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技術進步與就業的關系是一個長期爭論的問題,技術進步可以拉動經濟增長進而帶動就業,但另一方面也反向影響就業彈性系數。本文利用索洛余值法分析經濟增長,技術進步與就業間的關系,探討和研究技術進步給我國就業總量帶來的影響,為解決我國的就業問題,盡量減少由于技術進步給就業帶來的負面作用提供一定的參考建議。
關鍵詞:技術進步 就業 影響
引言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隨著經濟發展和技術的進步,農村剩余勞動力越來越多。我國整體的就業問題比較嚴重,技術進步在拉動經濟增長上確實發揮了很大作用,但同時因技術進步造成的結構性失業的確存在,技術進步對就業總量的增長存在負面影響。
目前探討技術進步究竟是增加就業還是減少就業的理論文章居多,而研究技術進步對就業總量的影響、對于就業結構的影響較少,因此,本文將此作為研究的重點。
1、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特點
1.1我國目前的就業彈性特點
我國就業彈性的變化可以通過圖1來反映。我國自97年以來,經濟增長率一值在8%以上,保持高速增長;而就業人員的增長率基本上比較穩定,維持在1%以下,僅有2000年的就業人員增長率略高為2.12%,整體基本上呈現下降趨勢,說明我國經濟增長的就業效應下降。
1.2我國目前就業結構的特點
我國的三大產業就業人員比重的變化不盡樂觀。第一產業的就業人員比重雖然在十五規劃期間有所下降,但是從事農業的人員仍然是我國就業人口的最重要的部分,農業的貢獻僅有11%左右,但卻聚集了40%左右的就業人口,農業產值比重的下降并沒有顯著的帶動農業從業人員比重的下降,說明就業結構的變動明顯滯后于產業結構變動。
2、技術進步與就業間的關系分析
2.1理論分析
參考肖六億(2007年)從經濟學角度關于技術進步與勞動供求關系的分析,可以得到在勞動力市場上,技術進步作為影響勞動力需求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它擴大生產規模,從而增加勞動力需求;另一方面,它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強資本對勞動的代替,縮減就業崗位,從而減少勞動力需求。
技術進步的就業損失效應表現為:技術進步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強資本對勞動的替代,減少勞動需求,降低就業水平。因此,技術進步所導致的就業損失,由勞動生產率提高所減少的勞動量和資本替代所擠占的勞動量共同決定。技術進步的就業創造效應表現為:技術進步擴大生產規模;引起產業結構的轉換對勞動力需求的影響。
2.2技術進步的就業損失效應
2.2.1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資本對勞動的替代
利用柯布一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可以測算出技術進步對勞動生產率、資本生產率和資本對勞動替代程度的影響。根據Y=AKαLβ(α,β分別是資本和勞動的產出彈性,α+β=1)和索洛余值法,在規模收益不變和競爭市場假設下,產出增長率可以寫成:
gy=agk+βgL+gA(1)
式中,gy, gk, gl,分別是產出、資本和勞動的增長率; ga是在維持假設的條件下,既不能用勞動增長又不能用資本增長來解釋的那部分增長的量度,它就是全要素生產率(TFP)或綜合要素生產率。
gA=agPk+βgpL (2)
式中,gpl是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gpk是資金生產率的增長率。
(1)和(2)式表明:gA等于以產出彈性為權數的各生產要素生產率增長率之和。或者等于產出增長率減去以產出彈性為權數的生產要素投入增長率之和。提高TFP增長率的根本途徑在于提高諸要素生產率,各要素生產率增長率越高,則TFP增長率越高。實現同樣的產出增長,生產要素投入增長率越少,則TFP增長率越高;在生產要素投入增長率不變的條件下,產出增長率越高,則TFP增長率也越高。技術進步率、勞動生產率和資金生產率對產出增長的貢獻率為:
CA=gA/gY;Cpl=βgpl/gY;Cpk=agpk/gY
勞動投入和資金投入對產出增長的貢獻率為:
Cl=βgl/gY;Ck=agk/gY
根據計算出的TFP增長率、α,β值,可計算出技術進步和生產要素對產出增長的貢獻份額。
2.2.2技術進步節省勞動投入
根據前面的分析,產出的增長由兩部分構成:要素投入貢獻的增長和技術進步貢獻的增長。技術進步貢獻的增長部分是在資本和勞動投入一定的條件下,通過提高資本和勞動生產率而形成的產出增加量。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兩種因素綜合的結果,一是技術進步直接提高勞動生產率,二是技術進步導致資本替代勞動,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
下面根據這一思想,設計出計算公式,測算出技術進步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省勞動需求的數量。已知技術進步對于產出的貢獻份額CAt,則技術進步對于產出的貢獻量Cyt為:
Cyt=CAt×yt
依據C——D生產函數,可以計算出產出為Cyt所需要的勞動力數量Cyt=AtKtαLtβ,從而解出
Lt(■)
Lt是技術進步所節省的勞動力。因為Cyt是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和資本生產率而增加的產出,這部分產出實際上沒有占用勞動量。但是如果沒有技術進步,完全依靠勞動投入和資本投入來生產出Cyt,則需要的Lt勞動力。所以Lt勞動力是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本生產率所減少的就業量。當然,勞動力生產率的提高也包括了資本對勞動的替代所減少的勞動需求。因為技術進步強化了資本對勞動的替代,隨著資本替代勞動,勞動力需求減少,勞動的生產率就提高。所以說Lt是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本替代勞動所減少的就業。
2.3技術進步的就業創造效應
2.3.1生產規模的擴大增加就業量
每年技術進步所形成的產量Cyt中,將有一部分用于投資。假定其用于投資的比例等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占當年GDP的比例rit,那么Cyt按照rit轉化為資本的數量Kct為:
Kct=Cyt×rit
按照當年的全社會資本一一勞動比K/S,可以計算出與Kct相對應的勞動需求量ILt:
ILt=Kct/(■)
ILt就是技術進步增加產出,產出轉化為投資,進而擴大生產規模所增加的勞動力需求量。這是技術進步增加勞動力需求量的一種情況。
除了技術進步增加產出形成投資擴大就業外,非技術進步形成的投資擴大生產規模也是就業增加的主要源泉。全社會新增固定資本投資Kit,減去技術進步引致的投資Kct,余下的就是非技術進步所形成的新增投資: It=Kit-Kct
按照當年的資本一一勞動比,新增加的投資必然吸納相應的勞動就業,這樣與It相對應的就業量: IILt=It/(■)。
因此,全社會由于生產規模擴大而新增加的就業總量IL=ILt+IILt
2.3.2產業結構變動引起的就業量變動
除技術進步和生產規模擴大兩個因素之外的因素也會引起就業量的變動。在這些因素中主要是技術進步擴大范圍經濟,增加產業種類、部門種類和產品種類,引起新老部門、產品的更新和換代,對就業產生影響。技術進步對經濟范圍的“創造性破壞”所引起的就業量的變化最終也成為每年新增勞動力的一部分。另外,體制改革也將引起就業量的變化。假定除技術進步和生產規模擴大之外因素引起就業的變動量為IL2t。每年的就業平衡公式就是:NLt=IL+Lt+IL2t
NLt是每年實際新增加的就業量。所以產業結構變化引起就業量的變動等于實際就業增加量減去生產規模擴大增加的就業量,再減去技術進步的就業損失。
IL2t=NLt-(IL+Lt)
IL2t就是技術進步引起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變化,以及經濟體制改革所引起的就業變化量。
3、技術進步就業效應的測算結果
3.1數據選取及測算
3.1.1數據選取
由于建國后經濟形勢的變化比較迅速,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經濟迅速增長,較長時間段的數據不具有可比性,因此本文主要針對“九五”計劃后的數據進行測算,時間段位1996-2008年,時間跨度較小,比較接近現在的經濟形勢,參考價值比較大。數據主要選取各年統計年鑒中的GDP,從業人員總數,固定資本投資額等。資本投入在這里按照賀菊煌測算方法計算。
3.1.2技術進步的測算
本文中采用張軍和施少華(2003) 借助于C一D生產函數,以1990年不變價格測算的產出和資本,確定勞動產出彈性0. 391和資本產出彈0. 609,并計算出了1952一一1998年的全要素生產率。根據他們的數據處理方法,本文利用1996一一2008年的產出、資本和勞動力數據;根據他們的測算思路計算出:勞動產出彈性0.335和資本產出彈性0.665,進而利用產出彈性計算出了1996-2008年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指標,結果如表1:
通過表中數據可以看出,全要素生產率有一定的波動性。這是經濟增長,資金投入變動以及勞動力市場的變動綜合作用的結果。
3.2技術進步就業效應總體計算結果
3.2.1 各要素的產出貢獻率
按照在2.2.1中的計算公式,可以計算出各年的技術進步及要素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表2)。從表中可以看出,勞動生產率對于產出的貢獻率有逐年少上升的趨勢,而勞動投入對于產出的貢獻率則逐年下降,2008年僅為1.27%,說明勞動生產率對產出的貢獻高于勞動數量的貢獻,而且這種貢獻的差距在擴大。這一特征意味著生產同樣的產出所需要的勞動投入越來越少。資本生產率對產出的貢獻率大部分為負值,表明技術進步并沒有使資本生產率提高,相反,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降低了資本的生產率;如此相對應的是資本投入擴大,提升了資本投入對產出的貢獻率,而且資本投入對產出的貢獻率在70%~80%左右,正好表明中國經濟是資本驅動型經濟。也正是資本投入太多,從而降低了資本生產率。這一特征表明,如果不提高資本的生產效率,中國經濟的高速擴張還得依賴于資本投入擴張。
資本生產率對產出貢獻平均為負值,這表明技術進步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而對資本生產率提高的促進作用不明顯,所以,技術進步通過提高生產率極大地降低了勞動力需求,而對資本的需求卻不能降低。而勞動投入對產出的貢獻存在年代遞減性,說明資本投入對勞動投入的替代性越來越強。隨著資本對勞動的替代,勞動需求逐漸減少,從而使其勞動生產率快速提高。因此,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包含了資本對勞動替代的結果。
3.2.2技術進步就業總效應分析
依據2.2與2.3中對于技術進步就業損失及創造效應的分解,按照計算公式計算得到表3的結果:技術進步對于就業的凈效應可以用創造效應減去損失效應,即ILt-Lt,僅就技術進步單個對于就業的影響來說,技術進步的凈效應為負值,即減少就業。技術進步一方面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就業,另一方面增加產出擴大投資增加就業,同時創造出新的產業和部門擴大經濟范圍增加就業,但是其減少的就業量超過了增加的就業量,因而最終表現為凈就業量損失。
究其原因:中國就業量的增加主要依賴于生產規模的擴大;生產規模的擴大來源于投資,也就是說,投資的擴張為中國創造了巨大的就業機會。投資來自兩方面,一是要素投入的擴張產生的產出而形成的投資,一是技術進步提高生產率而產生的產出而形成的投資。相比較而言,技術進步貢獻所形成的投資比其他投資要小得多,所以它創造的就業崗位也少得多,從而僅單純從技術進步角度衡量就業的創造效應,其數值自然比較小,這也正說明了中國的就業機會主要由非技術進步貢獻所擴大的生產規模創造。而隨著生產率提高的速度逐漸下降,生產率提高造成的就業損失在經濟增長的前期會比較大,而后期較小,從而使得技術進步的凈損失效應不斷變弱。
4、主要結論以及待完善方面
綜合以上的分析,從決定就業量的三個宏觀因素來看,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產生了凈就業損失效應,生產規模形成了凈就業創造效應,產業結構更新和體制改革導致就業的損失效應與創造效應交替出現。三種力量的均衡結果反映,中國的就業是投資驅動型就業,投資擴大生產規模創造了就業機會。投資拉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帶動就業,但是必須要轉變思路,將技術進步模式從技術引進轉變為自主創新,延長產業鏈,深化分工,擴大經濟范圍。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傳統工業、建筑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還很大,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但為了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建設水平,仍要不斷地引入先進適用技術,增加科技含量。另外,人口眾多,勞動力素質有待提高,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要解決就業問題,必須立足現實,既要注重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趕超國際先進水平,也要高度重視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本文在全要素生產率的估計方法,資金的估計方法上還有待進一步探討和改進;而在衡量技術進步對于就業的影響作用時經濟學的理論也有待進一步充實。
參考文獻:
[1]張軍.中國的工業改革與經濟增長:問題與解釋.上海:上海二聯書店,2003.
[2]張軍,施少華.中國經濟全要素生產率變動:1952——1998.世界經濟文匯,2003(2).
[3]齊建國.中國總量就業與科技進步的關系研究.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2(12).
[4]齊建國.2000年:中國經濟的最大威脅是就業彈性急劇下降.世界經濟,2000(3).
[5]黃賾琳.技術進步與就業波動變化的影響分析——基于可分勞動RBC模型的實證檢驗.統計研究,2006(6)
[6]肖六億.技術進步的就業效應.博士論文,2007
[7]姚戰琪.資本深化、技術進步對中國就業效應的經驗分析[J] .世界經濟,2005(1)
[8]畢先萍.技術進步對就業的綜合作用機制及社會福利影響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4(5)
[9]趙利.技術進步影響山東省就業總量的實證分析[J].山東經濟,2008(1)
(作者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統計學院)