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一方面,所有者、管理者的風險偏好不同,所有者有內在利益動機激勵管理者過分接受風險;另一方面,通過增加b(股權、期權安排等)可激勵管理者改變其風險偏好。
2、剩余索取權的可轉讓性影響所有者、管理者的風險偏好
為說明剩余索取權的可轉讓性與所有者、管理者的風險偏好之間的關系,在上述剩余索取權模型中考慮剩余索取權的可轉讓性因素,可得到以下擴展模型:
假設:公司穩健經營時公司總的剩余索取權為R,且R為代理成本的減函數或監督成本的增函數。其中,股東擁有剩余索取權的比例為a,管理者擁有剩余索取權的比例為b;
公司過分接受風險時公司總的剩余索取權的期望增加值為 △R(剔除了公司投資失敗導致的期望損失),一般的,△R≥0;
假定股東與管理者的剩余索取權的可轉讓性相同,等于s,
s→0時說明剩余索取權無法轉讓,s→∞時說明剩余索取權可自由轉讓;
在股東和管理者擁有剩余索取權的比例不變情況下:
股東的全部財富表現為剩余索取權的價值,包括公司穩健經營時的剩余索取權aR和公司過分接受風險時的剩余索取權的期望增加值a△R;
管理者的財富包括剩余索取權價值(如績效工資、股權、期權等)、非剩余索取權價值W(如固定工資收入、在職消費等特權、個人聲譽等)和公司經營失誤以至被解聘、喪失職位特權、個人聲譽下降等所造成的價值損失L;其中剩余索取權價值包括公司穩健經營時的剩余索取權bR和過分接受風險時的剩余索取權的期望增加值b△R;
因此,股東的財富價值為:V1=aR+a△R×s; (3)
管理者的財富價值為:V2=bR+W+b△R×s-L; (4)
由(3)知,對于股東,當s較高,甚至s→∞時,△R越高,剩余索取權的短期財富效應越強,所以, 越高,所有者越關注短期利益,激勵管理者過分接受風險的動機越強。當s較小,甚至s→0時,剩余索取權的短期財富效應不明顯,會降低股東的風險偏好,弱化股東對管理者接受風險的激勵;同時由于股權不易轉讓,股東會關注公司的中長期發展,加強對公司監控,增加R,獲取剩余索取權的中長期的穩定增值收益。
由(4)知,對于管理者,雖然過分接受風險可增加△R,但面臨可能損失L的風險,b△R×s-L大于零或小于零,存在不確定性,因此管理者的經營一般較為保守,側重公司中長期發展目標,以確保得到穩定的bR+W財富。
總之,剩余索取權的可轉讓性影響剩余索取權的短期財富效應,決定所有者有無內在動機去激勵約束管理者過分接受風險。
以上分析得出:所有權結構作為決定剩余索取權的性質,尤其是剩余索取權的可轉讓性的重要因素,是內含于所有者和管理者財富價值函數中的重要參數(通過剩余索取權的可轉讓性反映出來),影響著所有者、管理者的風險偏好,從而是影響銀行道德風險的重要方面。
三、剩余索取權與銀行道德風險
在不同的所有權結構下,所有者的剩余索取權的可轉讓性不同,因此所有者或更關注短期利益而激勵管理者采用高風險金融策略,或更關注中長期目標而利于管理者穩健經營。因此,不同的銀行所有權結構對銀行道德風險的激勵約束機制不同。
根據所有權結構,銀行業大致上可分為三類:股權高度分散型商業銀行、股權相對集中型商業銀行、股權高度集中型商業銀行。
1、股權高度分散型商業銀行(美英模式)
這類商業銀行依托發達的資本市場,股權幾乎都是由機構投資者或個人投資者持有。以美英商業銀行最為典型。如,美國上市銀行的股權結構中,機構投資者約占30﹪至70﹪,其余為投資散戶,但即使是大股東所持有的股份也只占銀行總股本的1﹪左右。
高度分散的股權結構導致股東短視行為。一方面,由于s→∞,股東剩余索取權的短期財富效應明顯;另一方面,個人投資者無力監控銀行和出于避免成為“免費搭車”的犧牲品心理;機構投資者的持股目的和投資標準的逐利動機而不會長時間持有一種股票,這都削弱了公司的監控機制,降低了股東剩余索取權的中長期財富效應,因此股東非常關注公司的短期行為。事實上,多數股東希望通過投資股票獲得資本利得收益,而非長期持有公司股票獲得公司長期發展后的資本增值。
因此,股東通常通過市場的強大的激勵和約束作用,如“用腳投票”、經理人市場、市場接管等,對管理者施加壓力,使管理者采取符合股東利益的短期行為,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近期或季度性利潤上面。特別是,銀行經營陷入困境時,股東的短視行為,會促使管理者采用高風險的金融策略,表現出嚴重的銀行道德風險機會主義。如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末,由于地區和部門經濟衰退、金融監管放松、競爭激烈等原因,銀行業經營處于困境,多數銀行的資產風險度迅速上升。
2、股份相對集中型商業銀行(日德模式)
這類商業銀行股權由少數法人組織集中持股,法人之間相互持股現象普遍。以德日商業銀行為典型。如,日本的銀行產業高度集中,且日本的大商業銀行與大工商企業組成工商與金融集團,在同一集團內部實業公司和銀行之間相互以法人形式持股、循環持股,具有較強的封閉性。
由于主要股東相互持股,很少參與股票市場交易,這類銀行的股權結構較為穩定。因此,股東剩余索取權的可轉讓性較小,剩余索取權的短期財富效應不明顯,削弱了股東對管理者過分接受風險的激勵。另外,由于主要股東持股比例高,享有主要的剩余索取權,他們既有監控銀行經營的利益要求,又因大股東了解銀行內部信息而存在控制銀行經理基層的可能,股東通過關注公司的中長期發展,可使R增值,獲得中長期的剩余索取權財富aR,因而股東的風險態度趨于穩健、保守。管理者受到來自股東或市場的壓力較小,加之本身獲取bR+W的偏好,所以,一般情況下,管理者將謀求公司的中長期目標。從而該類銀行的經營表現的較為穩健,銀行道德風險問題并不突出。如日本銀行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經營十分穩健,很少發生銀行危機現象。
但是,當銀行經營陷入困境時,股東的財富aR嚴重縮水,股東對銀行經營干涉的意愿增強,甚至提出更換管理者的要求。面對股東的巨大壓力,管理者有動機改變其保守的經營策略,積極尋找高利潤項目,采用高風險經營策略。如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銀行業經營環境惡化,傳統業務利潤率下降時,銀行將更多的資金投資于股市、商業房地產等高風險、高回報項目。
3、股權高度集中型商業銀行(國家獨資或控股)
政府一般為這類銀行的大股東,處于相對控股甚至絕對控股地位。除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屬國家獨資銀行,其股權結構最為典型之外,在我國的商業銀行中普遍存在國有股“一股獨大”現象,即國家股處于控股或絕對控股地位。
一方面,我國國有獨資及控股商業銀行的所有者由于剩余索取權的可轉讓性低而缺乏接受風險以最大化股東利益的內在激勵;另一方面,身為代理人的董事長和董事由于不持股無法享有剩余索取權,缺乏維護股東利益的激勵。因而,我國國有獨資及控股商業銀行所有者職能缺位。
相應的,銀行管理層缺乏來自所有者的激勵與約束,缺乏制度性的分享經營成果的長期性激勵措施;我國尚未建立經理人市場,管理層由國家行政任命,L對管理層的負面影響很不明顯;監事會成員不持有銀行的股份,同樣沒有對商業銀行的經營決策進行全面監督的激勵。
因此,在管理層的財富價值函數中,經濟利益(如績效工資、股權期權安排、固定工資)激勵作用不顯著((bR+b△R×s=0)),間接經濟損失(解聘威脅、個人聲譽價值損失)約束影響不明顯(L→0),反而,在職消費、特權利益在管理層財富函數中占據顯著地位。從而易引發管理者為滿足個人利益最大化(如升遷、完成指標、獲得租金等),出現信貸規模過度擴張、關系貸款、違規的銀行資金大量流入高風險項目或行業等道德風險行為。
四、銀行道德風險與銀行所有權結構改革
為防范銀行道德風險,改革我國銀行所有權結構成為必要。一要限制剩余索取權的轉讓;二要加強剩余索取權的中長期財富效應來激勵股東和管理者穩健經營。具體措施為:(1)引入戰略投資者,實行會員制,使銀行股權結構多元化;(2)限制剩余索取權的轉讓。規定會員所持銀行股權不能轉讓,或不能溢價轉讓;(3)附加會員一些優惠政策,使會員獲得中長期剩余索取權的財富效應;(4)完善對管理者分享經營成果的制度性安排,如股權期權安排;(5)建設經理人市場。這樣,一來可減少剩余索取權的短期財富效應,削弱股東的短視行為,減弱銀行經營陷入困境時股東對管理者過分接受風險的激勵,二來可完善股東監督機制,抑制管理者出于自利目的的道德風險和內部人控制問題。
參考文獻:
[1]唐俊..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的問題研究[J]. 廣西農村金融研究,2002,(2).
[2]馮軍..關于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治理結構若干問題的思考[J]..北方經貿,2001,(3).
(作者單位:廣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鄭州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