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合思想品德課的學科特點,探討了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實施途徑,以期更好地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健全學生的人格特質。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 心理健康 滲透 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20-0136-01
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健全學生的人格特質,已成為素質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思想教育主渠道的思想品德課教學是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
一 為什么思想品德課教學要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1.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必然選擇
據調查表明約有1/3的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為問題。當代中學生的心理負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能否保證和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將直接影響到他們能否全面、健康地發展成長,將對他們的終身學習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注重和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迫切。
2.學校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決定了它不可能僅僅依靠個別專職的心理輔導老師,依靠一兩場報告會,依靠班主任就能解決,而應當貫穿于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重點應在學科教學中滲透進行,鼓勵各科教師在課堂中靈活滲透,通過日積月累的潛移默化來達到接近于專門開設心理課程的效果。
3.思想品德課的職責所在
長期以來,思想品德課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教會學生做人、做事。我們應進一步挖掘、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培養適應形勢發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時代新人。同時,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心理和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是相伴而生的,政治教師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最容易了解到學生的心理狀態,最便于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
二 如何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1.營造課堂心理氛圍,減輕學生的學習心理負擔
有效的教學必須以融洽的師生關系為前提。教師要付出自己的愛,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學生,緩解學生的壓力,減輕其負擔,讓其適應學習環境,并能更好地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營造民主平等、積極合作的課堂心理氛圍,努力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讓學生學得放松,只有這樣,師生關系才會融洽,學生才能增強自信、心情舒暢,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力和特長,為主動適應未來社會打好基礎。
2.開展學習心理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心理品質
開展學習心理指導,旨在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心理品質,即在教師指導下,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觀點、學習心理、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指導,從而使學生“學會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會學”。而要使學生學得主動、輕松,并有效地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形成品德行為,就必須實施學習心理指導。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其要致力于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夠逐漸自求得之,卒底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良好的學習心理品質就是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毅力等多方面的綜合,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起為未來而學習的信心和恒心,掌握學法,發揮潛能,創造性地進行學習。
3.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第一,培養學生積極穩定的情緒。學生個體的成長不可能一帆風順,學業壓力、社交障礙、人際危機、考試焦慮、家庭環境等問題會不時地困擾他們,由此產生的不良情緒也就如影相隨。如果這些消極情緒得不到發泄,日積月累,勢必導致心理障礙,在教學中,我采用“宣泄轉移”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第二,培養學生正確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學生對自己的認識和態度,包括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調節控制。自我意識是個性發展成熟的標志,也是個性形成發展的主導因素。一個心理健康的學生,因為能夠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不會對自己提出苛刻、非分的期望與要求,能正確、客觀地評價自己,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避免陷入自傲或自卑的漩渦。
第三,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允許、容忍學生的錯誤,要努力讓敢于發言的學生不失去信心,讓每個參與的學生都有成功的感受,讓每個學生都走出自卑的漩渦,形成自信、自強的良好心理品質。
第四,培養學生的耐挫力。人生道路的漫長、曲折,決定著人一生中不僅會有成功,同時也有挫折。成功面前不驕傲,失敗面前不氣餒,都是一種較難以達到的健康心理品質。很少遭受過生活磨煉的青年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較為低下,頑強、果斷、自覺等品質更是相對欠缺。要結合課堂實例,對學生在遇到挫折和失敗時所產生的悲觀情緒和過激行為進行分析和引導,讓學生正確對待人生道路的挫折,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上。
第五,培養學生正確的認知心理和創新思維習慣。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對人的認知、記憶的心理學原理,以及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方法進行滲透講析,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認知心理特點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習慣。
總之,心理健康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面對日益增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學校在教育教學中應給予充分的重視。各學科教學中更應結合學科特點,利用各種途徑和方法,教會學生掌握心理調節技術,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