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現代化不斷深入,多媒體課件在音樂教學中越來越顯示出其獨特而強大的功能。新課程標準指出:音樂教學要以審美為核心,興趣為動力。如何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興趣,抓住他們的興趣進行教學是教師上課的關鍵。下面筆者就《走進非洲》這堂課做一嘗試性的分析。
[教學內容]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8226;音樂》簡譜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走進非洲》,學唱《當太陽降落》,欣賞豐多姆佛羅姆舞蹈。
[任務分析]第一,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熟練地演唱歌曲《當太陽降落》,并能準確地表現出這首歌曲的音樂風格。第二,通過演唱和欣賞初步了解非洲音樂復雜多樣的節奏特點,并能嘗試用舞蹈動作、打擊樂器、嗓音演唱等方式表現出來。第三,通過欣賞能了解非洲樂器——鼓。第四,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樹立多元文化價值觀念。
[學情分析]由于地理課上的學習,八年級的學生對非洲的地理、氣候、動物等相關知識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對非洲的音樂文化則知之甚少,同時也對其具有神秘感。在教學中,應抓住他們的好奇心,利用多媒體課件,用生動的畫面直觀地展示非洲的人文地理、風土人情,創設出至美的意境,讓學生在不自覺中學習和感受音樂。
一 復習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京劇的有關知識,現在讓我們復習一下京劇的四大行當。
生:生、旦、凈、丑(教師播放幻燈片,讓學生從畫面直觀感受)。
師:京劇注重“唱、念、做、打”,下面我們復習幾段鑼鼓經,并請同學結合打擊樂的節奏表演旦角出場的步態。
(教師播放幻燈片,師生共讀鑼鼓鼓經,觀看學生表演,課堂氣氛高漲,學生注意力集中。)
[設計意圖]從圖片上感受京劇臉譜,為后面的非洲面具進行比較欣賞做鋪墊。
師:同學們對上一單元的知識掌握的比較好。下面讓我們乘著歌聲的翅膀進行環球之旅,讓我們共同——走進非洲。
(教師播放幻燈片,導出課題。)
[設計意圖]有著非洲地圖的背景,使學生對非洲地理輪廓有一個整體平面的感知;螺旋式文字的進入,給學生形象地指出課題所指的環球之旅。
二 新課講授
師:非洲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但我相信通過電視傳媒及文字圖片的了解,我們對非洲并不陌生。同學們,就你所知道的非洲知識,從人文、地理、氣候等方面來討論一下好嗎?
生:(略)學生各抒己見,氣氛活躍。
教師總結:非洲有著遼闊的沙漠,茂密的叢林,漫長的海岸線。生活在這里的主要是黑色人種,他們與其他種族的人們共同創造了豐富而獨具特色的非洲音樂文化,讓我們從畫面來了解一下。(教師播放幻燈片)
[設計意圖]美麗的非洲風景和另類的非洲特色文化,激發學生了解非洲音樂的興趣。
師:非洲很美,也很神秘,這節課我們要學習一首典型的非洲歌曲《當太陽降落》,欣賞一首“豐多姆佛羅姆的舞蹈”(出示歌曲幻燈片)。
[設計意圖]緊緊抓住學生的目光,學生被不自覺地引入音樂中。
師:人聲是非洲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請同學們聆聽這首歌曲,注意從旋律和節奏上感受。
[設計意圖]運用多媒體,使學生從直觀的畫面、優美婉轉的旋律中感受音樂美,然后分組討論,各抒己見,在互動中學習,收到資源共享的效果。
師:同學們說了對這首歌的感受,現在讓我們從旋律和歌詞深入了解一下這首歌。
生:朗讀歌詞
師:請汪×同學用薩克管為我們伴奏,我們共同來表達黑人對家鄉的思念和急于回到故鄉的迫切心情。
[設計意圖]給特長生創設展示才能的平臺,使他們更自信,同時培養學生間的協作精神和合作意識。
師:請同學們跟著伴奏再唱一遍歌曲。(學生演唱)
師:接下來欣賞“豐多姆佛羅姆的舞蹈”(幻燈片導入欣賞曲目,學生快速閱讀屏幕上的文字,對樂曲有一個基本認識)。
師:讓我們了解一下黑人舞蹈的服飾、面具和鼓。
(播放幻燈片,從直觀畫面感受黑人服飾、面具,特別是在不經意中與中國京劇臉譜作對比,讓學生“身臨其境”,非洲的風土人情大大豐富、開闊了學生的音樂生活范圍和音樂視野。)
師:在非洲音樂中,鼓在打擊樂器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僅種類豐富,而且還有著不同尋常的表現力,被稱為“會說話的鼓”(出示幻燈片)。
[設計意圖]從不同畫面感受鼓的表現力,激發學習動機,撥動學生心弦。
三 復聽樂曲,加深感受
師:下面請我班學習打鼓的同學為我們伴奏,同學們根據自己的感受來表演。
[設計意圖]創設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受,引起他們感情的共鳴,從而產生動之以情的情感體驗。
[教師說明]“豐”舞和其他黑人舞蹈特有的節奏是現代西方大多數流行音樂舞蹈的來源。
拓展:用多媒體聆聽爵士樂、搖滾樂。
[設計意圖]豐富學生的音樂視野,培養學生與相關知識的鏈接意識。
[課堂小結]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我們了解到非洲有森林、沙漠和奔放的草原,非洲音樂是自然、原始野性的呼喚,非洲是一個失落在人間的天堂,地球美麗的后花園。
[教學反思]音樂是通過有組織的聲音來表達情感,感染學生,引起他們情感體驗的共鳴。本堂音樂課具有異國特色風情,在課堂上應讓學生通過演唱、欣賞等音樂活動,準確地把握這種音樂情緒。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