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業組織出現在20世紀開始現代制造業企業興起后,早期學者將“產業”和“制造業”等同,把產業視為生產同一或相似產品的企業集合。馬歇爾以分工和協作為基礎討論了產業組織中的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工廠規模和經濟規模。現代產業組織理論以此為基礎構架了整個產業組織的主要問題,更加強調了產業組織中的廠商結構和行為。研究我國產業組織優化如何選擇,對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產業組織 競爭 寡頭 壟斷
一、過度競爭:我國產業結構的基本特征
在產業組織理論中,過度競爭是相對于兼容了競爭和規模經濟因素的有效競爭而言的,即指在某些產業中,由于內部或外部因素的作用,造成產業內企業數目過多,整個產業的產品供給和生產能力嚴重過剩,該產業內的企業迫于生存壓力,不得不竭盡一切手段,甚至不惜將產品價格降低到接近或者低于平均成本的水平,從而所獲得的利潤大大低于社會平均利潤水平而又不能從該產業順利退出的狀況。目前,我國大部分產業的市場結構都呈現出這種過競爭的態勢。具體表現在:
1.市場集中度低。市場集中度是一個從某個特定產業或市場中賣方或買方的企業數目以及企業相對市場規模的分布角度來把握市場競爭狀態的概念。貝恩最早運用絕對集中度指標對產業的競爭和壟斷程度進行了分類研究,他根據前4位企業市場占有率(CR4)將集中類型分為6個等級,即極高寡占型(CR4>75%)、高集中寡占型(65% 2.企業之間的生產專業化分工與協作水平低。生產專業化分工與協作是現代大生產條件下實現規模經濟的重要基礎。目前,我國具有自給自足傾向的“大而全”、“小而全”的企業仍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企業之間的生產專業化分工與協作水平仍較低。以機械工業為例,目前我國機械工業零部件、工藝專業化水平僅為15-40%,而歐美和日本則高達70-90%。我國主機廠的自制率在70%左右,而歐美和日本僅為30%。企業之間的生產專業化分工與協作水平低,不僅使大、中、小企業無法獲得豐厚的分工收益,而且還引發了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相互之間爭奪原材料和市場的行為,產品實現日益困難,其結果既造成了有限資源的浪費,又抑制了企業采取大規模、高效率的集約化生產方式,削弱了技術創新的動力,從而影響了產業組織整體效率的提高。 3.進入壁壘與退出壁壘并存。我國產業由于市場集中度低和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對于新企業而言,其進入成本和壓力遠低于其退出障礙,從而造成大量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過度進入。另一方面,企業出于資產專用性、解雇費用、職工就業等方面的考慮,以及政府對某些產出企業退出的政策法律限制,使得企業在退出上遠不如進入積極,因而促成了我國產業進入過度與退出受阻并存態勢的生成,其結果既浪費了資源,又阻礙了市場對產業組織的整合過程。 二、寡頭壟斷:我國產業組織優化的選擇 羅賓遜夫人在《不完全競爭經濟學》一書中,將市場結構分為完全競爭、完全壟斷、寡頭壟斷、壟斷競爭4種基本類型。其中,完全競爭和完全壟斷都屬于極端的市場結構,需要依附苛刻的條件才能成立,所以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存在。因此,現實中常見的只有壟斷競爭和寡頭壟斷兩種市場結構。壟斷競爭是一種企業數量眾多、競爭激烈且以產品差別化為基礎的市場結構。這種市場結構既帶有壟斷的特征,又帶有競爭的特征。其壟斷的特征表現在產品的非同質性,因而可以對價格有某種程度的影響。其競爭的特征表現在該種市場上有許多廠商,每個廠商都不會對市場商品的價格或數量發生舉足輕重的影響。但是,這種市場結構也有其固有缺陷: 首先,人們的偏好是不斷變化的,單單生產一種差別產品難以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只有生產多差別產品才能生存,這種以多種產品差別為目標的壟斷競爭就業趨向寡頭壟斷。其次,在激烈的競爭中,每個企業都會想方設法擴大其優勢,通過排擠劣勢企業來提高市場占有率,這時壟斷競爭隨時都會轉化為寡頭壟斷。再次,在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中,企業規模普遍偏小,難以實現規模經濟。由此可見,壟斷競爭是一種穩定性極差,且效率不高的市場結構。寡頭壟斷是一種少數大企業具有較高的市場份額,控制著某一產業或市場大部分產品供給的市場結構。 二戰后,發達國家的產業得以了超速的發展。其產業組織效率提高很快,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也迅速增強,這與其市場的寡頭壟斷特征息息相關。例如在美國,從鋼鐵、汽車、石化、機械、飛機制造到家電、煙草、日化、服裝鞋類等重要產業,其市場結構都是寡頭壟斷的,每一個產業都有少數幾個市場支配力較強的大企業,這些大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幾乎都在30%以上,有的甚至高達90%。西歐、日本的情況也大體如此。另外,從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看,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促使生產和資本日趨集中,這就決定了寡頭壟斷必將成為大多數產業市場結構的一種普遍而又有效的形式。具體而言,寡頭壟斷市場結構的優勢在于: 1.寡頭壟斷市場是有效率的市場結構。一種市場結構是否有效率,主要取決于其競爭性,而真正意義上的競爭關系在壟斷競爭市場結構中很難實現,因為僅有產品差別壟斷的眾多企業之間無法實現實力的均衡。寡頭壟斷市場結構則不同,幾個寡頭之間可以達到實力的均衡,并展開有意義的競爭。因此,壟斷是在競爭的基礎上產生的,但這種在競爭基礎上形成的壟斷并未消除競爭而是改變了競爭形式,從較長的時間考察,壟斷結構反而會使競爭更為激烈。 2.寡頭壟斷有利于提高市場集中度。在我國的許多產業中,雖然不乏龍頭企業和優勢企業,但這些企業仍不是市場的主要供給者,而是與眾多的中小企業爭奪著有限的市場和資源,造成整個產業的市場集中度十分低下。而寡頭壟斷的意義則在于,通過市場優勝劣汰的競爭,使該產業的大部分產品由幾個在競爭中真正具有產品、成本及技術優勢的大企業來供給,從而可以有效地提高該產業市場集中度。 3.寡頭壟斷有利于企業實現規模經濟。企業要實現規模經濟,就必須建立大批量生產經營體系。就生產過程而言,大批量生產經營體系可以使單位產品成本顯著下降;就技術創新與產品開發過程而言,大批量生產經營體系有利于促進技術的更新、升級以及新產品、新工藝的研制和開發;就流通過程而言,大批量生產經營體系必然與大批量銷售相聯系,而大批量銷售可以大幅降低推銷費用和流通費用,從而降低單位產品成本。可見,企業只有建立大批量生產經營體系,才能充分獲得規模經濟效益。而只有在寡頭壟斷市場結構下,這種大批量生產經營體系才能得以有效建立和運行。 4.寡頭壟斷有利于企業的技術創新。傳統的壟斷理論認為,壟斷消弱了大企業所面臨的競爭壓力和利潤壓力,從而降低了它們進行技術創新的欲望。但這種觀點在現實的實踐中顯得越來越缺乏說服力。據統計,在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幾乎所有的重大技術創新都源于壟斷性大企業。有關數據顯示,在OECD范圍內,全部工業的三分之二左右都是由那些雇員超過1萬人的大公司完成的;英、美、德、日等國家企業產出的70%以上都是由5000人以上的公司完成的。在一些高新技術產業中,規模較大、中等水平的寡頭壟斷最有利于技術創新。寡頭壟斷市場結構之所以能夠促進技術創新,主要是因為大企業的壟斷地位使它們具有更強的經濟實力開發新技術,同時在壟斷市場條件下,大企業可以利用其壟斷地位,防止新技術補其他企業迅速模仿,減少“搭便車”現象的發生,從而更有力地保證技術發明或創新所帶來的大部分利潤。這樣,居于壟斷地位的大企業往往具有積極性去進行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由此可以看出,寡頭壟斷是一種普遍而又富有效率的市場結構。它不僅不會抑制或消除競爭,反而會通過寡頭企業之間抗衡力量的形成而使競爭變得更為激烈,并最終實現產業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因此,要消除目前過度競爭市場結構的不良影響,優化我國的產業組織,促進寡頭壟斷市場結構的形成應是其選擇。 三、中國寡頭壟斷市場結構的構建 思想上應有所轉變。第一,改變對壟斷的認識。傳統理論認為,壟斷會給一個國家的經濟生活帶來諸多弊端,其實這只是對壟斷的一種片面理解。事實上,壟斷結構并不必然導致壟斷行為。比如,歐美的汽車業和飛機制造業一直呈現寡頭壟斷的格局,但其競爭卻是十分激烈的。壟斷與競爭一樣,原來就屬于市場經濟范疇,二者如同哲學上所講的靜止和運動的關系,壟斷只是絕對運動的競爭中一個相對靜止點,不含壟斷因素的競爭和不帶競爭因素的壟斷從來就是不存在的。第二,目前在我國,反壟斷主要對象是行政壟斷而非基于競爭而形成的企業壟斷。行政壟斷是指在經濟轉軌過程中行政權力進入市場而形成的壟斷。當前,在我國許多產業中,既存在著生產力水平低和商品經濟不發達而形成的傳統的行政壟斷,也有制度創新過程中的體制摩擦和政策缺位造成的新生的行政壟斷。行政壟斷導致了市場的條塊分割和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強化了資源配置的低效率。而基于競爭形成的企業壟斷則不同,企業通過市場競爭而長期獲得較高的市場份額,無非表明該企業具有超越競爭對手的生產效率和技術成本優勢,如果對這類企業實行反壟斷,就等于破壞了市場效率增長的源泉。由此可見,今后反壟斷的政策指向,首先和主要應反的是低效率的行政壟斷,而非基于競爭而形成的富有效率的企業壟斷。 在具體應對措施上應包括以下4個方面的內容: 1.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使企業成為真正的產業組織微觀主體。企業充滿活力,對外界信號具有靈敏的反應能力,并具有強烈的創新欲望和擴張動力,是產業組織趨向合理的基礎和前提。要做到這一點,必須以產權改革作為突破口,使企業真正成為獨立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具有不斷追求規模、開展技術創新、提高市場占有率的內在動力和壓力。只有這樣,企業之間才能展開有效的改制、改造和改組,資產存量才能實現合理流動和配置,長期困擾我國產業發展的分散經營、重復建設、規模效益差和專業化水平低等弊病才能得以有效矯正。 2.建立和規范市場體系和市場競爭秩序,形成有效競爭。完善的市場體系和規范的市場競爭秩序,有利于打破區域封鎖、市場分割和各種不合理的進入和退出壁壘,實現資源在各地區、部門和產業間的合理流動,促進存量資產的優化配置,推動企業之間的有效競爭。為此,應做好以下幾點工作:(1)抓緊制定和完善市場規則。包括市場進入規則、市場競爭規則和市場交易規則,以便盡快為市場主體提供行為規范和處理各主體間相互關系的準則。(2)加強市場管理和監督。包括:對市場主體嚴格管理,即認真審查進入市場參與經濟活動的有關當事者的資格,以確保市場主體的合理性;對市場主體嚴格管理,即對各類交易及市場服務機構本身進行有效的管理,以確保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并為市場全體提供平等的競爭和公平交易條件;對市場行為嚴格管理,即對市場經營活動和競爭方式實施全面管理,以限制過度競爭和不正當競爭,掃除地區封鎖、部門分割等市場障礙,保證價格信號對資源配置起正確的引導作用等等。(3)充分發揮市場中介組織的作用。要通過大力發展、完善各類市場中介組織,對市場實行有效的非行政監督,為市場主體及其交易行為提供多方面的服務,使市場交易活動能夠有秩序地、公正地、順利地進行。 3.切實轉變政府職能。企業規模成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有其內在的經濟規律。它是優勢企業根據市場規律和自身發展的需要,逐步兼并劣勢企業的過程。忽視這一過程,急功近利地為追求非效益基礎上的規模,實行政府捆綁等有害手段,會使企業先天不足,從而難以抵御市場的風浪。因此,政府的責任不在于組建企業集團,而是要通過制定政策,改善企業外部環境,引導企業自主聯合、自由兼并、跨國發展和多樣化經營,促進一批具有強大競爭力的企業通過市場擴張而成長壯大。 4.加快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產業組織政策。產業組織政策是指為了促進資源在產業內企業間的合理配置以獲得理想的市場績效,由政府制定用以引導和干預市場結構和企業市場行為的政策。鑒于目前我國大多數產業的市場結構均處于過度競爭的不良態勢,因此應加快制定和實施以產業集中為導向的產業組織政策。一方面要支持規模經濟顯著產業中競爭力較強的企業盡快擴大規模。為此,應大力促進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結合,為大企業的成長提供長期、及時、穩定的資金來源,同時也為企業通過兼并、合并、收購等方式迅速擴張提供金融中介。另一方面要促進中小企業在合適的領域繼續發展。中小企業發展是大企業擴大規模的客觀要求。在一些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在機械、電子等工業部門中,正是由于大企業與成千上萬家中小企業間形成了緊密的分工協作關系,大企業的規模才得以擴張,優勢才得以充分發揮。這一點是值得我國很好借鑒的。 參考文獻: 1.魏農建,產業經濟學[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2.鄭雪英、吳昌南,企業關系投資與關系競爭——基于產業組織理論視角[J],江蘇大學學報2011-07 3.肖興志、鄧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策評價與取向,重慶社會科學2011-04 (作者單位:東北財經大學統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