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討了在培養聽、說、讀、基礎上,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為目標的教學。所以,教師有必要對課堂教學效果、教學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及時地、全面地、系統地進行反思。
【關鍵詞】新理念 高中英語 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20-0129-02
新教材要求課堂以結構功能為主線,組織和安排聽、說、讀、寫的活動,要求教師教學活動的設計,主要是啟發學生思考,提倡創新,給學生提供思維和想象的空間。為了完成新教材的教學目標,我們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系統的英語知識,更要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技能。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的發展,英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學好英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語言的學習本身是比較枯燥單調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首位,組織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不斷感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逐步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激發他們強大的學習動力,從而使他們頑強拼搏,努力學習英語。
一 關心學生,溝通情感,培養興趣
學生對英語參與積極性的高低,常常依賴于學生對教師的情感,教師對學生的熱愛與關心,會激發學生對教師所教科目的興趣,他們會把對教師的情感轉移到教師所要求的學習任務中去,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越高,他的課程就越有吸引力,因此,教師關心學生、了解學生,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要自覺置身于學生當中,加強師生交流,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與學習、生活中的困難,積極幫助他們解決其所難,與學生交朋友,當學生信任你時,他們的學習興趣、積極性就會發揮出來。其次,根據學生各自的水平,確定教學目標,制定教學方法,備課、授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使教學直觀、形象、通俗易懂,使知識過渡自然,銜接緊密,以保護學生學習的自尊心和榮譽感。對學生取得的點滴進步,應及時給予肯定、鼓勵,使其產生奮發向上的動力。
二 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
學生學習英語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上,良好的課堂氣氛能使學生始終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并積極投入到課堂的學習活動中,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時刻保持一種和諧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以便順利地達到教學目的。因此,教師要做到:(1)要以真誠和藹的態度,微笑的面孔,幽默的語言,豐富的表情貫穿于課堂始終,使學生心情放松,而且還要和學生融為一體。(2)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學生總會因為各種原因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差別,教師要做到不諷刺、不挖苦學生,給學生盡可能多地表現機會,使其增強學習英語的信心。
三 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情境
在現代英語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實物、掛圖、簡筆畫、錄音機、錄像、多媒體等教學輔助工具,這樣可以創造出生動的交際環境,給學生提供廣闊活動的空間。它不僅形象直觀,生動活潑,也容易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去,而且還有助于學生直接理解所學英語,加深記憶,輕松直接地獲得知識,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 引進競爭機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前競爭意識無論在學校,還是在社會,都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重要素質。在教學中引進競爭機制,能更充分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更好地發揮他們在學習上的主動性。如在教學過程中,把班內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讓他們在預習、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表演對話,互測生詞等環節展開競爭。這樣既能加強學習氣氛,又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即學習興趣。
五 組織豐富的課內外活動
新時期的學生表現欲望強烈,學生一旦對英語的學習產生了興趣,如果在課堂上遇有合適的機會就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才能,他們就會自覺地參與到各種英語學習活動中。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活動時,既要從教學需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化難為易,步驟合理,又要考慮活動的趣味性,要有參與性和一定的競爭性,從而保證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并樂于參與。并且要通過活動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課下可組織學生看英文錄像、英文動畫短劇、單詞競賽、故事會等活動,不僅可以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面,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而且還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學習的動力來源于學習興趣,教師要注意把握學生學習的興奮點,通過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學習英語的目的,不僅是掌握語言知識,而且還是提高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獲得為交際運用語言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只能通過實踐訓練才能獲得。語言知識的傳授不能代替聽、說、讀、寫技能訓練和為交際運用語言能力的培養,我們應在教學中將掌握語言知識、培養語言技能和為交際運用語言的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面對新教材,首先思想觀念要轉變,有了新的觀念才能接受新事物。如果觀念沒有轉變,新教材、新課程也只是空談,新課程的實施簡單地被視為換一個大綱、換一套教材、調整一些課程內容。對生動活潑的課程內容進行肢解,使其成為不勝其煩的“知識點”的堆砌。教師的教育思想是在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形成的,很多人崇尚“苦讀”、“勤讀”,不以人為本,應試第一,分數至上,把學生看成是掙取學分的機器,對學生“樂學”的潛能幾乎沒有開發,英語教學過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這種教學觀念與新課程的要求極不相適應。
因此,為了適應新課程,要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教師的作用是負責組織、引導、幫助和監控,引導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讓學生在經歷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關注學生各種能力的發展,促進其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展,建立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課堂模式,創設和諧、寬松、民主的課堂環境。追求學習結果轉向追求學習過程,真正地把學生當成獲取知識和發展自我的主人。更好地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要求課堂教學不僅是傳授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不斷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過程,教師所講授的知識應成為培養學生英語能力的“火種”。也就是說,課堂教學是一個在老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主發現、不斷創新的過程,讓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