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以下簡稱《票據法》)自1996年1月1日實施以來,在規范票據行為,保障票據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經濟對外開放的力度日益加大,《票據法》在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與票據業務和票據市場發展不相匹配的問題,導致法律和票據實踐產生沖突,需要進一步修訂完善,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結合現實,筆者提出了我國《票據法》存在不足和修改建議。
一、我國《票據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立法宗旨不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現行《票據法》是在當時票據業務剛剛起步,社會信用體系還未建立,信用無序擴張,支付結算手段相對落后的背景下出臺的,因此將保證票據的安全性、防止信用過度擴張作為《票據法》的首要立法宗旨,這對規范發展票據市場、防范票據市場風險和信用過度擴張、緩解企業流動資金緊張、改善商業銀行資產結構和流動性狀況、促進社會信用發展等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支付結算體系的建立、票據市場的日益完善,《票據法》的立法宗旨不注重促進票據流通和信用功能的發揮,難以適應票據業務長遠發展的趨勢。
一是沒有完全發揮票據的主要功能。票據的功能包括匯兌功能、支付功能、結算功能、流通功能、融資功能和信用功能,其中影響票據市場的發展起決定作用的是流通功能、融資功能和信用功能。我國的《票據法》于1996年開始實施,由于在90年代初期我國的支付結算工具還不完善,全國性的支付系統還沒有建立,票據在經濟貿易中的結算和支付功能突出,因此《票據法》為提高票據的結算效率和保證票據的支付責任,重點是防范票據的支付風險。隨著大小額支付系統和各商業銀行行內系統的建立和完善,我國支付結算體系已基本完善,導致票據的匯兌、支付和結算功能逐步淡化,而融資和信用功能更為突出,如何促進票據的快速流通,實現票據融資和信用功能應是《票據法》立法的首要選擇。
二是防范金融風險和信用擴張的效應已不明顯。當前我國加大了對金融的監管力度,在金融微觀領域和金融產品應用方面出臺了嚴厲的監管措施,并設立專門的機構對銀行業進行監管,加上一系列的銀行機構體制改革,使銀行機構主觀上的風險防范意識和風險識別能力得到增強,在辦理票據等金融業務時注意防范金融風險。另外近年來我國宏觀經濟總體上從短缺經濟過度到過剩經濟,在企業改革的逐步深化前提下,企業風險防范意識和自我約束意識也逐步增強,企業的投資更加理性,票據信用無序擴張的土壤也不復存在,因此《票據法》防止信用擴張的宗旨已不適應當前經濟形式的需要。
(二)票據的無因性沒有明確。票據的無因性是票據一經設立,即脫離產生票據的基礎關系,無論票據的基礎關系是否有效、是否有瑕疵,均不影響票據的效力及流通。我國現行《票據法》第十條規定“票據的簽發、取得和轉讓,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具有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票據的取得必須給予對價,即應當給予票據雙方當事人認可的相對應的代價。”通過此條可以看出我國《票據法》沒有明確確立票據行為的無因性原則,仍將票據的基礎關系作為票據的主要條件。但是《票據法》的相關條款又分別規定了匯票、本票和支票必須記載的事項,以及背書、承兌和保證行為所必須具備的形式要件,票據的有效只取決于票據的形式要件,這些規定又體現了票據的無因性。
我國現行《票據法》對票據行為無因性的規定比較模糊,在理論上和理解上存在較大的爭議和分歧,不利于票據流通,也容易發生票據糾紛。一是增加商業銀行辦理票據業務的難度,商業銀行作為票據的主要承兌、貼現人,在票據流通和融資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票據法》沒有明確規定票據的無因性,商業銀行在辦理票據業務時必須對票據基礎關系產生的真偽進行審核,商業銀行作為金融企業是以贏利為主要目的,因此是不具備對經濟貿易審核的職能,即使進行審核也只能對相關資料的復印件進行核對而難以從相關職能部門取得相關信息,確保審核的準確性。加上當前交易和貿易的多樣化,許多交易無須簽訂書面合同,商業銀行在票據業務中也經常面臨沒有經濟貿易合同可供審核的情況;二是不利于對票據糾紛案件的審判,由于《票據法》對票據無因性規定不明確,在發生票據糾紛案件后,一方主張票據的無因性,另一方主張票據基礎關系的真實性,司法機關審判案件時適用法律會把握不準,作出自相矛盾的判決,近年來票據案例中也經常出現司法機關因票據基礎關系而否決票據有效性的裁決。
(三)票據的流通性有待突出。票據的高效、便捷流通是票據市場發展的主要基礎,也是促進票據融通功能得以實現的重要保障。票據流通的主要方式是背書,背書對證明持票人的票據權利至關重要,我國現行的《票據法》對背書行為規定過于籠統,對背書連續性的認定也沒有統一和系統的標準。
一是背書的連續性認定不明確。對背書的連續性認定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各次背書的形式上必須有效,如相關簽章必須符合形式上的法定要求、被背書人欄記載必須完整;背書的記載順序在形式上應具有連續性,即每次背書的背書人必須是前一次背書的被背書人;連續背書的當事人簽章應具有同一性,指前一次背書的被背書人與后一次背書人的名稱應當一致。我國現行《票據法》在對背書的具體要求不明確,沒有規定背書連續在記載形式上的認定標準,對于背書人與被背書人簽章的同一性沒有確定為絕對一致或公認一致。另外質押背書和委托收款背書在背書行為也大量存在,對于非轉讓背書,《票據法》沒有明確將其納入連續背書的范疇,導致商業銀行在受理此類背書票據的業務時,由于把握不準政策,認定不一而退票。
二是空白背書限制過于嚴格。空白背書是指背書人在背書行為中未載明被背書人,而在被背書人記載處留有空白的背書。空白背書能夠構成背書連續取決于法律對空白背書效力的規定。我國《票據法》第三十條規定“匯票以背書轉讓或者以背書將一定的匯票授予他人行使時,必須記載被背書人名稱 ,”因此我國《票據法》不承認空白背書。但在實際業務中經常存在持票人轉讓票據時,不記載被背書人的名稱就將票據轉讓給他人的情況。空白背書可以大大減少票據交易過程中手續,也可以免除非票據當事人的相關責任,有利于票據的流通和轉讓。
(四)電子票據法律地位比較模糊。電子票據作為一項新興業務近年來發展迅速備受銀行和客戶的青睞。我國現行《票據法》沒有涉及到電子票據的相關規定。一是電子票據形式沒有確定。要式性和文義性是票據的基本特點,《票據法》第四條規定:“票據出票人制作票據,應當按照法定條件在票據上簽章,并按照所記載的事項承擔票據責任。持票人行使票據權利,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在票據上簽章,并出示票據。其他票據債務人在票據上簽章的,按照票據所記載的事項承擔票據責任。”確定了票據的要式性和文義性。但是電子票據是電子數據形成,通過銀行計算機網絡傳輸,同傳統的紙質票據存在著差別,目前各商業銀行對電子票據規定的樣式也各不相同,另外電子票據當事人除票據基本當事人以外還包括發送銀行、接收銀行及數據通訊網絡,以上當事人在票據中的關系各家銀行規定均不相同,由于法律沒有規定電子票據的形式和當事人票據責任,導致在實際操作中容易產生誤解和糾紛。二是電子簽名的法律地位不明確。在受理電子票據業務的過程中其交易指令能否真實、準確地反映,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電子指令真實性、完整性的認定。我國《票據法》第七條規定:“票據上的簽章,為簽名、蓋章或者簽名加蓋章。法人和其他使用票據的單位在票據上的簽章,為該法人或者該單位的蓋章加其法定代表人或者其授權的代理人的簽章。在票據上簽名,應當為當事人的本名。”可以看出我國《票據法》沒有承認電子簽名的合法性。但是電子票據是在網絡上流通,都是采取無紙化運轉,無法加蓋真實簽章,電子票據流通完全依賴于電子簽名來實現,可以說電子簽名是電子票據支付結算和流通的關鍵。因此電子簽名存在的必要性和《票據法》對電子簽名的不確定性是電子票據發展的突出矛盾。
二、對完善我國《票據法》的幾點建議
(一)在立法宗旨上要求新的突破。當前國際《票據法》無論是日內瓦票據體系還是英美票據體系在立法宗旨上都貫徹著“助長流通”的立法宗旨。首先要在《票據法》的總則里面引入促進票據流通和完善票據市場這一理念,要根據當前經濟發展形勢將《票據法》在防范票據風險的同時最終目標定位到發展票據市場。其次在內容中要減少約束票據流通和票據市場發展的條款,如對票據市場的交易工具、交易主體、交易方式、交易條件的規定要合理規定,減少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最后在處理票據糾紛案件時,司法機關應在有利于票據流通和融通的基礎上裁決案件,保護善意當事人的合法權利。
(二)進一步確立票據的無因性。由于票據是一種流通性非常強的有價證券,其使用和流通都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礎上,票據的無因性真是降低持票人的風險,保障票據快速、靈活流動的關鍵。從國際《票據法》的特征來看,基本都在法律條文中明確規定了票據的無因性,承認票據無因性是《票據法》的重要原則。第一修改對票據無因性限制的條款,建議對《票據法》第十條進行修改,刪除票據的簽發、取得和轉讓,應具有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這一規定。第二突出《票據法》調整的重點,《票據法》應主要圍繞票據關系的法律責任進行調整,對于票據的基礎關系應在其他的法律條款中進行規定。第三是培養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鑒于信用在票據業務中的重要性,應在《票據法》中增加對辦理票據業務資質的條款。
(三)明確背書行為責任,促進票據快速流通。結合當前票據業務發展的現狀,對于票據背書行為過于籠統的條款要制定實施細則,以便于操作。一是確定連續背書的認定標準,要將票據記載形式的連續作為連續背書的標準,即票據背書簽章的前后一致為連續背書,對于背書人和被背書人票據簽章前后一致的認定也應借鑒國際慣例采取公認一致(可以采取規范簡稱),無需絕對一致。二是修改空白背書的有關規定,鑒于空白背書在票據流通中的重要作用,將我國《票據法》中關于必須記載被背書人簽章的條款進行刪除,規定只需完成交付票據的行為即構成票據轉讓,無需記載被背書人的名稱,同時規定空白背書后又另接一背書時,其后一背書人視為前一空白背書之被背書人,以明確空白背書行為的法律責任,保證我國《票據法》各條款間的協調一致。
(四)確立電子票據的法律地位。電子票據是我國票據業務發展的必然趨勢,確立電子票據的法律地位也是當前修改《票據法》需解決的問題。一是明確規定電子票據的形式,應規范目前電子票據書面形式各一的現狀,統一確定電子票據的樣式。二是確立電子簽名的法律地位,在《票據法》中增加電子簽名的有關規定,明確電子簽名的構成要件,使銀行和客戶雙方能有針對性地選擇最安全的簽字方式,切實保證當事人電子簽名的合法性、唯一性。三是加強對電子票據安全風險防范。四是成立專門的電子票據管理機構,該機構由第三方單獨設立,對電子票據的出票、承兌、背書轉讓和貼現等行為登記認證。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張家界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