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永恒的教育主題,也是一個全民性的教育,而廣大青少年又是教育的重點。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關系國家命運的大事。學校是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的重要場所,要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到教書育人的全過程中去,特別是要發揮好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
【關鍵詞】愛國情感 鄉土歷史 傳統文化 改革開放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20-0125-01
貫徹《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必須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認真落到實處,愛國主義教育應滲透到各學科和教學中去,其中歷史教學擔負著重要任務,白壽彝先生曾說:“現在我們歷史教師面臨的最大任務是通過歷史教學進行愛國教育,這是關系我們建設四個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一個重要的措施”。可見愛國主義教育在歷史教學中的突出地位,可是,應當如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 利用鄉土歷史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
熱愛養育自己的家鄉是熱愛祖國的出發點。很難想象一個對家鄉沒有感情的人會對自己祖國有深厚的情感,熱愛祖國與熱愛家鄉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鄉土歷史是對學生愛家鄉,愛祖國教育的具體生動的材料。加里寧說:愛國主義教育是從深入認識自己的故鄉開始的,家鄉是看得見的祖國,鄉土歷史是祖國悠久歷史,燦爛文化,民族靈魂的一個縮影,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具體材料;切實搞好鄉土歷史教學是歷史教學中的主要一環。在教學中我發現,中學生對鄉土歷史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我市有很多歷史文化和英雄人物,所以我們宿遷教師可以把我們地方歷史貫穿到歷史教學中,講到遠古史我們可以告訴學生宿遷是世界生物進化的中心之一,也是人類起源的中心之一,被譽為地球上的“生命圣地”。講到近代史時,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抗日戰爭時宿遷人民也做出了很重要的貢獻,著名的抗日將軍彭雪楓就犧牲在宿遷。中學生對自己家鄉的山水草木、人文景觀、歷史發展、社會變革等一般都有深厚的感情。進行鄉土歷史教學,使學生通過對家鄉歷史發展的認識,促進對家鄉現狀的研究,從而使學生的思想感情與家鄉與祖國聯系得更切實,更緊密,培養他們為建設家鄉的美好明天和中華騰飛而努力奮斗的志向。
二 進行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優秀文化傳統的教育
我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只有對祖國悠久的歷史傳統有深刻的了解,才能產生對祖國優秀文化的崇敬之情,進而產生對創造祖國燦爛文明歷史和現代經濟政治生活文明的人民的熱愛、尊敬之情。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輩出,群星璀璨,在創造物質財富對人類文明做出卓越貢獻的同時,還創造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不僅包括了哲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成就,而且還蘊含著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氣節和優良道德。通過講授大量豐富的史料,教育學生在祖國優秀的文化寶庫中不斷汲取營養、陶冶情操,進而體驗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力及對整個人類的卓越貢獻,同時感受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確立學生對祖國的自尊、自信、自強的進取心,繼承祖國的優秀文化遺產,并使之發揚光大。
三 進行改革開放的教育
新中國成立以后,進行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奠定了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但由于頻繁的政治運動,影響了經濟建設的速度,尤其是十年動亂,使我們與世界上發達國家的差距更大。三十年來,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我國發生了舉世矚目的歷史大折轉和事業發展。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發展了生產力,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物資豐富,職工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由溫飽走向小康。實踐證明: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通過這些講授,使學生加深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培育他們對祖國政治經濟發展前途的關切感、使命感,以及報效祖國的養育之恩,今后為振興中華、實現四化做貢獻的責任感。
四 進行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教育
通過歷史教學使學生了解并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要為完成祖國的統一大業貢獻力量。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上雖然有過諸侯林立、三國鼎立,但統一是大趨勢是長期的,搞分裂是不得人心注定要失敗的。在祖國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人民都為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做出過不懈努力和歷史貢獻。各民族緊密相連,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五 進行中國的國情教育
進行五千年中國人民奮斗史,特別是近百年來中國歷史的教育。我們要在中國近現代史教學中,向學生進行光榮革命傳統的教育,特別是要向學生進行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教育,從而使學生自覺地繼承革命傳統,熱愛黨,在黨的領導下,為社會主義事業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總之,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是一個深刻的主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通過歷史教學,使學生樹立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實現全面振興而奮斗。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