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決定著語文課堂具有復雜性和多元性。閱讀又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實現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思維的流勢是師生、生生之間的相互碰撞,相互接納。教師應靈活地應用教學機智,用心捕捉和篩選課堂教學中各種有價值的信息,把握生成,讓生命的活力在生成中涌動,讓課堂教學精彩連連。
[案例一]《比尾巴》的課堂教學片斷。
師:小動物的尾巴各有各的用處,在大自然中還有許多千奇百怪、各式各樣的動物尾巴。請同學們睜大眼睛看一看。(出示課件)生:(欣賞各種動物的尾巴)。師:欣賞了這么多動物的尾巴,你最喜歡誰的尾巴呢?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小動物,仿照課文中的句子編一首兒歌。(同桌討論)。生:我喜歡的動物是燕子,燕子的尾巴像剪刀。生:我喜歡老虎和猴子,老虎的尾巴硬,猴子的尾巴軟。師:這兩個同學說得多棒啊!那能不能像課文中的句子一樣,自問自答來說呢?生:誰的尾巴大?誰的尾巴小?誰的尾巴像剪刀?馬的尾巴大,羊的尾巴小,燕子的尾巴像剪刀。生:誰的尾巴粗?誰的尾巴細?誰的尾巴最好看?狐貍的尾巴粗。老鼠的尾巴細,金魚的尾巴最好看。生:誰的嘴巴扁?誰的嘴巴尖?誰的嘴巴好像長鉤子?小鴨的嘴巴扁,小雞的嘴巴尖,老鷹的嘴巴像長鉤子。師:你說得真好,同學們他今天表現得最棒,其實不但尾巴可以比,嘴巴、眼睛、耳朵還有身體的各個部位都可以比,誰還能再來比一比?生:誰的腿粗?誰的腿細?誰的腿最美麗?大象的腿粗,老鼠的腿細,梅花鹿的腿最美麗。生:誰的耳朵大?誰的耳朵小?誰的耳朵像扇子?兔子的耳朵大,小雞的耳朵小,大象的耳朵像扇子。
[反思]教學過程既要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和理解。老師巧妙地捕捉、利用了“比嘴巴”這一臨時生成的課堂資源,使學生不再局限于“比尾巴”。拓寬了思維的空間,激發了創造的熱情,才有了“比耳朵”“比腿”一系列精彩的發言。葉瀾教授說過“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風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而沒有激情的行程。”課堂每天都是新的,課堂上出現的一些“節外生枝”帶給我們的往往是別樣的美麗。孩子們的心靈是豐富的,想法是奇特的,個性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只要適時地捕捉并保護這些智慧的火花,我們的課堂就會“意外”不斷,收獲連連。
[案例二]《淺水洼里的小魚》教學片斷。
師:淺水洼里的水快被太陽蒸干了,死亡正一步一步威脅著小魚,此時此刻,如果你是淺水洼里的小魚,你想說什么呢?生:我好難受呀,我快熱死了。我好想回到大海去。生:我快悶死了,救命呀,誰快來救救我呀?師:小魚的感受被你們讀懂了,也被沙灘上的小男孩讀懂了,你們瞧。(課件出示小男孩)小男孩在干什么呢?生:在撿魚,扔魚。生:在救小魚。師:文中是怎樣寫小男孩救小魚的?請同學們找出句子讀一讀。(生自由默讀)師:讀了句子,你有什么話想說?生:小男孩撿的魚很多。生:小男孩不停地撿,不停地扔,他怕魚干死了。師:老師聽到他把“不停”念得很重。這個詞語可以看出小男孩撿的魚很多,你能通過朗讀讓我們感受到這一點嗎?生:能,“他不停地撿魚扔魚……”師:想象一下,他在撿魚時會遇到什么困難呢?同學們也可以做一下小男孩撿魚時的動作,體會一下。生:很累,但很快樂,因為我救的小魚又回到了大海。師:你是個很有愛心的孩子。生:腰酸背痛,很累。師:那你為什么還不停下來呢?生:有那么多小魚快被干死了,我得救小魚。師:是呀,這樣做雖然很辛苦,但可以救小魚,再累也值呀!小男孩也是這么想的,所以他不停地撿魚扔魚,讓我們一起稱贊他吧。(師生齊讀這句話)師: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條小魚,他撿得完嗎?生:不能。師:那他為什么還在撿呢?誰在乎呢?那小男孩怎樣回答“我”?生:“這條小魚在乎”小男孩一邊回答,一邊撿起一條魚扔進大海。師:平時你們在乎過什么呢?生:我在乎老師是否喜歡我。生:我在乎我的成績好與壞。師:那小魚在乎什么呢?生:它在乎能不能回大海。生:它在乎有沒有誰來救它。師:是呀,小魚雖小,但也是一條活生生的生命呀!誰能不在乎呢?小魚當然在乎自己的生命了。生:老師,我覺得小男孩的辦法一點都不好,這么多的魚,他一條一條地扔,是扔不完的。師:(愣了一下)我也認為這個小男孩的辦法不好。那同學們能不能幫小男孩想個辦法呢?生:可以讓爸爸媽媽幫忙。師:這個辦法不錯。生:叫沙灘上的那個叔叔來幫忙呀!生:可以讓爺爺奶奶帶人來幫忙撿。生:那等他們來了,淺水洼里的水就被太陽蒸干了,小魚就死掉了。生:可以讓在沙灘上玩的所有人幫忙,這樣人多力量大,不就能撿完了嗎?師:你的辦法真好。
[反思]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學生作為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總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閱讀文本,他們的閱讀個性是客觀存在的。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對同一個文本也可以從若干個角度進行不同的解讀,小學生由于知識經驗理解能力的差異,對同一個問題常常會有不同的看法,教學設計畢竟只是教師在課前的一種單向預設,在現實的課堂中,當我們拿著課前精心設計的教學方案,精心與學生對話時,學生常常會有意無意地跳出我們課前預設的規范化框架,給我們意外之喜。面對“意外”,我們不應該固設預設,而應尊重學生的學情,力求在對話中生成“對話”,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因有的情懷。“老師,我覺得小男孩的辦法一點都不好,這么多的魚,他一條一條地扔,是扔不完的。”這突如其來的提問是教學過程中涌現出來的生命信息,遇到如此情況,教師沒有把學生拉回自己預先設計好的軌道上去,而是抓住這一教學資源,調整了預設思路,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給他們創造了一次充分表達的機會。反而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正是因為有了教師對學生的細心“呵護”,課堂才會因此而更加精彩。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