機,試著用外交手段解決,也許美伊戰爭就不會爆發,也就不會有那么多人死傷了。
五 層與層的過渡
為了使論述充分、深入,寫議論文必須講究說理的層次性。說理時各層次之間的關系,以并列關系和遞進關系為主,具有并列關系的層次之間的過渡一般借助“同時”“還要”等關聯詞語過渡銜接;具有遞進關系的層次之間的過渡則往往借助“不僅如此……而且”“更進一步說”以及“當然”等詞句進行過渡銜接。
無獨有偶;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個人如此,國家民族又何嘗不是這樣?那么我們該怎樣做呢?
如,不論是故去的古人,還是現存的今人,只有做到公正無私,才能在對事物的認識上得到真理,才能在對事物的處理上得到贊美。
總之,議論文中的過渡銜接沒有固定的格式或詞句,可有常用的方法,只要我們平時在練習的過程中多加注意,寫出的議論文自然會思路清晰,轉換自然,語意分明,文氣貫通,結構嚴謹,全文渾然一體。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