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正在進行著一場意義深遠的新課程改革,與以往課程改革相比,此次課改的最大區別就是課程體系有了巨大調整,而且教育思想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即通過課程改革促使教師教育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發生根本的轉變,使學校教學工作真正走上素質教育的軌道。
【關鍵詞】新課改 認識 問題 解決辦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20-0135-01
新教材一改往日舊貌,表現為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統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相提并重,語文新教材還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突出文學教育,注重學生文化品位、道德品質、文學知識素質的養成教育,它充分體現了時代特點與現代意識,即關注人類、關注自然,新課標和新教材歸根結底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面對教學改革,每一位課改教師都要轉變觀念。只有教師的觀念轉變了,我們才能擺脫舊的教育思想的束縛,走出創新教育的路子。教師樹立了新的教學理念后,最關鍵是要把這種理念落實到課堂教學和與之相關的教學活動中去。只有這樣,才能切實貫徹課改精神,發揮新課標、新教材的作用。
筆者作為一名新課改的一線教師,經過近年來的親身實踐,對新課改感觸頗多,筆者認為實施新課改必須注重以下幾點:
一 轉變教師角色
常言道:“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的,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學生學習的榜樣,但我們不能因教師的身份而高高在上,對學生冷漠無情。這樣,我們與學生的距離就會越來越遠,實際上,學生與老師是平等的,老師應放下架子,以朋友和師長的身份看待學生,只有與學生建立了良好關系的教師,才能真正認識、關注、了解學生,才能使教育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 改變教學方法
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過去,有人認為,不管老師采取什么手段,只要能讓學生考出好成績,這樣的老師就是好老師,因此,教師們便采用類似“注入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死記硬背,大搞題海戰術,應付考試,這種方法雖然讓學生考出了好成績,但卻制約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束縛了學生個性和特長的發展,我認為要全面培養學生的能力,還需要大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法,讓學生自己動腦,自己發現問題,并通過討論解決問題,在討論中,老師起引導作用,并與學生探究合作,以達到教學目的。
三 更新知識觀念
教師職業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工作,要為社會培養具有創造性的新型人才,在工作中不僅要善于總結經驗教訓,努力探究,更重要的是要勇于更新知識,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人們常說:“要給學生一碗水,老師自身要有一桶水。”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扎實的知識本領。隨著教材的不斷更新,教師的教學已隨之而變,對教師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只有教師自身素質提高了,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總之,知識的海洋是無窮無盡的,如要想做一支永放光芒的蠟燭,就必須不斷更新知識。
四 新課改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新課改中有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合作學習,合作包括生生合作、小組合作、師生合作等不同層面的合作,旨在通過合作達到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可在如今的一些課改課堂上,合作學習的理念還不能貫徹到位,操作程序還不夠徹底,致使一些所謂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失去了其實質意義。為此我們依次采取了以下解決辦法:
第一,指定一些學科骨干教師聽課,通過聽課發現問題,發現癥結,并在聽課時與授課教師一起進行研究、商討,達成共識,集結學科組成員的集體智慧,探討出符合該學科特點的合作學習新路子。
第二,在第一環節的基礎上,各科推送出1~2節示范課,具體給老師演示如何運用合作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教學效益,從而帶動每一位教師都能善于運用這一教學方式,提升自己的授課水平。再次是我校學習了杜郎口中學“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之后更是進行了較大的調整與改革,將班內學生合理分組,增加黑板數量,提供更多的展示舞臺,讓學生合作之后見效果,從而增強學生合作的動力與熱情。
第三,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重新定位教師角色,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點撥者、促進者,強化和落實師生合作的環節,讓教師放下權威,走到學生中間,由權威傳授走向民主合作探究。
目前,我校教師經過“理論——實踐——理論——再實踐”多次探索,部分學科相繼總結出了合作學習的模式:第一,語文學科:一是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小組內組員合作解決,生教生;二是讀課文,局部研讀,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進行質疑;三是讀課文,理解賞析。教師將賞析內容分到小組,然后小組展示,教師適時延伸或即時遷移,促進學生的能力發展。第二,數學學科:出示目標——自學課本——學生討論——嘗試訓練——小組內答疑解惑——學生解題展示。第三,英語學科:小組內自由對話——展示對話——師生認定學習目標——學生自主合作,小組內解決新詞語——解決情況展示——呈現新話題——訓練新話題——展示新話題——反饋訓練——展示訓練。
以上是針對新課改實施過程中遇到的突出問題進行的點滴探索,旨在拋磚引玉,與同行共勉。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