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土美術”具有本土人文特點,是勞動群眾創作的產物,學生對其有親切感,如春雨潤物。通過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活動,培養純樸的性格,激發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引導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
【關鍵詞】鄉土美術 沁潤 提升 審美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20-0117-01
學生審美素養是通過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等活動形式發展起來的。“鄉土美術”是本鄉本土的資源,是本地的文化,是不可替代的,民族的根就在于此。鄉土美術包含在鄉土文化中,地域特色、自然景觀、文物古跡、人文歷史和社會發展等資源,這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資源成為我們美術學習延綿不斷的源泉,學生從鄉土美術中汲取營養,質樸的大自然沁潤心靈,感知和欣賞美,形成對美的追求和創造,培養純真、樸實的性格,引導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
一 運用鄉土美術教材,欣賞地域特色,感受純樸美,提高審美素養
鄉土美術教材是特殊的美術資源,是美術教學的補充和延伸。為補充這些鄉土知識,老師可帶領學生一起走訪老藝人、考察文化遺址。東海縣地域古老,南北朝時宋明帝泰始七年,在今天云臺山一帶始建東海縣。歷史文化悠久,有舊石器時期的“馬陵山下大賢莊石器工具制作場所”、“山左口許莊”和“錦屏山南坡桃花澗的原始祭壇及巖畫”等。當同學們面對海州錦屏山馬耳峰南麓的將軍崖,他們驚嘆了,黑色巖石表面刻著三組巖畫,有人面、農作物、鳥獸紋、星象圖案以及各種尚未被認識的符號,堪稱我國最早的一部“天書”。激動不已的學生們有的拿出速寫本臨摹、寫生,有的拿出宣紙拓印。學生親臨其境仔細觀察,直觀地面對這些遠古的作品,體會這些天書的內涵,領略石刻的凝練、巖畫的美,感受古人的睿智。新石器時代的巖畫除了陰山石刻巖畫以外,就只有這里有,同學們為我們的古人驕傲、自豪、崇敬油然而生。欣賞中,粗獷的線條,神秘的圖案、陰刻韻律的手法都使學生的審美品格得到了提升,他們把臨摹或拓印的將軍崖巖畫作為參考資料、素材,把“天書”以藝術的形式呈現出來。他們的作品形式多種多樣,有剪紙的、有版畫的、有素描的、有水粉的,還有雕刻的,把這美術素材用刻瓷的方法表現了出來。家鄉悠久的歷史及豐厚的地域文明深深地影響著學生,質樸的巖畫激發了學生美術創造的靈感。因此,審美意識和審美感覺不僅來自于現實社會,還來自于人類歷史文化的產物。所以,鄉土美術提升了學生的審美素養。
二 利用新方法改變舊觀念,提升審美情趣
以前我們只把課堂教學當成傳授知識的場所,學生也往往只把目光放到課本上,理論的東西占主導地位。思維打不開,想象力沒有生活的氣息,不能創作出打動人心的作品。經過討論,我們把課堂“搬到”柳條工藝編織的現場,同學們從柳條的采集、晾曬、分等級(線條的粗細)到編成的整個流程都參與其中,有的同學只知道柳編很漂亮,今天終于親手嘗試了一次,興奮之情溢于言表。回到學校,他們把衛生紙搓成細細的、長長的條,用柳編的方法編紙,課堂中學到的造型設計運用到外觀造型中,添加裝飾、改變造型。這讓學生感受到設計被應用到實際的樂趣,同樣,紙編的造型又給了學生無限的遐想,頭腦中的虛擬想法轉化成現實的工藝品,更讓學生興奮,激發了其創造力。理論轉化為實踐,把學習的過程轉化成一種享受,一種娛樂,如同游戲一樣,讓學生們在樂中學,學中樂,在樂趣中吸收知識,轉化知識。柳編工藝的造型、技法、質感、色彩又反過來影響了學生的審美價值觀,提升了學生的美術素養。
三 激發學生的情感,提升審美素養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鄉土美術”是鄉土文化的標志,同學們感受自己所處的地理環境、人文思想、歷史文化,質樸的鄉土美術,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團花中的剪紙工藝,柳編中的造型設計等美術元素滲透其中,使學生了解了本土地域文化,并對此有了自己的審美觀點。
四 課內外相結合,培養綜合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和品格
民間的藝術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與現行美術新課程標準開發鄉土美術教材相統一,鄉土美術既有著自己的獨立性和靈活性,又使學生在品格和素養上形成了有機結合。課內外相結合,學習形式多樣化。課內作業、課外補充,利用四季變化的景物特點和當地的地理環境,組織學生到野外寫生、考察,增加學生對本土特色文化的深入了解,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審美素質。因此,鄉土美術教材的滲入,對學生審美素養的提高是相輔相成的。
第一,重視對學生的審美教育。作為審美主體的人,可通過審美實踐活動,在審美客觀中發現、感知知識和欣賞它的美。當我們欣賞雕龍畫棟的古城民居、細致精巧的微型風箏藝術作品時,作品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會激發我們感情上的共鳴,或興奮、或崇敬、或自豪,對學生優良品格的形成給予無形滲透。
第二,人與人之間的觀念是有差異的,有些甚至是對立的。有學生認為,畫得“像”就好;而畫得不“像”的作品就沒有必要看,這是片面的。其實,畫得不像的作品往往更具畫家品格的真實性,是孤獨、冷漠、高傲的情緒,具有強烈的美術素養。因此,運用鄉土美術意蘊,可完善學生心理培養的審美素養。
第三,“鄉土美術”是居住、生活的地方元素,既具有實用功能,又具有審美價值。也就是要用人類文化精髓和大自然的美、社會的美,幫助學生發現美的旋律,打動學生的感官,進而培養優秀的品格,提升審美素養。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鄉土美術”可陶冶學生的情趣,影響著學生對宏觀博大宇宙的看法,山水、風土潤育著學生的心靈,多元化藝術的美,人文歷史的底蘊,深深影響著學生的精神,使學生在這種美的熏陶下,心靈得到凈化。在物質文明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要從生活中、山水地域中,每個角落,無時無刻,不斷地從中汲取營養,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