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成功實施,20世紀80年代形成的“晉江模式”逐漸升華凝結為內涵豐富的“晉江經驗”,其產業發展道路也成為縣域經濟發展中廣泛關注的焦點之一。本文擬從晉江產業發展的實踐出發,從中搜尋對縣域產業轉型升級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發展經驗,全面總結“晉江經驗”的內涵,提出政府推動縣域產業發展過程中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為地方政府縣域產業轉型升級的決策思路提供參考。
關鍵詞:縣域經濟 產業轉型升級 晉江經驗
一、晉江市產業轉型升級的實踐探索
晉江市委市政府始終把重點產業的發展作為重點,堅持每年圍繞一個主題,召開全市工商界企業千人大會,規劃年度產業經濟發展方向;每兩年對產業政策進行梳理,對產業發展不利的政策措施進行整改,破除企業發展的體制障礙。瞄準外部環境變化及時出臺了多項鼓勵企業開展自主創新、優化產品結構的舉措和政策,僅2009年,晉江市政府就出臺了9個系列,19份經濟發展扶持政策,包括《關于加快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若干意見》、《關于深化品牌之都創建工作的若干意見》、《加快晉江總部經濟區發展的實施意見》等,這些政策的出臺積極推進了產業結構調整,提高了產業內部專業化生產和社會化協作的密集度,促進了集群內企業創新互動和競爭協同,通過引導企業引進和轉化國內外先進技術、設備,縮短企業和國內外同行的技術差距,強化企業創新,提升產品技術,使產業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構建起符合晉江實際的結構協調、布局合理、多點開花的產業群系,產業發展實現了由單純注重數量擴張的粗放型快速增長模式向注重質量效益、可持續發展的集約型穩步增長模式的轉化,推動企業主動向高品質、高起點方向躍升,順利實現了從數量型向質量型的轉變。
(一)推動產業鏈升級,優化產業發展布局,發揮企業集聚優勢,強化產業協作配合,積極推動產業鏈條的延伸和完善。在政府的引導下,經過多年的積累和發展,晉江市已成功培育和形成紡織服裝、制鞋、食品飲料、晴雨傘、陶瓷建材、紙制品等傳統優勢產業集群;裝備制造、航空零部件制造維修、高端印刷、光電能源等新興產業集群也獲得長足發展,各集群的產業門類日漸豐富,企業集聚效應得到比較充分的發揮。
(二)突出政企互動,注重轉變政府角色,強化政府跟蹤服務功能,積極推進企業改制上市,為企業的發展和壯大提供有力支撐。截止2010年底,在政府的跟蹤服務和幫扶下,全市累計培育上市公司31家,上市后備企業96家;僅2010年上市公司納稅就達25.8億元,占財政總收入25.7%;上市后備企業納稅達15.6億元,占財政總收入15.6%,已初步構建起比較完善的企業上市幫扶工作機制,促成了政企良性互動和政企雙贏格局的形成。
(三)注重發揮比較優勢,強化晉江“敢闖敢拼”的地域文化,以傳統產業為基礎,借力社會資本優勢,推動了縣域競爭力的迅速提升。晉江市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傳統產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政府充分發揮了僑資優勢,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向傳統產業集聚,推動了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發展壯大,同時也加強了傳統產業在晉江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支撐作用。
(四)積極引導企業技術改造,加快企業設備更新、技術升級和人才引進步伐,推進企業實施精益管理,提升企業資本化和技術化水平,有力促進了產業轉型升級。全市創立了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5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9家,省級星火行業技術創新中心12家,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工作組2個,國家實驗室認可研發中心2家,還設立了全國唯一的縣級博士后流動站(晉江高科技園區博士后站),這些無疑為晉江市企業技術儲備和產業長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著力品牌建設,經歷了從誠信經營到質量立市、品牌立市再到“品牌之都”的發展歷程,堅持品牌運營戰略,積極促進品牌發展理念的升華。截止2010年,晉江市先后榮獲“國字號”區域產業品牌11項,“世界夾克之都”、“中國鞋都”、“中國拉鏈之都”、“中國傘”都等稱號享譽國內外,同時擁有“國字號”品牌119枚,在全國各地設立品牌直營店26萬多家,成為名副其實的“品牌之都”,順利實現了從農業窮縣向工業強市的戰略轉型。
二、晉江市產業轉型升級的成功經驗
作為中國農村經濟發展四大模式之一的“晉江模式”,短短幾十年創造了中國縣域經濟發展的奇跡,引起了各級政府和輿論的廣泛關注,在新的歷史形勢下,深入總結和推廣“晉江模式”的產業發展創新的實踐經驗(如圖1示),對推動我國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堅持引導扶持,強化政府管理。晉江市當地政府在產業發展過程中能夠做到明確自身角色定位,做好服務保障的工作,對產業的發展壯大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此外在引領經濟發展決策中,始終堅持立足晉江實際產業發展狀況,保證政府管理與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過程相適應,注重保護企業發展的創造性和積極性,扶持重點企業發展壯大,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引領產業發展方向;產業布局上強調規劃引導注重產業鏈的延伸和拓展,重視產業集群內部分工的完整性,扶持和培育關聯產業價值鏈的形成。
(二)堅持市場導向,促進企業發展。最終決定產業發展成功與否是由適應市場需求的程度來判定的,晉江市政府從抓質量做起,努力尋求市場的認可,踐行市場導向的發展思路,在政策上圍繞產業發展的基礎,積極推進各種配套市場的建設,不斷完善相關的市場要素,優化產品銷售和市場信息網絡,在鞏固國內市場份額的同時,充分利用僑鄉的優勢,培育發展外向型企業,采取步步為營穩扎穩打的策略,打開了出口市場,提高了經濟外向度,形成了內外聯動的市場消費格局,為產業迅速發展拓展了空間。
(三)堅持企業轉型,實現產業升級。推行精益管理戰略,有計劃有重點的借助外部高端咨詢機構實施企業管理變革,深入挖掘企業發展的潛力,做好上市輔導,成功引導恒安、安踏等一批家族標桿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積極探索推廣現代化管理理念,鼓勵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進行更新改造,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競爭力,由此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和高新技術化,大力發展配套產業,不斷完善產業鏈,優化產業結構,來降低全過程生產成本,提升了產業整體競爭力。
(四)堅持產業集聚,開展分工協作。政府能正確處理分工和集聚的關系,做到分工合理,鏈條清晰、集聚有度。一方面,推動工業園區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和完善產業鏈集群,引導企業集中發展形成產業發展合力,謀求對外競爭整體實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加強產業內部分工,強化企業配合共贏意識,促進信息、知識和服務共享,實現產業鏈上的對接,積極整合產業價值鏈,有效降低了產業集群運營成本,提升集群競爭優勢。
(五)堅持品牌經營,做大做強企業。以“品牌之都”作為整個城市的發展定位,引導企業爭創品牌,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積極參與有關標準制定,建立起企業專業認證和商標認證制度,注重品牌知識產權的管理和品牌多樣性發展,不斷豐富品牌經營的內涵,通過幫扶和引導進一步形成品牌企業梯隊,培植滿足不同層面市場需求的企業和產品品牌,充分發揮各個品牌層次的聯動效應,實現企業品牌、產業品牌、城市品牌的互動多贏發展。
三、縣域產業轉型升級的幾點啟示
(一)立足本地產業優勢發展縣域經濟。從晉江市來看,紡織服裝、制鞋、食品飲料等傳統產業的作用舉足輕重,晉江市產業轉型的成功也主要得益于扶持和鼓勵這些傳統優勢產業做大做強,不僅正確地選擇了產業發展的重點,注重延伸和拓展產業鏈,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本地產業的比較優勢,才得以在優勢產業的基礎上謀求突破,發展關聯新興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可見,政府在選擇縣域經濟發展道路時,要始終堅持立足本地產業優勢,選擇符合自身條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經濟發展。根據區域資源特色和環境變化與時俱進地調整發展思路,針對性地制定產業發展政策,做到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才能為未來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二)發揮集聚效應發展集群經濟。在強調產業規模效應的同時兼顧范圍經濟效益的發揮,能有效地推動產業整體競爭力的快速形成,單打獨斗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激烈的產業競爭環境,把產業內的企業進行串聯,凝聚成合力才能成功應對外界迅速變化的環境,化解壓力實現從根本上升級。因此,政府應強化產業內在關聯,堅持走成片開發、集聚發展的道路,促進資源的集中高效利用,通過企業的密切配合,形成產業協作,推動產業集群的總量擴大和質量提升,努力構建分工合理、特色鮮明、資源要素優勢充分發揮的產業體系。
(三)促進企業轉型構建核心競爭力。沒有企業的轉型就談不上產業轉型升級,只有鼓勵企業修煉好內功,提升利用資源的能力,把企業打造成產業發展的先鋒,貫徹科學發展的理念,才能從根本上實現企業做強,構建起別人難以企及的核心競爭力,由此,政府必須積極引導企業向產業的高端攀升和內涵升級,完成從傳統低端、低附加值制造到現代高端、高附加值制造的轉變,積極搶占產業的價值“高地”和創新的“制高點”,最終實現產業發展水平的根本性提升。
(四)堅持自主創新提升創新能力。對于縣域產業發展來說,自主創新能力一直是產業轉型升級的“短板”,成為難以跨越的一道屏障,企業在引進技術的同時必須做好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礎上實現自主創新,才能不斷增強自身核心能力,累聚起競爭優勢,實現做大做強,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可能。作為政府管理者應致力于營造創新氛圍,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鼓勵企業加大科技投入,促進企業成為科技投入、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主體,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五)強化基礎配套營造良好環境。在縣域發展過程中,應注意把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建立和完善適度超前的現代化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強化政府服務職能,構建產業發展良好的投資和政策環境。晉江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早期城市建設的相對滯后,市政設施及城市規劃沒有及時跟上產業擴張的需求,曾一度造成產業發展升級的瓶頸。近年來,晉江市政府著眼城市整體布局,確定了組團式發展戰略,優化了城市布局,積極推動了城市建設快速發展,使產業發展轉型的束縛得到較好的破除,為產業的長期健康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較好解決了城市管理與產業擴張之間的關系問題。
四、縣域產業轉型升級應注意的問題
(一)充分重視發展方式的選擇問題。產業發展的道路的選擇,關系到未來縣域經濟發展的空間問題。無論哪個縣域,資源的約束性都難以支撐長期的消耗型產業發展,為此,政府應積極倡導發展方式的轉變,鼓勵企業積極進行技術改造,建立節約型產業體系,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致力于擺脫傳統粗放型發展方式,依靠科技應用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來推動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為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打下基礎。
(二)堅持走適宜的品牌戰略發展道路。積極發揮品牌效應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助推器,但品牌建設的過程方式多種多樣,切忌急功近利式的推行品牌打造,這種浮躁的品牌發展方式,政府若沒有及時進行引導,將對品牌的打造造成致命打擊,甚至會影響城市的聲譽。因此,在企業品牌經營過程中,政府應引導企業從根本上注重品牌價值內涵的塑造,做好監管者的角色,防止企業品牌空心化。此外,可以把企業品牌與地區品牌結合起來捆綁經營,不僅會提高地區的知名度,也會減少企業品牌的宣傳成本,擴大了對外宣傳的綜合效益,從而達到政企雙贏的效果。
(三)正確處理縣域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問題。晉江產業發展的歷史的經驗證明不應盲目單純追求產業規模的放大,城市先發展后治理模式的巨大代價,導致了產業轉型發展成為必然,從而也決定了政府處理環境保護和縣域經濟發展關系問題的唯一途徑只能是謀求轉型。因此,應充分考慮城市環境和資源的承載力,積極響應中央的號召注重發展生態效益型經濟,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建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循環利用模式,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陸學藝,王春光.晉江模式新發展-中國縣域現代化道路探索[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12,33-42.
[2]林德志.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晉江模式[D].福州大學碩士論文,2005.
[3]黃陵東.內發的變遷(晉江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11
(作者單位:福建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