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觀看優秀課例,聯系名校經驗反思自身教學,感受到了教學中的許多不足之處,但同時也有許多可借鑒之處和拓展之處,從而提高教學效益。
【關鍵詞】光盤 優秀課例 借鑒 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20-0122-01
2011年3月30日下午,我校全體語文教師共同觀看了光盤中的《草船借箭》一課。
通過觀看這一優秀的課例,以及聯系近期上級部門要求的“洋思教法”和“考導法”及眾多名校經驗的學習,深深地感到了我們教學的許多不足之處。
光盤中的教法與學法與我們的實際相差較大,但在我看來,光盤中的教法離我們并不遙遠。教師講得很少,只起了一個導演的作用,學生懂的問題,教師只是讓學生相互交流,相互補充,教師適時給予鼓勵性的評價;而對于學生不懂的問題,教師只是稍做點撥、引導,然后讓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主動地去合作、探究、交流、總結。這正與我們的“先學后教”匹配。而這一教法與我們新時期的教學改革相匹配。
教師這一良好作用的發揮,得益于課前對學生預習的指導上,并且光盤里的學生不但已養成了良好的預習習慣,而且他們還具備了搜集、整理各種資料的能力和條件。而對我們的教學實際而言,我們指導得還不夠完善、具體,學生也還沒有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并且也不具備搜集各種資料的能力和條件。
一 觀摩光盤《草船借箭》對我們教學的益處
第一,預習,我們雖達不到優秀課例的效果,但至少在字、詞及朗讀課文方面,只要教師精心布置、嚴格檢查,就會達到預期的效果。
第二,在教具方面。雖然做不到錄像資料里面那樣全面、那樣先進,但用錄音機是不成問題的,如這一節課,只要教師搜集一些古典音樂,利用錄音機配合上課時的朗讀,讓學生在音樂的感染下,猶如身臨其境,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加深理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復述課文的主要情節,這一方法在故事性的閱讀課文中很有必要,因為復述可以讓學生很快地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及情節。
第四,分角色朗讀,在這一課中運用得比較充分。通過分角色朗讀,不但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還可以加深對文中人物性格的理解。
第五,布置課后的課外閱讀,以加深理解,在這一課中也很有必要。如我校就具備這一條件,讓學生閱讀《三國演義》,不僅可以加深對本課的理解,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以提高閱讀能力。
二 在今后的教學中,必須做到的幾個方面
第一,高效的課堂是每位教師追求的目標,課堂的核心是教師、學生和教材,所以我們要力圖在課堂上使師生關系平等、教法學法和諧。我們在課堂上要做到:在課堂師生關系上,依據“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原則,注意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和諧和安全的課堂氛圍,重視師生的情感交流,鼓勵學生多思考、多探究。
第二,充分、詳細地布置預習,主要是培養學生預習的興趣、讓其掌握預習的方法、逐漸養成預習的習慣;并且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嚴格檢查,逐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還可以建立相應的制度和評價措施。課中有兩個關鍵之處,一是預習成果在課堂的評價與銜接,二是有目的的自主學習,主要培養學生在課堂上在規定的時間內有目的、按要求、自覺、主動地學習的能力,學會思考、善于質疑。
第三,在學法指導上,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學什么、怎么學、應達到什么要求等;然后讓學生帶著任務去自主學習,并利用小組合作這一方式,讓學生通過交流、探討達到預期目的,充分利用“兵教兵”這一方法,達到高效學習;最后,通過檢測或讓學生展示學習成果,并且要優先安排學困生,教師應多鼓勵,讓學困生看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第四,在教師課前準備的層面上,教師要從以下方面思考:(1)學生要學什么?(2)學生已經學了什么?(3)學生為什么要學習這些內容?(4)依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應怎樣學習?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過程要遵循“以學定教”的原則,做到準確講解到位、能力訓練到位、學法指導到位。在學法的選擇上,我們要鼓勵學生多探究、多合作、多展示、多交流。在教學中我們高度重視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不僅要有效地組織學生參與到學習中去,而且還要調動學生動手、動眼、動口、動腦等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中去,操作、觀察、思維、語言有機結合,多渠道地促進知識內化,大大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
第五,優化教學中的反饋與評價。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個體的差異,嘗試不同的評價標準,及時進行反饋評價,用動態和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
第六,充分利用練習冊,將其作為“考導法”的習題集,將大部分題目在課堂上解決。
第七,加大力度,扎實地做好“三清”(堂堂清、日日清、月月清),充分利用有效的時間,做課后輔導,從而完成“三清”。
第八,增大有效訓練的途徑,加強考試訓練。
第九,充分利用學校的圖書資源,加大課外閱讀量,提高閱讀能力。
第十,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電教資源,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總之,要充分學習和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將這些先進的方法內化成自己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