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本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它要求教師更新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團隊精神,構建高效課堂。
【關鍵詞】生本教育 更新理念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20-0146-01
讀了教育家郭思樂先生的《教育走向生本》這本書,感觸很多,郭思樂“生本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他改變了以往教師抱著書本教,學生被動學的傳統教學方式。“生本教育”下的課堂,學習的主動權回到了學生手中,興趣點燃思維火花,交流彰顯學生自信,合作鏈接集體智慧,探究實現人生目標……
那么,生本理念下的教師應如何發揮作用呢?
一 更新理念,甘當“幕后操手”
生本教育,強調把可以傳授的教學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起來,去獲得知識,解決問題。此時,學生處在真正自學習的狀態中,他們的潛能得到激發,他們的天性得到發展,他們的收獲像鮮花怒放。這樣依靠學生、為學生設計的教育和教學,就是生本教育體系。它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種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生本課堂強調把學生作為教育資源來研究和開發,把學生既有的經驗、智慧、知識和學習內驅力充分調動起來,為課堂教學所用,為科學探索服務。
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大膽,放得開,要敢于摒棄“保姆似”的教學方式,立足生本教育理念,把教師的教育設計,轉變為學生的學習設計,把教師的教學興趣,轉化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即把“師本教育”轉變為“生本教育。”在日常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備課,以自己的內心想法去揣摩學生的內心想法,這是不全面的,并不能完全做到以學生為本,學生學習的效果當然也不會有所提高。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拋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研究,去尋找學習的樂趣。
二 分工合作,發揮團隊作用
教師的作用和價值,體現在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內驅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學中,不但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改“教師講,學生聽”為學生的自主、質疑、探究和展示;還要發揮班級學習小組的作用,充分實現個體與團隊的分工與合作意識,既做到小組成員內部知識的共享,也能激發小組之間的競爭意識,使思維的火花在競爭中點燃,在合作中升華。小組要提前做好劃分,以6人一組為宜。小組成員的組合要合理,小組與小組之間的差別不能太大。各小組要安排一個能力較強的學生當組長,組內還可以安排不同的成員擔任學科組長。組員與組長既各司其職,又分工協作,有利于發揮集體智慧,提高整體學習效率。另外,教學中,還應加強教師之間、師生之間的分工與合作。俗話說“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師生、生生,互相學習,互相提高,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也快樂”,這也是我們教學所追求的境界。為此,在平時,教師要加強集體備課,不但要備本學科、跨學科的內容,還要研究教法、學法,掌握學生學情,不斷提升教師素養,發揮團隊精神,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 深化改革,構建高效課堂
我們要把生本理念與有效課堂建構結合起來,吸收生本教育中的先進理念,完善現有課堂。加強教學過程中的學法指導,積極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從接受性學習轉變為自主性學習。努力構建以生為本、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生搭建舞臺,把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先要知道學生在什么樣的狀態下學習最有效,那就是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是最有效的。這就要求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快樂情緒,運用能激發學生快樂情緒的方式方法,讓學生在快樂的狀態下主動地去學習。任何生命都會對某些對象表現出特別的興趣,一旦他們發生興趣時,也就是教育的好時機。“興趣是學習和求知最大的動力”,這句話在今天和以后都不會過時,這不僅僅是一種方法,它所包含的是人類知識獲取的一個古老而充滿智慧的法則。同樣,“誘導是教育和培養孩子的最好方法”,這句話是恒久有用的。教育面對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們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種。學生的潛能是不可限量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既不能像裁縫那樣對學生進行裁剪,也不能像理發師那樣對學生進行修剪,更不能像牙醫那樣對學生進行打磨。我們要改變的不是學生的外部,不是裝飾學生,而是改變學生自身的內心。我們可用語言來影響他,用環境來教育他,用活動來培養他,但就是沒有辦法像裁縫、理發師、牙醫那樣地對兒童進行裁剪、打磨。我們所做的,全都要通過學生自己去最后實現,這一點似乎有點無奈。然而,一旦我們醒悟這一過程的必然性,就會明白教育過程的主人和主力,原來就是學生自己,我們教師只不過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服務者。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所有教師都應力爭做到一切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教學中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
總之,“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牽牛上樹,不如驅牛向草”。要提高素質教育,構建高效課堂,就必須走生本教育。為此,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揚團隊精神,改革教學方式,讓學生由“厭學”、“逃學”轉變為“好學”、“樂學”。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