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電子繳稅是指財政部門、稅務機關、人行國庫、商業銀行(含信用社,下同)利用信息網絡技術,通過電子網絡系統辦理稅收收入征繳、入庫、退庫、更正、免抵調、對賬等業務,稅款直接繳入國庫,實現稅款征繳信息共享的繳庫模式。這種模式運用信息化技術,創新了稅收收入繳庫和信息共享的方式,不僅改變了傳統的手工錄入和傳遞稅票方式,大大減輕了財稅庫三方的工作量,而且降低了行政運行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財政資金運行效率。同時有利于規范操作,有利于監督管理。據對邵東縣2010年及2011年1月電子繳稅業務發展的調查顯示:目前,農村地區電子繳稅面臨著觀念難更新、宣傳效果難提高、代收稅款手續費難補償等一系列問題,束縛了電子繳稅業務的發展,有待引起關注。
一、電子繳稅業務發展基本情況
1、電子繳稅自主選擇程度不高。2010年邵東縣實現電子繳稅122106筆,金額25136.31萬元,占比分別為92.78%和42.93%,其中實時扣稅30355筆,金額17556.94萬元,占比分別為23.06%和29.98%,銀行端繳款91751筆,金額7579.37萬元,占比分別為69.72%和12.95%。邵東縣商品經濟比較發達,共有小五金、眼鏡、日用品等專業市場40多個,商品輻射面至中南五省,從事個體工商戶有2萬多戶。根據2007年湖南省地稅局和中國人民銀行長沙中心支行聯合行文《關于做好全省地稅系統稅庫銀電子繳庫橫向聯網推廣應用工作的通知》精神,電子繳稅應用率企業應達到80%,個體戶應達到90%。稅務部門為了完成上級規定的目標,采取對沒有銀聯卡要求其辦理銀聯卡或者要求納稅人借用他人銀聯卡的方式采取POS機刷卡繳稅,對有銀聯卡但不愿使用的個體工商戶提供POS機要求其辦理電子繳稅,所以采用電子繳稅的90%以上是個體工商戶小額納稅,而規模企業的繳稅方式并沒有改觀,導致電子繳稅筆數多,金額小,與上級要求90%以上的目標相差較大。
2、實時扣稅占比不升反降。2011年1月份邵東縣實時扣稅2766筆,金額1803.82萬元,占比分別為10.14%和36.2%,筆數占比比去年下降了12.92%,金額占比僅上升了6%。另從“三方協議”簽約率來看,2011年國稅應納稅企業包括一般納稅戶、小規模納稅人、所得稅納稅人、個體建賬戶、個體雙定戶在內的總戶數為5153戶,通過實時扣稅實現電子繳稅2234戶,簽約率只有43.35%,地稅應納稅企業659戶,通過實時扣稅實現電子繳稅348戶,簽約率只有52.81%,比2010年并沒有增加,電子繳稅業務發展緩慢。
二、面臨的主要難題
(一)觀念更新難。首先,“稅票”作為有效的合法憑證,以其不可替代性形成的約定俗成的觀念,無論是在稅務機關,還是納稅人,甚至是其他單位工作人員心中都已根深蒂固。電子繳稅憑證取代傳統的“稅票”,是對傳統觀念的挑戰,難以在短時間內取得社會各界的認同。其次,由于人們對網絡虛擬副作用的夸大,對電子商務的真實性、有效性的認識存在局限,故對來源于真實經濟業務的電子繳稅方式尚存疑慮,需要科學安全的實踐去化解這種疑慮。第三,由于受自身知識水平的制約,對新生事物的接受過程都比較緩慢。據調查,我縣農村常用銀聯卡人口占比不到20%,且絕大部份是年青人,平均文化程度初中以上。
(二)宣傳效果深入難。電子繳稅業務宣傳基本上是稅務部門在單打獨斗,沒有與其他部門形成宣傳合力,比如參入銀行的銀聯卡宣傳,國庫知識宣傳等,而稅務部門宣傳覆蓋面窄,且多在系統內的媒體(如稅務報、稅務雜志、稅務網站)上作單一宣傳,社會影響度小,而在系統外進行有重點、有目的的宣傳少之又少,導致政府機關、行政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社會非正常納稅人員尚不甚了解,社會知曉度明顯不夠。有些納稅人雖然簽訂了“三方協議”,已通過網絡進行繳稅,但還存在著一些擔憂,一怕稅務機關多扣稅款(有欠稅的納稅人更為擔心);二怕賬戶資金信息泄露,會給稅務部門提供調整稅負的證據。而沒有簽訂“三方協議”的納稅人也因為上述擔心極力回避或拒簽,這就給電子繳稅推廣工作帶來了一定難度。
(三)納稅申報人員業務素質提高難。納稅對象特別是私營企業(我縣私營企業有2千多戶)聘請的會計人員大都會計專業水平不高,年紀偏大,有些還負責多家公司的會計工作,受對新知識接受能力不強,時間緊張等因素影響,自主學習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同時作為私營企業參加學習培訓的機會又少,因而會計水平很難提高,在實際操作中表現為電子納稅申報不會操作,擔心操作失誤造成多繳、錯繳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反而認為手工申報直接開票更方便、簡單。
(四)電子繳稅快捷難。從目前了解的情況看,在銀行、國庫、稅務之間,或是在實現數據集中的上下級稅務部門之間,都存在信息安全壁壘,導致納稅人在完成電子申報并成功扣繳稅款后,不能當場打印電子繳稅憑證,通常需要到第二天各方數據交換完畢后才能查詢打印,繳稅與取憑證在時間上存在著脫節。再如,受網絡、打印設備缺失的部分納稅人,被電子扣繳稅款后,無法實現居家打印電子繳稅憑證,又無法從銀行取得繳稅憑證,仍要到稅務機關或規定的開票點,跑腿仍難避免,“足不出戶”辦稅更是空談。
(五)代扣稅款手續費補償難。商業銀行為納稅人扣繳稅款,能夠帶來一些納稅人的新增存款和中間業務費用,但對代扣稅款是免費的,收益在聯網機構中最少且不穩定。承擔大量工作的商業銀行得不到電子繳稅手續費的補償,付出運營成本時得不到相應的收益保障,商業銀行管理人員動力不足,一線員工工作積極性減弱。特別是基層農村金融機構由于業務不熟練或嫌操作手續麻煩不愿與納稅人簽訂“三方協議”,縣域金融機構簽訂“三方協議”時難排隊,納稅人不愿意等,從而也給電子繳稅推廣工作帶來了一定難度。
三、相關建議
傳統的繳稅模式已經成為我們推行稅收入庫管理信息化、國庫業務操作規范化不可逾越的障礙,只有在電子繳稅推廣應用上取得突破,才能為我們納稅服務工作水平提升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取得實質上的飛躍。
(一)廣泛開展宣傳活動,提高電子繳稅知識的普及率。一方面稅務局和當地人行應結合國庫知識宣傳、銀聯卡知識宣傳、稅法宣傳和平時稅收法規宣傳,采用一些容易讓人喜聞樂見的宣傳形式,如利用報紙、電視、雜志、網絡等媒體,擴大宣傳面,加大對電子繳稅的意義、流程、安全等知識的宣傳力度,讓他們充分認識電子繳稅的優越性和便捷性。另一方面援引國外發達國家先進做法和理念,使社會公眾能夠徹底轉變觀念,全方面的接受和自覺使用。同時,積極爭取當地黨委、政府、社會各界及廣大納稅人的理解和支持,使電子繳稅工作穩中求進。
(二)不斷提高稅收信息化發展水平與網絡支撐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與網絡支撐能力,為納稅人獲取、使用網絡電子繳稅憑證提供安全可靠、簡便易行的服務。在信息網絡技術快速發展和安全保密措施日趨完備的情況下,可以利用計算機網絡逐步向數字電視網絡或手持移動設備發展的趨勢,加快實現在網絡、數字電視、手機等終端配合下,能夠方便實現納稅人自助查詢各類電子繳稅信息的功能。對于需要打印的納稅人,只需通過簡易打印設備利用最普通的紙張打印紙質憑證。
(三)建立電子繳稅運行長效保障機制。建議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組織就電子繳稅業務推廣工作的調研,特別是如何提高商業銀行工作積極性、電子繳稅過渡賬戶管理,結合現代支付結算體制改革的實際情況,如盡快出臺商業銀行電子繳稅手續費補償、農村金融網點接入現代化支付系統等辦法,建立長效運行保障機制。
(四)大力改進農村支付環境建設。隨著當前我國現代化支付結算體系的進一步完善,農村支付環境的建設工作已提上服務“三農”、改善民生的重要高度,借此契機,當地人行要著力加強農村支付環境的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機構的網點布局和業務拓展,大力推廣非現金支付結算工具,特別是對銀聯卡的推廣和使用環境的改善,引導社會公眾樂于接受和使用金融電子化產品。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邵東縣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